/徐 森
火紅七月,棋至中局。浙江經濟交出年中答卷。從一季度G D P增速7%,到上半年的7.2%,浙江經濟邁出穩中求進、改中求活、轉中求好的步伐。考慮到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
根據2014年監督工作安排,省人大常委會將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于上半年經濟運行和計劃、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為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省人大財經委從3月份起,圍繞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有效投資、外貿出口等重點內容深入調研,召開省級有關部門座談會,聽取省咨詢委專家意見,并實地考察部分企業和行業協會。在匯總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形成了調研報告。
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一背景下,我省上半年G D P增速達到7.2%。李強省長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時,對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概括為“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深化改革主動有為、環境整治強力推進、結構調整扎實有效、改善民生積極努力”。
主要經濟數據充分印證了政府工作積極有為、經濟發展平穩健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權力清單改革試點、經濟體制改革試點深入推進,成效初顯,為全面深化改革積累了有益經驗。但相對于全國上半年G D P增速的7.4%,我省G D P增速一定程度上顯得有點“滯后”。不少關注浙江發展的媒體發起了“浙江怎么了”、“浙江落后了嗎”的議論。
對此,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潘毅剛指出,此輪經濟增速放緩是全國性的調整,浙江只是其中之一。只不過,由于浙江微觀基礎的市場化活躍程度較高,因此在宏觀變化上表現得更明顯。他強調,經濟增速放緩是適應外部沖擊和結構調整的自適應過程。不能以下降“慢”認為其很好,也不能以下降幅度“深”認為其不好。
省咨詢委專家也表示了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要對經濟增速放緩保持一定的容忍度,只要經濟增速與全國平均水平大體相當,與我省年度發展目標基本相符,就不要過多地強調保持經濟增長速度。他們指出,上半年我省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0937元和10979元,同比增長9.4%、10.9%,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這說明,經濟發展為浙江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看經濟既要觀大勢,也要謀局部。在理性看待我省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又要保持清醒頭腦,對一些突出問題高度關注。
工業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今年以來卻明顯增長乏力。1-5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投資增速、主營業務利潤率等主要指標分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3、7.5、0.26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高于全國3個百分點。工業投資持續下降。工業投資增速已從2012年的16.9%、2013年的15.9%,下降到今年1-6月的7.8%。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僅增長5.1%,同比回落13.1個百分點,新興產業、高端裝備等投資不足。企業投資信心明顯不足。據省經信委5月份對全省10587家小微企業調查顯示,未來三個月內有投資意愿的企業占比僅為9.6%,處于觀望狀態、無投資意愿的企業占比分別為43.3%、47.1%。如果工業長期“失血”,將導致工業經濟增長后勁嚴重不足。
抓工業,首先在于營造全社會關心工業、支持工業的良好氛圍。專家學者認為,工業強則經濟強,工業興則經濟興,要舉全社會、全省之力,堅持走工業強省之路。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二八定律”,今年上半年我省工業發展現狀印證了這一規律。1至5月份,占全省20%的年銷售1億元以上的企業,產值占到了全省產值的80%,平均增速超過8%,遠遠超過銷售1億元以下的企業。因此,下半年要繼續堅持“抓大扶小”,對大企業“抓點”,對小企業“抓面”,統籌促進大企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
針對企業反映的投資審批難、審批繁問題,要繼續改革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快建立民間投資重大項目“綠色通道”。要積極謀劃、實施一批對我省具有長遠發展意義的產業項目,加快一批重大產業類項目落地、開工和投產。
專家提醒,當前出口面臨的嚴峻形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國際市場需求疲軟,訂單競爭日趨激烈,下半年出口仍可能出現“過山車”現象。要不折不扣執行“出口多補得多、出口快獎得快、參展多貼得多”的政策,千方百計讓出口更多一點、更快一點。
截至6月末,浙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57億元,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96%,延續去年“雙升”趨勢。雖然在地方政府、銀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金融風險總體平穩可控,但化解風險壓力不可低估。目前我省化纖、紡織、鋼構等行業資金鏈擔保鏈風險較為集中,關聯企業、上下游企業之間互保情況較多。企業貸款一旦發生風險,銀行往往對擔保鏈涉及的好企業進行“抽貸”,一家企業出險可能影響一批企業、一個區域。
防控金融風險隱患是一項緊迫任務。政府、銀行、企業必須聯動協作,齊心協力予以化解。政府要摸清風險底數,強化監測預警,定期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涉險情況進行排查。各金融機構應步調一致、協同應對,分類處置風險企業,特別是對自身經營良好的擔保企業,慎用“連帶保證”等方法,努力降低擔保鏈傳導風險。
在一些市縣,為獎勵銀行共同參與營造良好金融生態,地方政府將財政資金存放、政府融資平臺貸款與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防范化解企業資產風險聯動掛鉤。專家建議,這一作法既有助于用足用好政府性資產,又對銀行予以適當制約,值得在全省推廣運用。
房地產市場大幅波動引起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受宏觀經濟環境和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上半年全省房地產銷售面積下降22.6%、銷售額下降27.5%。全省11個設區市城區商品住宅庫存逐月加大,目前已達30萬套,平均消化需要22.5個月,非商品住宅平均消化周期已達59.1個月。當前全省房地產相關稅收占地方稅收近三分之一,房地產抵押貸款比重達46%。如房地產市場大幅波動,將對財政、金融和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沖擊。
在防控房地產風險上,有關專家建議,參照部分兄弟省市的做法,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適時適當調整完善住房政策,支持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合理釋放。
展望下半年經濟形勢,省統計局王杰副局長表示:“總體來看,下半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動力大于下行壓力。”省發改委專家認為,預計我省下半年經濟運行可望呈現“穩走向好”的態勢。
這份自信來自于對我國和我省經濟的信心。雖然當前國際經濟復蘇艱難,但上半年國內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基礎并未改變,面臨著許多新的發展機遇。下半年,隨著國家定向調控力度不斷加大,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五措并舉”、“四換三名”、“三改一拆”等經濟組合拳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我省經濟發展的“路線圖”已十分清晰,關鍵是一步一個腳印抓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
相關鏈接
在7月28日舉行的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省長李強做了《關于上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省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了哪些事。
積極化解企業互聯互保風險,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金融運行平穩、風險可控。
上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7978億元,增長7.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7元,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9元,增長10.9%。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61億元,增長 8.2%。
以“五水共治“為重點,全面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上半年共清理垃圾河6442公里,整治黑河臭河3636公里,改造和新建供水管網1063公里。
“三改一拆“中,改造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建筑面積6686萬平方米,拆違7400萬平方米。
堅持創新驅動,加大調結構、促轉型力度。
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全省財政科技支出增長14.6%。
加大高能耗重污染企業改造淘汰力度,全省淘汰關停9700家相關作坊,1438家相關企業和生產線。
堅持民生為本,健全為民辦事長效機制,努力促進城鄉居民增收,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
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6元,增長10%。
城鄉低保平均月標準分別提高到537元和421元,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平均月標準提高2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