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俏
2014年7月31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社會救助條例》。把社會救助這抹陽光,灑向更多、更有需要的困難群眾。
又是一年高考發榜時,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接到入學通知書的孩子們正欣喜地憧憬著新的人生旅途,但也有一小部分家長和孩子,因為繳不起學費而發起了愁。
社會上,確實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或者收入微薄,基本生活難以保障;或者沒有勞動能力,失去了生活來源;或者遭受自然災害,正在困苦中掙扎;或者因為花費了巨額醫藥費而基本生活難以持續……這些困難群眾,急切地需要社會救助的陽光。浙江省社會救助工作運行多年,救助范圍不斷拓展,資金投入不斷增長,多個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不過也有一個小小的缺憾,就是沒有一部統一的社會救助地方性法規。2014年7月31日,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社會救助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終于彌補了這個缺憾。據悉,這是全國首次出臺綜合性的社會救助地方性法規。
條例明確社會救助是政府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突出整合現有各單項救助,從制度上消除“碎片化”問題。條例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籌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和標準,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一體化;要求社會救助管理部門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對象動態管理和退出機制,根據家庭經濟狀況的不同實行分層分類救助。
什么人可以得到救助、如何申請、怎么實施救助,條例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告訴大家這三件事,其中規定的救助種類有很多,基本上涵蓋了“吃、穿、住、醫、教”等基本生活需求。
據悉,2014年2月底出臺的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規定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供養人員為主要救助對象。
“在調研過程中各地反映,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和基礎的社會救助模式,使各類救助幫扶措施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集中,而一些處于最低生活保障邊緣的家庭實際生活狀況比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更為困難,這種現象被稱為‘懸崖效應’。”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員會負責人介紹稱。對此,條例特地將未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但家庭成員人均月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點五倍以下,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規定的家庭,明確為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規定可以按照本條例申請有關專項社會救助。
此外,條例還根據浙江實際,擴大了部分救助范圍。例如,將因患大病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自負部分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家庭實際生活水平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標準的人員納入醫療救助的范圍;將教育救助覆蓋自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階段;對因患大病等特殊原因導致支出型貧困的家庭給予一定期限的基本生活救助等。
除了一直較為貧窮的家庭,有些家庭本來境況尚可,但萬一遭遇意外,突然處于急難之中,該怎么辦?條例的對策是:臨時救助。對因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但不屬于本條例規定的其他社會救助范圍,或者已接受其他社會救助但基本生活仍然困難的家庭,給予臨時救助。
因火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或者家庭成員突發大病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遭遇特殊困難的家庭,都可以申請臨時救助。
此外,條例還規定,除一次性發放基本生活救助之外,因火災等情形,救助對象住房損毀,無處居住的,還可以根據需要給予臨時安置,并參照自然災害救助標準給予住房修建補助,等等。
有些人明明日子還過得去,偏偏要裝窮去騙取社會救助。為防止出現“開著寶馬領低保金”的情況,條例規定建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臺,對申請或者已獲得社會救助的家庭進行審核認定和定期核查。
以往申請社會救助時,鄉鎮、街道在初審階段,一般采取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群眾評議等方式對申請人家庭收入狀況、財產狀況進行調查核實。這雖有一定的真實性,但對于有些較為隱秘的家庭財產狀況,還是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建立信息核對平臺,就可以通過委托查詢,從有關部門和單位獲得稅務、社會保險、不動產登記、住房公積金、存款、有價證券等各方面的經濟信息,為申請和已獲得家庭社會救助的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提供更為翔實的數據信息,從而防止騙保的情況發生。
為更好地體現社會公平,把有限的救助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家庭,條例還規定了社會救助的動態管理和退出機制。已獲得社會救助家庭的人口、收入、財產狀況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增加或者減少相應救助金額或者項目;不再符合救助條件的,應當停止救助。不按照規定如實申報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的,以及拒絕接受社會救助管理部門對其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查的,都要停止救助。
對于有些困難家庭,不是因為家中沒有勞動力,而是因為沒有工作機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社會救助只能解一時之困,恢復困難家庭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長久之策。因此,條例特別設置了“就業救助”,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中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并處于失業狀態的成員,通過貸款貼息、崗位補貼、培訓補貼、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各種辦法,給予就業救助。如果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中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成員均處于失業狀態,政府還應當采取措施確保該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
同時,為了破除寧可吃低保也不愿去工作的“養懶漢”現象,條例又規定了有勞動能力必須接受介紹工作的義務。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但未就業的成員,無正當理由在六個月內連續三次拒絕接受介紹的與其健康狀況、勞動能力等相適應的工作的,民政部門應當決定減發或者停發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不知道該去哪里申請社會救助,不知道該向誰申請,不知道有哪些救助項目,不知道自己符不符合申請條件,行動不便無法親自去辦理申請手續怎么辦……在立法調研中發現,生活陷于困難的群眾,往往處于社會底層,不但在經濟上處于弱勢,在文化程度、信息獲得條件等各方面往往也處于弱勢。即使有良好的社會救助政策,也仍然會遇到很多實際的問題。
條例規定,在鄉鎮、街道的便民服務場所設置社會救助統一受理窗口;申請人難以確定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的,可以先向便民服務場所的統一受理窗口求助,也可以向民政部門求助;政府和有關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應當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公共視聽載體等媒體,宣傳社會救助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建立主動發現、及時救助機制,了解掌握本行政區域居民的生活困難情況,宣傳救助政策,開展救助活動;申請人申請社會救助有困難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其提出申請。此外,在接受醫療救助時,如果是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特困供養人員或者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成員,持相關憑證就可以直接獲得醫療救助,在醫療費用結算時還可以享受即時扣除補助部分的便捷服務。所有的這些便民措施,都是為了更好地保障社會救助對象行使權利。
除了政府的救助外,條例鼓勵所有社會團體、公益慈善組織、企業單位和個人參與社會救助,開展社會幫扶活動。關愛重病兒童的“天使計劃”,面向貧困母親的“貧困母親救助項目”,還有幫扶農民工的“春風行動”等等,無一不凝聚著千萬人的愛心,展示著社會幫扶的強大力量。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也要開展公益性宣傳,為需要特殊幫助的貧困個案提供個性化的幫扶活動。在一些政府暫時還不能做到的專業化服務方面,更是要鼓勵、支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工作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發揮專業優勢和特長,為救助對象提供生活幫扶、精神慰藉、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各種專業服務。條例對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鼓勵和支持,具體體現在可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上。
不過,在以往的實踐中,社會力量的參與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各方面幫扶活動以針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居多,這就導致已經得到救助的人群重復幫扶了多次,而沒有得到救助的人群得到的幫扶也很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條例規定,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機制和渠道,主動提供社會救助項目、發布需求信息,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創造條件、提供便利。而有關單位和個人開展幫扶活動后,也應當及時將幫扶情況反饋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以便管理部門整體掌握救助對象的受幫扶情況,避免集中救助和重復救助。社會救助管理部門還應當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紅十字會、慈善總會以及其他有關組織和單位的溝通、聯系,互通信息,協調開展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會幫扶等工作,把有限的救助和幫扶資源使用到最需要的人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