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元
“只進不出”是中國股市沉疴已久的老病,控股股東們把從股民手中圈到的錢揮霍一空后,還可借助上市公司的“殼”價值再把上市公司控股權高價賣給接盤者,接盤者利用定增并購等借口再大撈一把后再把控股權轉給第三者,這種循環往復的游戲在股市屢見不鮮,但愿四中全會通過的依法治國的決策能在股市首先是從退市中開始。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吹響了“依法治國”的新號角,從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市成為未來中國政治經濟建設發展的主基調。圍繞著如何依法治市,各行各業都在實踐中摸索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尤其是一些“老大難”問題,如果不從依法治市的角度出發,恐怕很難解決。
就股市而言,股市中的“老大難”問題就是投資者最為詬病的退市難問題。
經歷了20多年的風雨發展歷程,中國股市從創立之初的滬市“老八股”和深市“老五股”發展到了如今2500多家上市公司的規模,參與股市投資的證券賬戶達到了一億三千萬戶,中國股市已經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在中國股市的發展道路上,有一塊頑石始終橫亙在前行的道路中間,那就是退市難。換而言之,也就是“只進不出”。盡管監管部門推出了一系列上市公司退市的相關制度,但是由于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遭遇到諸多阻擾,特別是一些利益集團的干擾,使得一大批“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混跡于上市公司行列之中,這些上市公司早已經“資不抵債”,卻在頭頂上戴著“殼”資源的光環招搖過市,股價也被一些居心不良的投資機構炒至天外天之上,中國股市平均市盈率之所以居高不下,就是這些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惹的禍。
更有甚之,一些投資機構還投其所好,把這些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劃歸在一起,搞了一個所謂的“殼”資源板塊,每逢歲末,這些“殼”資源公司面臨退市大考時,總有一塊意料之外的大餡餅從天而降,把這些瀕臨退市的“殼”公司從退市的懸崖邊緣拉回來,這些機構也從炒作這些瀕臨退市的上市公司中大撈一把。于是乎,在中國股市中形成了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投資者從炒股中賺錢最多的板塊不是業績優異、分紅慷慨的大盤藍籌股,而是資不抵債的“ST”板塊個股,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讓大盤藍籌股跌跌不休,“ST”板塊個股雞犬升天。很多業績不錯的上市公司眼見股價上漲無望,寧愿戴上“ST”的帽子賺股價投機的錢,也不愿遵從價值投資的規律。當投資者已經形成了炒作“ST”板塊個股的習慣,“ST”板塊的隊伍也是越發壯大。如今,國內股市的“ST”板塊已經發展成為擁有49家上市公司的家族。
上市公司何以退市難,首先是因為上市公司在我國屬于稀缺資源,企業一旦上市,不僅自身身價倍增,上市公司屬地的地方政府也是面有榮光,炒作上市公司股價的投資機構也會從中受益,樂此不疲。一旦退市,上市公司自身資產歸零,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缺了一大口,投資機構投資沒有收益。由此,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投資機構結成利益共同體,對上市公司退市百般阻擾,一個個本該退市的上市公司就是這樣成了股市之中的”不死鳥“,若是這種局面長久持續下去,價值投資規律在國內股市只能是緣木求魚。
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通過的依法治國決議,讓我們看到了解決“退市”這個股市沉疴已久老大難問題的曙光,只有排除利益集團的阻擾,嚴格按照監管部門制定的退市規則辦事,符合退市條件的上市公司立刻予以退市,不給理由,不找借口,依法治市,中國股市才能形成“優勝劣汰”的上市退市機制,投資者才能在晴朗的法治天空下做出自己的投資抉擇。由此可見,股市中的依法治市,當從“退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