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2014年10月15日,佳士得與《藝術新聞/中文版》共同舉辦的“躍入國際視野的YCA一代”藝術論壇于國貿(mào)大酒店開講。本次論壇由《藝術新聞/中文版》主編葉瀅主持,邀請到OCAT西安美術館館長、藝術評論人凱倫·史密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藝術評論人、策展人田霏宇、收藏家周大為,以及佳士得助理副總裁、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專家及北京拍賣主管張丹丹討論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國際境遇。
2014年是“YCA (Young Chinese artists,中國年輕藝術家)現(xiàn)象”在海外集中爆發(fā)的一年。從3月開始,紐約軍械庫藝博會策劃了“聚焦:中國”單元;4月,群展“八種可能路徑”在柏林舉行;6月“我這一代”中國年輕藝術家群展在美國佛羅里達坦帕美術館開幕……
不過在海外,這場中國年輕藝術家的旋風才剛剛開始,觀眾需要看到的是真正能反映當下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展覽,而不再是在“西方中心主義”影響下的中國當代藝術。被稱為是“YCA一代”的藝術家們就正在打破地理邊界和中國文化的特定符號。
在論壇發(fā)言當中,與會嘉賓著重強調(diào)中國年輕藝術家的國際視野。與上一代藝術家相比,他們逐漸擺脫了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圖像表達。作為新一代中國年輕藝術家,其受教育經(jīng)歷以及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于上一代藝術家群體,作品樣式也更具有獨立的特征。尤倫斯當代藝中心館長田霏宇在發(fā)言中指出:“我不認為真正存在YCA的說法。中國年輕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更加獨立,已經(jīng)不能用某一個群體的標簽來概括他們。”另外隨著國際批評界的報道以及國際機構(gòu)與收藏家對中國青年當代藝術的關注,YCA群體在國際視野中的位置開始變得重要。
國內(nèi)本土收藏家對中國青年藝術的支持無疑是決定性的力量。新一代收藏家擁有更加開闊的國際視野,也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更加敏感。生于加拿大的周大為在美國接受美術史教育,以相對地道的歐美價值觀收藏。但也有觀察者指出,延續(xù)歐美藝術思路的收藏并不能成為代表中國青年藝術家的樣式。
保利美術館即將于11月6日舉辦的展覽《目光所及——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新繪畫》同樣將中國新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安置到全球經(jīng)濟、藝術背景當中討論。本次展覽策展人、南京先鋒當代藝術中心館長朱彤將主題定位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段。他認為“這些藝術家有著嶄新的生活方式和對藝術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在青年一代對與生活美學品位的追求,也受到了大眾流行文化的影響。他們更喜歡以直接、輕松的方式去表現(xiàn)和體驗生活,他們的作品在表達新一代痛苦和虛無的同時,也呈現(xiàn)了一種更自由和更富有圖像自在性的視覺快感。今天我們可以忽略藝術中所有的邏輯,也不必遵守時間和局域形式,新一代的藝術家更是將思想的自由視為他們的起點。”
策展人朱彤曾與邱志杰、左靖于2005年共同策劃展覽《未來考古學》。這個展覽的參展藝術家成了后來畫廊挑選合作藝術家的候選名單。
提到“后金融危機”時代,新水墨領域無疑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明星,而此次展覽的藝術家名單中幾乎不見新水墨領域的代表。對此,策展人朱彤說:“新水墨領域現(xiàn)在市場上的表現(xiàn)太熱,我們不想受到市場活動太大的干擾。如果真的要做新水墨領域的展覽,我想也應該是過幾年等它冷卻下來再說。”
兩個活動同時將目光鎖定在中國青年藝術領域,并且都以國際視角展開對這個領域的觀察和討論,這顯示了中國青年藝術在國際層面的參與度大幅加強。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上被世界矚目,由此帶動的文化自信值得關注。中國青年藝術已然躍入國際視野,而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展示給世界還有待我們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