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在與日本藝術家金氏徹平的對話中,梁碩稱作品只為空間而作,脫離了空間的作品就是“垃圾”。而他不愿意租場地去存放這些垃圾,很多作品在展覽完之后就扔掉了。9月26日,于798藝術區空間站展出的《女媧創業園》就不存在這個問題?,F場制作的泥塑作品將空間站的展廳全部占滿。而在展覽結束之后這些制作精良的雕塑作品是被整體打包出售還是翻模留存又或任其化作一屋泥土,讓我們拭目以待。
泥的尺度
如果有時間,你真應該去798看看這個每天要噴水、用塑料布包起來保濕的展覽。梁碩用5周的時間在空間站的展廳中現場營造了“女媧創業園”中的每一個細節。從展覽開始女媧像身體的光滑質地,到前方麥種的自由生長,到水火二神廝打的場景,再到展覽最后用泥漿涂抹的遠山,整個展覽用不同狀態的“泥”塑造了一整套園區景觀。梁碩在泥的可能性上大做討論,除了常見的可塑性表達,展廳中隨意播撒的麥粒在作品中發芽、成長,還原了泥土的原始功能,最后泥漿的涂繪更是延展了其在平面表達上的可能性。包括展廳內臨時圈做的小池塘,也要把握其底部泥土的夯實程度,池塘過兩三天要抽干里面的水,讓下面的泥干一些再重新放水——要不就會滲到下面破壞作品。
因地制宜是梁碩創作的基本思路?!杜R時結構》、《費特(Fit)》等作品明確地呼應著這個思路。此次展覽同樣是沒有預設的創作,跟著神話故事的發展,梁碩讓整個作品“自己生發出來”。沿著展覽設計的小泥路走一圈,圓雕、浮雕、支架、潑灑、涂抹的各種形式和質地令人激動。在移步換景的過程中,觀眾幾乎會忘卻自己置身熙熙攘攘的798藝術區,回歸自然的材料令人感到親切。
看“好技術”
不是所有的當代藝術都是看起來輕松愉快的現成品。梁碩作品的上一次亮相是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展區。他的作品《費特8號》占據了展廳的一個角落。奇特的思路和精美的形式組成一組無厘頭的裝置,而墻上一本正經繪制的安裝圖卻讓人感受到藝術家的嚴肅態度。而此次展覽卻不同,一進《女媧創業園》的展廳就給人帶來一種遠古、宏大、嚴肅的感受。2000年起,梁碩的雕塑農民工系列引起廣泛關注,其扎實的寫實功底為人稱道。此次展覽的主要看點雖不在雕塑技術本身,而其對大型人體的精雕細琢,對小型人物的寫意造型,對山水內容的浮雕處理以及展覽結尾處泥漿抹就的遠山,體現出藝術家對雕塑藝術和材料本身理解的深度。
展廳中女媧造人、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等場景極其精美,人物形象逼真,動作樸實,表情生動,在798沿街瀏覽過各路低技術雕塑作品之后,“女媧創業園”絕對會令你驚喜??臻g站陳羽豐介紹說:我們正在討論展覽結束后如何處置這些雕塑作品。也許翻模是唯一能留住這些精美泥塑的方法。
“渣”文化
梁碩的藝術實踐用一系列不同媒介的現成品、雕塑、水墨等材料實驗,搭建出了一套新的中國式“渣”審美系統的模型。所謂“渣”,指涉的是一種隨意、粗劣、草根、頑強的審美趣味。在《女媧創業園》中,裸露的雕塑骨架和隨意生長的麥苗呈現了一種中間狀態和自然狀態,呼應著女媧身上質感光滑的皮膚,營造出強烈的張力。而作為觀展路線的導覽地圖,算是地地道道地表達了“渣”文化的設計。隨手描繪出的觀展地圖、清新明朗的顏色搭配,好像是兒童游戲里的藏寶圖。值的一提的是依照園林樣式設計的蜿蜒小路,將展覽中的故事情節穿插在一起,讓人不禁感嘆其巧妙。在“女媧創業園”里,即使“渣”,也是一種“高級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