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艷 余靜
(銅仁學院體育系 貴州銅仁 554300)
對體育教學模式概念及其設計依據的探討①
蒲艷 余靜
(銅仁學院體育系 貴州銅仁 554300)
通過文獻資料、邏輯推理等方法,從目前我國眾多的體育教學模式出發,從多角度試圖對體育教學模式的基本概念提出新的見解,并對體育教學模式設計的依據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為豐富體育教學提供理論參考,并能為在第一線的體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提供現實參考。
體育教學 模式 概念 設計
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教學模式的研究呈現出超前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教學專家和學者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開始關心教學模式的運用,體育界的研究專家、學者們也展開了對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討,并提出了許多實際可行的體育教學模式。當前最熱烈的體育教學改革的呼聲中,不難聽到針對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因為每一位體育教師都需要營造一個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所以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體育教學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但是我國目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來界定體育教學模式,各個專家、學者對體育教學模式概念的定義也是參差不齊,尤其針對某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思想、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學過程、體育教學條件以及體育教學評價的論述都存在不同的爭議,出現了百家爭鳴,各種各樣的模式。使一線體育教師在面對教學時不知道選擇哪項目標作為參考,如何有針對性的設計體育教學模式,是廣大體育工作者目前非常關心、也急于解決的問題,本文筆者試圖就目前現狀提出新的探討,為更好的促進體育教學,為在第一線的體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意見。
2.1 模式
《漢語大詞典中》上已經對模式下了這樣的定義:“模式即為事物的標準樣式”。我國著名學者查有梁對模式的定義成為學術界比較認可的一種,即模式就是一種操作和方法[1]。我們探討模式的定義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無論是教學模式還是體育教學模式都是模式下的子系統,對模式的探討有利于我們把握好概念的原始脈絡,有利于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教學模式和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
2.2 模式與教學模式的涵義
探討教學改革中是怎么重視起教學模式的就要從美國的著名學生喬伊斯和韋爾對教學模式的研究貢獻說起。1972年,喬伊斯和韋爾出版了《教學模式論》一書,書中提出了教學模式的概念和設想[2]。20世紀80年代,國內針對教學模式的用法比較多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大家一致認同的定義。一些研究者對教學模式的內涵進行界定,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教學模式就是教學的某種思想,還有一些研究者將教學類型、教學風格甚至教學特點等理解為教學模式的范疇。但是到目前為止,針對教學模式的定位大多數學者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將教學模式定位在教學過程,有的學者將教學模式定位在教學方法,還有的學者將教學模式定位在教學設計上,有學者對教學模式進行了如下定義:“所謂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完成所提出教學任務的比較穩固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3]縱觀現有的關于教學模式的研究,筆者認為教學模式不能具體的稱為某一方面,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以具體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為指導依據,把復雜的教學過程簡化為可操作的、穩定的教學策略的方法論體系。”
2.3 體育教學模式的涵義
體育教學模式是教學模式的一個分支,兩者之間具有派生性,體育教學模式被理論界正式提出和應用是在20世紀的90年代,至此,我國體育界學者們展開了對體育教學模式的深入探討和研究,也試探了提出了許多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現在比較成熟的體育教學模式如下:系統教學模式、技能掌握式教學模式、發現學習教學模式、情景式教學模式、小群體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程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教學模式、選擇式教學模式等10幾種體育教學模式。多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出現,推動了體育教學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運行環境。縱觀目前較為成熟的幾種教學模式的定義,以及專家、學者對模式及教學模式的的界定,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理解體育教學模式:第一,體育教學模式必須要有某些教學思想作為指導,并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實踐依據,這些教學思想將直接影響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二是體育教學模式不能是模糊,讓人猜測的,必須是切實可行的,每一步都要有可供參考的、具體的程序和步驟,實際上簡單來說體育教學模式就是課堂的縮影,一種簡化的體育教學體育教學過程的具體程序。
第三,體育教學模式連接體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因此,該文中作者將體育教學模式定義為:“以某種具體的體育教學思想為指導,負責與設計和組織體育教學活動事例的具體策略體系。”
3.1 學科理論基礎為體育教學模式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體育學習理論是探究體育學習的本質及其形成機制的理論,而體育家學模式設計是為體育學習創造環境,是根據學習者的需要設計設計不同的體育教學計劃,因此體育教學模式設計是以體育學習理論為前提的,必須使體育學習理論成為體育教學模式設計的理論基礎。
體育教學是為解決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而研究體育教學過程中的規律的科學系統。體育教學模式設計是體育體育教學問題、分析體育教學問題和解決體育教學問題的過程。因此體育教學設計必須緊緊圍繞體育教學理論。目前,國內外已經形成了很多較為成熟的體育教學理論,可以為體育教學模式的設計填充豐富的理論依據。
3.2 “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為體育教學模式設計提供了現實依據
“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倡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5]等口號,是我國新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需遵循的基本理念。學校是培養21世紀優秀后備力量的搖籃,學校教育要本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正確的體育鍛煉指導,體育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全面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這也是體育教師所應關注的問題。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理念豐富了體育教學實踐,第一確定了學生在教學中的突出地位;第二明確了體育課程是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適應能力為一體的健康目標。健康是多維性的,它“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衰弱”而是人的“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健全狀態”,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即在此。體育教學模式設計的整個過程,要以增進學生的健康體魄,確保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到實處。所以筆者認為“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教學模式設計的現實依據,學校體育是實現這一理念。因此,建立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必須真正領會“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內涵,科學把握學校體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夠設計出科學而有價值的教學模式。
3.3 系統論為體育教學模式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系統論的觀點認為,任何系統有許多要素構成的,要素間和諧的連接關系,能充分反映出該系統的整體功能。世界上一切相關的事物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系統和周圍的環境又可以構成一個較大的系統,任何一個系統都是在與環境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狀態下生存發展的,并保持著穩定的狀態。體育教學模式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該教學模式的功效。體育教學系統是由各個相關的部分組成的,這些部分共同作用才能達到一定的目的而體育教學系統的目的又是從環境中抽取出來的,這充分說明體育教學環境是一個總系統,體育教學系統只是他內部的一個分支的子系統。為了使復雜的體育教學系統正常運行并實現教學最為理想化,必須用科學的、系統的理論進行指導并加以實踐控制。在不同的模式之間以及模式內部各要素的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質量[6]。因此,體育教學的計劃、發展、實現和評價都是根據一般系統論為基礎進行設計的。
在當前轟轟烈烈的體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無論從課程改革的廣度還是深度來講,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過去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統得過多過死,造成了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較好地解決“教什么”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形成了當前雖有多種教學模式可供選擇,但學校體育“仍千校一面,萬人一書”的現狀。體育教學模式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系統,它需要以科學的、現實的理論依據為基礎來進行教學、管理和評價,體育教學模式設計的依據不但包括學科理論基礎、“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系統論的理論依據,還應該考慮到心理學對體育教學模式設計的影響和傳播理論以及傳播過程要素對構成體育教學模式設計的基本要素的作用。然而,體育教學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需要在不斷的探索與研究中來豐富教學理論與實踐,完善體育教學模式的設計,從而更好的為體育教學實踐服務。
[1]李志勇,郝紅忠,郭隆珠.對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11(14):25.
[2]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162.
[3]毛振明.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4(20):42.
[4]王沂,李尚濱.略論體育教學模式設計的依據[J].教學與管理,2007(2):135-13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陳建績.體育教學新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60.
G807.01
A
2095-2813(2014)12(b)-0081-02
蒲艷(1973—),漢,副教授,工作單位銅仁學院體育系,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