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飛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高校校園體育競賽不文明現象的成因、影響與對策①
——基于校園體育文化視角
徐向飛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有推動作用。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觀察法,對高校校園體育競賽不文明現象產生的因素、消極影響展開研究。并提出將賽事組織公開化、透明化,提高學生裁判員業務水平,樹立正確的對待體育競賽的觀念,普及體育競賽知識等有效的對策,旨在逐步消除此類現象,凈化校園體育競賽環境,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高校 校園體育競賽 不文明現象 成因 影響 對策
2006年隨著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的下發,我國各類學校“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逐漸拉開了大幕。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以及各級各類學校都把陽光體育運動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與重要工作,紛紛踐行在校學生“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近年來,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各大高校對于體育活動和比賽的開展顯得更為重視。高校中的體育活動及比賽整體上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活動與比賽數量多,形式與內容也相對比較豐富,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這些校園體育活動與競賽的開展對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無疑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活動與競賽的不斷開展,各學校、各學院、各系對于比賽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學校的體育競賽中出現了許多不文明現象。譬如賄賂裁判、打假球、觀眾喝倒彩等,甚至校園球場暴力在近年來的校園體育比賽中也時有發生。這些不文明現象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對于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也是不利的,更加影響了高校校園體育競賽的開展,從而阻礙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不利于學校體育的發展。在許多研究中,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立足于體育文化視角來研究高校校園體育競賽不文明現象還尚未出現。綜上所述,解決校園體育競賽不文明現象對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以及學校體育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在高校所開展的校園體育競賽中,多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由于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對于比賽迫切求勝心理的刺激,促使在校園體育競賽的競賽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大學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易沖動,因此在緊張、激烈的體育比賽中很容易發生越軌行為。導致校園體育競賽中不文明現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概括。
1.1 組織者和裁判員方面
一場體育競賽、一個體育活動的成功舉辦都離不開體育競賽組織者的合理策劃與安排,在校園體育競賽和活動中扮演組織者這一角色的有很多,包括學校的體育部門、團委、學生會、社團,甚至是班委,這些都由體育比賽的規模而定。校園體育競賽組織者在組織比賽時的一些不公平行為常常會誘發不文明現象,例如分組抽簽的不公開不透明,為了讓某一隊或是某一人在比賽中小組順利出線而安排實力較弱的對手;還有比賽裁判員的任用上缺乏考慮,大學比賽的裁判員通常來自于學校的體育老師、體育院系的學生或是經過培訓的學生會學生,因此在裁判員的選派上如果缺乏考慮就會導致,體育老師執裁了自己所帶學生的比賽,學生執裁了自己所在學院所在年級的比賽,很多時候裁判員由于個人情感傾向會使比賽缺乏公平性。另外裁判作為一場比賽的法官,往往決定著一場比賽的公平與否,除了上述情感傾向的原因外,大學的裁判除體育教師外有很多學生裁判,在業務能力方面比較差,導致判罰不準確,也會引起不文明現象。
1.2 運動員方面
運動員作為體育競賽的直接參與者本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奪取比賽勝利上,然而卻經常成為校園體育競賽中不文明行為的實施者。例如在一場足球比賽中,常常由于球員的動作粗野,而引發相互間的謾罵甚至打架。2008年11月,北京知名藝術類院校的足球場發生了驚人的暴力群毆,起因是由于雙方隊員在比賽中動作粗野,并不是發生口角,最終演變為兩方球員的暴力群毆。再例如很多高校的校園體育競賽中經常出現的假球現象,多半是由于現如今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缺失所導致的,在比賽中弄虛作假、消極比賽而令其他運動員被淘汰,遭到不公平對待。
1.3 觀眾方面
觀眾是一場體育比賽不可或缺的部分,觀眾在體育競賽中所表現出的不文明現象主要是不文明觀賽,包括:謾罵、喝倒彩、向比賽場地投擲雜物、侮辱性手勢甚至球場暴力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很多大學生將觀看體育競賽作為其減壓排解不滿的場所;其二是很多觀眾對于體育競賽本身的規則不熟悉,認為裁判或是運動員行為不當而造成不滿情緒,并以不文明行為表現出來。每年在全國各高校的各種校園體育競賽的賽場上都不難看到場下支持者由于各種不滿情緒,而表現出的過激言語和行為。2011年9月據新浪體育新聞報道:在黑龍江生態工程學院的一場籃球賽上,一名觀眾沖進了場內,指著對手破口大罵,瞬間引發了全場觀眾多達100多人的群毆。
王艷云、左成在《探析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中提出,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兩者相互影響、融合、滲透、促進而發展起來的,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為參與主體,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在體育教學、科研、管理過程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4]這一觀點在馬萬鳳等關于《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與梁培根等關于《現代化校園體育文化的理論建構》的研究中都得到了體現,即校園體育文化包含著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而陳媛媛等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研究中根據文化學的觀點將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亞文化分為三個層面,即:意識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意識文化主要表現在精神層面,包括體育精神、道德、觀念、風尚等等,屬于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而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中包含的體育教學、競賽、規則、制度、場地、器材等等則是校園體育文化的外在表現。[1]
因此,校園體育競賽不文明現象對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消極影響集中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
2.1 意識方面的消極影響
健康應是在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保持健全的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對于現代健康所提出的全新概念,說明了健康不僅僅是指人體機能的健康,它還包括精神和社會的健康,因此校園體育競賽中的不文明現象對校園體育文化在意識層面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體育競賽中出現的假球、黑哨等不公平現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大學生追求公平競爭、實事求是的道德品質。就那些不文明的語言或行為本身而言,就已經與一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所應具備的素質相偏離。在狠抓素質教育的今天,對于一個大學生的道德規范教育的意義往往大于專業知識的傳授。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們對于自己所在集體參加體育競賽的結果非常關注,這體現了大學生具有很強的集體主義觀念,然而這種凝聚力有時卻被用在了集體不文明的行為中,例如對于裁判、隊員以及對方觀眾集體性的謾罵、侮辱性手勢,甚至暴力行為等常常會在高校體育競賽中發生。
2.2 行為方面的消極影響
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培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使其達到身心健康,并且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最終具有終身體育的意識。校園體育文化是學校體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其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工作的進行。體育競賽中作為運動員的大學生常常因為個人失誤而遭到來自觀眾的謾罵、隊友的指責、對手的羞辱等等,而造成其再次參加體育活動的心理負擔增加,打擊其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惡性循環之下將會導致他們放棄參加體育運動,這顯然是與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相背離的。觀眾在體育競賽中遭到不文明行為時,也同樣會影響其對參與體育的興趣。在調查的高校學生中有很多學生,尤其是女生,紛紛表示如果在參與體育競賽中受到傷害,就會喪失對于體育的興趣,特別是心理方面的傷害,有的學生甚至表示會對體育產生厭惡感。
2.3 物質方面的消極影響
充足的活動場地和體育器材是組織、開展高校體育活動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在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將大學里的操場、健身器械等也被視為是重要的指標。在高校體育競賽進行時,一旦發生運動員或觀眾沖突,會同時伴有對體育器材或設施造成損毀,甚至運動場周邊配套設施也會受到影響。2005年山西省某高校的校級足球比賽決賽中,兩方觀眾在比賽結束后爆發了沖突,雙方在看臺兩側互擲雜物,更有甚者將雜物扔進比賽場地、投向對方運動員,當局面控制后,場地管理人員經過檢查發現塑膠跑道多處被砸,場地周邊垃圾桶也被作為“武器”使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校園體育競賽中的這些不文明現象對高校體育器材、場地等方面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3.1 將賽事組織公開化、透明化
對校園體育競賽的科學管理,可以促進高校學校體育的發展,也將有利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于學校舉辦的每個比賽、每個活動都要加以重視,并且做到每一環節都公開、透明,特別應當注意比賽抽簽分組和裁判選派方面,例如在關鍵場次的比賽邀請外校裁判進行執裁,這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賽場不文明現象的發生。另外在比賽安保措施方面借鑒競技體育比賽中的一些科學合理的方法。很多高校在校級體育競賽活動中的組織管理是比較理想的,但是一些院系、年級、班級自己組織的比賽往往被忽視,而這些比賽的組織者又缺乏體育競賽組織管理的經驗,因此學校應當對于這類型比賽加以重視,協調專門的體育老師進行指導。
3.2 提高學生裁判員業務水平
高校應當有意識的在本校學生中選取裁判后備人才,為本校各類體育競賽服務。通過調查走訪發現很多高校的學生裁判員都是在比賽前,由體育教師臨時找人,簡單培訓后就開始參與裁判工作,這一點在沒有體育院系的高校尤為突出。高校中對于裁判工作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在少數,學校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訓和選拔本校的學生裁判員。
3.3 樹立正確的對待體育競賽的觀念
在這個社會競爭壓力加劇,物欲橫流的時代,大學生們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功利心極強,這導致了其過分注重體育競賽的結果,而忽視了體育競賽過程本身。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的主導者——高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看待體育比賽,一場體育比賽所能帶給人們的遠遠不止是比賽的結果,比如從體育競賽中感受的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等等意志品質。高校中的體育教師對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看待體育競賽的觀念更是有著亦不容辭的責任,在日常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如何欣賞體育比賽,引導學生學會感受體育的魅力所在。
3.4 普及體育競賽知識
大學體育教師在傳授給學生體育項目技能時,同時應該將體育的基本知識進行傳播,特別是相關體育競賽的規則。在實際授課中,體育教師大多數只能將所用的一些知識進行講授,而能將體育競賽的知識系統講授的并不多,因此體育教師應該提高傳授學生體育競賽知識的意識。另外學校還可以以課外興趣小組、公共選修課等形式對現今主流運動項目的體育競賽知識向廣大學生進行普及,不僅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還讓學生了解了比賽,能真正看懂比賽。
高校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養成健康體育習慣的關鍵階段,其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對整個學校體育的建設和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校園體育競賽在學校體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校園體育競賽中出現的各類不文明現象已經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產生了消極影響,為此應該積極應對,合理解決。同時,大學生處于一個生理與心理成型的階段,陽光、快樂的高校體育環境可以使其受到有益的體育文化熏陶,對其身體和心理的成長發育形成必要的良性培養和干預,只有處理好高校校園體育競賽中不文明現象的消極影響,才能真正讓學生投入到注重習慣養成、追求快樂至上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大環境中。
[1]陳媛媛,馬小平.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1):10-13.
[2]王愛華.論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27(9):1260-1261.
[3]馬萬鳳,徐金華,夏小平,等.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4):508-510.
[4]王艷云,左成.探析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177-1179.
[5]梁培根,林虹.現代化校園體育文化的理論建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5):83-85.
[6]侯偉.校園體育文化的人本教育價值認同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5):116-118.
[7]丁藝,楊玉偉.論校園體育文化的的特征與功能[J].沈陽大學學報,2004,16(4):97-99.
[8]朱柏寧.校園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1999,20(117):59-61.
[9]黃欣加.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體育與科學,2004,24(6):67-71.
[10]張宏成,劉丹.高校體育競賽與校園文化互動現狀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11):61-63.
[11]紀小紅.淺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體育學刊,1999(1):64-66.
[12]新浪體育.某高校籃球比賽百人群毆,學生爆發全武行失控[EB/OL].[2011-09-30]http://sports.sina.com.cn/cba/2011-09-30/01385767538.shtml.
[13]網易體育.北京高校現球場暴力,一人面部粉碎骨折多人重傷[EB/OL].[2008-11-23]http://sports.163.com/08/1123/20/ 4RFAPFO500052VFF.html.
G807.4
A
2095-2813(2014)12(b)-0145-02
徐向飛(1986—),男,漢族,山西屯留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