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相斌
(鞍山市廣播電視學校 遼寧鞍山 114200)
體育教學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是實現高校體育工作任務的重要手段,對體育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可以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鍛煉知識和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建國以來,我們的體育教學模式深受前蘇聯的影響,在體育教育是以體質教育為還是以技能教育為主的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成為體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在快樂體育、終身體育、陽光體育等理念的引導下,相繼出現了“快樂體育教學”和“發現式體育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這此新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教學的改革和豐富的體育教學體系,但同時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缺乏整體的體系構建。為了更好執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有必要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學模式有許多種用法,到今天也沒有一個明確和公認的定義。有些人把某種教學思想理解為教學模式;有人把一種課程的不同類型理解為教學模式;也有人把教學的不同特點和風格理解為教學模式;還有人把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構造和變量關系理解為教學模式。不過,大多數教育學者還是把教學模式定位于教學過程范型上,把它理解為不同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方法。
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與教學模式一樣,不同學者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歸納起來都是把體育模式理解為“體育教學過程模型”。毛振明教授為體育教學模式下的定義是:體育教學模式是體現某種教學思想的教學程序,它包括相對穩定的教學過程結構和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主要體現在教學單元和教學課的設計上。
體育教學模式是介于體育理論和體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一方面它以成熟的理論指導實踐,另一方面它又以成功的教學經驗來充實和豐富教學理論。體育教學模式一般都具備以下特點。
體育教學模式也是在發展中不斷建立和完善起來的。由于體育教學本身的動態性特點,所以它必須隨時接受新的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豐富自己。根據運動技能的形成理論,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階段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學的對象群體很大,任何一個具體的教學模式都不可能解決所有教學出現的具體問題,因此教學模式要不斷完善,就必須接受各種新教學方法和理論。
任何體育教學模式都會表達特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適應特定的教學環境,針對特定的教學對象和范圍。體育教學都有自己特定年齡層次的教學對象,如小學、中學、大學等,就內容來說有田徑、體操、游戲、球類等,不同的運動項目有自己的技能形成規律,因此,只靠一種體育教學模式無法滿足體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雖然說不同項目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但所有的體育教學模式都具有可操作性,它可以在教學中向人們展示貫徹教學理論的方法。一個成熟的體育教學模式一旦確立,可以為所有體育教師所用。
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終身體育”和“快樂體育,健康第一”的思想也不斷深入到體育教學的改革中來。在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上也形成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經過廣泛查閱各方面相關資料,我們總結出幾種典型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通過對這幾種模式的分析和思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透視出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它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的傳授,能夠使學生比較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術技能,但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它強調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習慣,以及對學生體質的增強,把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但容易給教師造成過重的負擔。
它把“終身體育”和“快樂體育”的思想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掌握體育知識和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運動項目,它的不足之處在于管理起來有些困難。
通過上述幾種模式的描述經過我們的分析后認為:每種模式都有自己的長處,但同時又都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能夠把這些模式的優點結合在一起,那才是理想化的模式,但要做到這一點絕不件容易的事,這要靠我們工作在高校教育一線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把幾種模式進行優化組合。有一點可以肯定:未來最先進的體育教學模式將是一種綜合型的,它的形成要以當時學生的特點和教育理念為基礎。
(1)“快樂體育”和“終身體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體育鍛煉能力。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學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高校的體育教育把“快樂體育”和“終身體育”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實施素質教育是大勢所趨。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所具備的創造力可以讓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和殘酷的競爭,而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2)多元化的體育教學目標。隨著高校教育改革和體育教育多元化,以及素質教育的需求,體育教學的目標也會逐步呈現多元化的趨勢。高校的體育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基本的體育知識、基本技能和技戰術,也不僅僅單純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質,而是要讓學生學會怎樣科學的鍛煉身體和養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好習慣。要通過體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心理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使體育教學不僅僅局限在完成體育教學的目標上,要完成育人的大目標,使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成為心理、身體都健康的健全人。
(3)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學生的合作關系。現代的教學模式所呈現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對話的、合作的伙伴關系。一旦師生之間的關系達到了這種質的變化,那么教師的教育目標和教學理念都可能在教學中得以實施,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學習欲望都會得到很好的保護,學生也可以在教學中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學生之間的關系在這種環境下也會很自然地變成相互學習、互相促進、團結合作的融洽關系。
(4)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法更靈活。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而新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主動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所有教學的安排都要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來進行,讓學生在教學中體會學習運動知識的樂趣,逐步培養他們終身鍛煉的意識。
(5)教學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化、具體化、民主化。注重綜合評價,所謂綜合評價就是指在評價體育教學效果時,不僅從生理學的角度去評價教學對提高學生生理機能的效果,還應該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評價體育教學的實際效果。綜合評價的目的也要從單純的劃分等級的做法轉變為把評價結果作為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重視發揮評價的“督促”、“診斷”、“促進”作用,評價方式同樣也從單純的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改變為把定理和定性兩種辦法綜合起來,由單純重視他人評價,同時把自我評價重視起來,使他評和自評有機結合起來,評價的內容也由單純的實施對學生的評價改為既評價教師的授課又評價學生的學習,
把單純對學生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術技能為主的評價轉變為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通過這些對評價體系的改革措施,能夠讓學生愿意接受評價,從而使體育教學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1)體育教學模式建設的改革是體育教學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可以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
(2)目前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也具備自身的優點,通過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可以為將來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
(3)體育教學模式可分為宏觀教學模式和微觀教學模式兩種。宏觀教學模式包括鍛煉教學模式、技能教學模式和運動教學模式,普通高校所使用的是鍛煉教學模式。
[1]毛振明.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12).
[2]李杰凱.關于體育教學模式一般理論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5(2):1-8.
[3]聶東風,林華,杭蘭平.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現狀與趨向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2):101-103.
[4]雷繼紅.賈進社.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3):109-111.
[5]甄子會.影響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因素及對策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0(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