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亞輝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毛澤東是學師范教育出身的,對于體育教育也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的體育教育思想包括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體育教育思想和社會主義時期的體育教育思想兩大類,都是源自其激進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或稱早期體育教育思想。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形成發展中有一個吸收與揚棄、肯定與否定、量變與質變的過程。因此,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是動態的而非凝固的,是漸進的而非突變的,從激進的民主主義體育教育思想到新民主主義體育教育思想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新民主主義體育教育思想到社會主義體育教育思想則是同一質態的遞進過程。毛澤東非常重視體育教育,研究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對于推進全民素質教育,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時代價值”。
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萌發于20世紀辛亥革命前后。幼年的毛澤東體弱多病,使其懂得了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后來毛澤東說服了父親到外求學,并在求學期間閱讀了很多書籍,思想得到解放。開始向改良主義轉變,立志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將自己塑造成心力與體力為并重的文武人才。
2.1.1 幼年多病,堅持鍛煉
毛澤東是個好動之人,但幼年時期的體弱多病使他很痛苦;而兩個哥哥的相繼因病離世,則給了他刻骨銘心的重重痛擊,這也讓他深深感悟到強健體魄之重要與必要。帶著這樣的認知與意識,他開始有計劃地鍛煉身體,開始適時適量地進行游泳和爬山等體育活動,鍛煉身體的習慣自此開始養成。
2.1.2 年少出關求學,立志救國救民
1910年,年僅17歲的毛澤東帶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ii的抱負,離開位置偏僻、政治閉塞的家鄉小村,進入湘鄉東山高小求學。在此期間,他不僅對課堂上教授的自然科學知識從不懈怠,還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的社會科學書籍,而其中,他對梁啟超、康有為的著作尤為感興趣,甚至愛不釋手。梁啟超的著作最讓他佩服:“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1]此后,少年毛澤東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在他讀過一本關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書后,他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感到深切憂慮,意識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為了以實際行動拯救中國,他想步“仼公”即梁啟超,取“子任”為別號,立志要以改變民質救國救民為己任。他把鍛煉身體與宏偉的抱負聯系起來,決心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心力與體力并重的文武人才。
20世紀五·四運動前后,即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習期間,是他體育教育思想從萌芽到形成的重要時期。他的老師楊昌濟先生的“言傳身教”對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形成起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老師對體育教育現狀的敢想敢說,影響著毛澤東對當時體育教育現狀的思考,也認識到國人對這方面的不重視是社會的一大危機,這就讓他更加意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探索中國的體育教育之路。毛澤東在之后赴北京圖書館任管理員期間,利用職務之便閱讀了大量的體育書籍,使其對體育教育的認識更為深刻,也更堅定了他“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思想。
2.2.1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在毛澤東看來,要實現國民素質的全面發展,首先要沖破人們對于體育的傳統思想觀念束縛。“早在湖南一師讀書時,他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健全的體格就沒有健全的精神,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口號”。iv不僅如此,他還力主國民必須通過艱苦的體育運動來鍛煉體魄和意志,由此可見他對于體育鍛煉利己利民利國的認識之深。而除了理念上的引導,他還付諸行動,帶動周圍的同學一起進行各項體育鍛煉;“他在外‘游學’時也不忘強身健體之重要,一邊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開闊視野,一邊通過游走來強健體格”。后來在回憶這段歷史時,他說:‘游學’的艱苦路程,為我在以后革命的行軍中奠定了基石。
2.2.2 三育并重,全面發展
早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毛澤東作為屈居于舊教育制度下的師范生,深深感受到了“重德智而輕體育”的危害,他大膽披露“兒童緣讀書而得疾病或至夭殤者有之矣”的事實,為開展學生體育鍛煉而大聲呼喊。作為未來的教師,他非常贊同近代維新派代表們“三育并重”的觀點,并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提出“小孩子以身體發育為首,學習和道德次之”的觀點。他的老師楊昌濟同樣十分重視體育鍛煉,并對毛澤東的體育鍛煉思想有著直接的啟發和影響,“這主要歸納為引領健身運動、教與養身之道、培育體育思想等三個方面”。帶著這樣的啟發,毛澤東又將體育鍛煉與生物學及哲學進行了結合。他從生物進化論和人類生物學角度,看到了養生健體是人一切發展的基礎。從哲學角度,他引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離開人腦這一高度發達的體質,就不會產生意識”,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擁有強健結實的肢體,才能增長知識、調節感情和強化意識;只有文明的精神,卻沒有健康的體質,那么人的意識將是脆弱的、短命的,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重德智而輕體育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從哲學上講,這種思想的實質其實是身體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即物質第一和意識第二,與毛澤東所說的“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相一致。這也很好地詮釋了毛澤東關于發展教育應按照不同次序和重點的觀點:由體育到智育,再到美育,最后才是德育。
2.2.3 高質輕負,增強筋骨
毛澤東深刻地分析了當時“好運動者,以多為善,凡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備,甚至無一益身者;不好運動者,見人之技藝多,吾所知者少,則絕棄之而不為”[2]的錯誤思想意識,以及學校體育中存在的“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3]的不合理現象,提出體育鍛煉應不注重形式,而注重實質、實行、實用,毛澤東正是以“蠻拙”的鍛煉形式擁有了強健的體魄。他將“巢林止于一枝,飲河止于滿腹”4,引喻至“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然,則九十九法可廢也”[5],通過形象的比喻,闡明了體育鍛煉的方法不在多而在精,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堅持鍛煉,就能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切忌“以多為善”,“務廣而荒”的實用體育思想。
毛澤東本人酷愛體育運動,自少年起就喜歡鍛煉身體,以此來磨練意志,他曾堅持多年洗冷水浴。毛澤東還自編了“六段運動”法,體會到“得此運動之益頗為不少”[6]。他主張,鍛煉身體要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實際效果,提倡科學健身,反對形式主義,提出體育鍛煉“不重言談,重在實行”[7],鍛煉的方法不必貪多,以免“務廣而廢”,并強調了在練習過程中要注意科學方法,遵循其規律。
(1)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形成的過程,對近現代教育發展與學校體育發展的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2)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萌發于20世紀辛亥革命前后。幼年的毛澤東體弱多病,使其懂得了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后來毛澤東說服了父親到外求學,并在求學期間閱讀了很多書籍,思想得到解放。開始向改良主義轉變,立志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將自己塑造成心力與體力為并重的文武人才。
(3)20世紀五·四運動前后,即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習期間,是他體育教育思想從萌芽到形成的重要時期。他的老師楊昌濟先生的“言傳身教”對毛澤東體育思想的形成起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老師對體育教育現狀的敢想敢說,影響著毛澤東對當時體育教育現狀的思考,也認識到國人對這方面的不重視是社會的一大危機,這就讓他更加意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探索中國的體育教育之路。毛澤東在之后赴北京圖書館任管理員期間,利用職務之便閱讀了大量的體育書籍,使其對體育教育的認識更為深刻,也更堅定了他“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思想。
[1]周建輝.論毛澤東體育教育思想及時代價值[J]四川理工學院報,2011(6):59-62.
[2]毛澤東選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梁啟超.少年中國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4]毛澤東.體育之研究[M].人民體育出版社,1979-12.
[5]胡逢清-《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J]2000-08-15.
[6]李中武.楊昌濟體育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04.
[7]馬克恩恩格斯全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
[8]毛澤東.新青年[N].第三卷第二本
[9]梁啟超.少年中國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