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政 王曉桐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運動負荷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對運動員有機體施加的訓練刺激,也就是人體在運動訓練中所能完成的生理機能反應和心理機能反應的量或范圍。
解決各種訓練任務可采用不同的訓練手段與方法,但是他們都有相同的結構。運動負荷的大小與性質正是由組成訓練手段與方法的各個組成成分的特點及其結合的順序所決定的。這些組成成分就是,練習完成時的強度,各個練習的持續時間,重復練習之間間歇的長短與間歇的方式一組練習、一次課、一個小周期等結構單元練習的總量。
對訓練過程進行合理的劃分,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任務,大部分運動員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一般包含基礎訓練,專項的提高訓練,最佳競技狀態階段與競技狀態保持階段。
基礎訓練一般是從少年開始,對少年兒童首先發展其一般身體素質,安排參加訓練負荷的原則通常要遵循一定的訓練原則,比如循序漸進的原則。很多世界優秀運動員的訓練實踐表明,少年兒童在基礎訓練階段的負荷,應當采取適宜的量度。前蘇聯學者分析表明世界優秀游泳運動員在剛剛接觸訓練時都不會有太大的運動負荷,甚至比專業訓練的體校的運動員的運動負荷還要少,只是體校運動員初期訓練量的25%~30%。
運動員經過基礎訓練后,進入專項提高階段,致力專項競技能力提高,當熟練掌握專項運動后,各方面技術接近成熟,競技能力接近或達到高水平,從而進入最佳競技狀態階段。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專項提高階段與最佳競技階段訓練的任務序列都一致的,但兩個訓練階段負荷安排的形式有所不同。專項提高訓練的階段,一般可以比較明顯地表現出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一步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增大運動負荷。而當運動員進入最佳競技階段,因為受到多年承受高度負荷與高水平訓練比賽激烈競賽的影響,加之傷病的積累致使運動員不能繼續承受大負荷運動量的訓練。所以,在本階段訓練,一定要特別注意細致地安排訓練負荷。從而保證運動員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競技狀態參加激烈的訓練和比賽,從而取得理想的成績。
在競技狀態保持階段,運動員訓練的負荷一般低于專項提高階段與最佳競技階段。運動員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安排自己的訓練強度。而大量實踐表明,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在經歷過大賽的刺激后,雖然競技能力會有所下降,但是適當調節還會達到較高水平。
綜上所述,訓練強度的安排一定要符合運動員自身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增大訓練強度。
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取得比賽勝利,而比賽成功的唯一依據就是比賽成績,人體競技能力的提高,有著明顯的周期性特點。大多數運動都有一個為期一年或一年中重復1~2次的周期,這一周期又分為準備期、比賽期和恢復期。現對一個周期中的不同階段的負荷進行安排。
準備期:由于目的和任務的不同,準備期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時間較長,主要是通過加大負荷量來提高運動員的負荷能力,以便為較好的比賽成績創造身體、技術、戰術、知識和心理上的前提。這一階段的訓練要針對如何發展決定成績的基礎來進行安排,因此和準備期及比賽期的其他階段比起來,這一階段的一般身體素質練習和專項練習的比重要大一些,而比賽專項負荷卻要少一些。
準備期主要針對如何迅速提高運動員的負荷量和心理負荷能力。如果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即決定訓練狀態的單項因素都協調一致,從而能夠提高比賽成績了,這時則可進入直接向比賽期過渡的準備期的第二階段。這時第一階段的任務仍可照常進行,要減少一般練習的負荷量,提高比賽專項負荷的比重。和第一階段相比,在總負荷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要以較快的速度提高專項練習和比賽練習的強度。
第二階段的訓練必須確保通過加大負荷強度特別是通過比賽能夠繼續不斷的提高成績。
比賽期的主要任務是最好的提高和鞏固比賽成績,使運動員能在重要的比賽上取得最好的成績。這期間要加大負荷的強度,但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一定控制好。訓練負荷的安排:對于體能主導類的項群(舉重、速滑、田徑、游泳等)訓練的遠度、高度、速度、負重量增加,而重復的訓練時間,訓練次數要明顯的減少;對于技能主導類的表現性項群(體操、跳水、武術套路、花樣游泳等),成套練習比例增加,單個動作的練習數量減少;對于心理穩定性對比賽有重要影響作用的技能主導類的表現準備性項群(射箭、射擊等)訓練中,實射的比重增加,對心理負荷的訓練和比賽則相對增加很多。
如果在主要比賽之后還要延續下去的話,那么可延長幾個星期。這期間要減少比賽專項負荷的比重,同時通過加大一般練習的比重來提高總負荷量。在這期間不應該進行比賽。這一階段的任務是恢復大強度負荷后衰減了的體力和心理能力,以便一方面預防成績過早地下降和傷病。
恢復期:如果在比賽期體力和心理能力消耗過大,那么在新的準備期開始之前要有一個積極性的階段——恢復期。但是這一時期的時間比較短,不超過4個星期。比賽期臨近結束的時候,即在最后一次主要比賽之后,專項負荷就要逐漸減小。恢復期要以一般練習——積極性休息為主。運動員可以從事他喜愛的其他運動項目。在任何情況下運動員都不可消極被動。
總的來說,在準備期負荷的量較大而強度較小;而在比賽期負荷的量較小而強度明顯提高;在恢復期負荷的量和強度都應減小。
人們把周訓練作為組織訓練活動極為重要的基本單位,周訓練課一般分為準備小周期、競賽小周期、調整小周期這樣三個類型。
準備小周期:周訓練負荷的加大,是短時間內提高比賽成績,提高競技能力的有效手段,會在短時間內讓運動員達到比賽需要的競技能力,增大運動負荷一般有以下幾點途徑:一、增加訓練時間,適當的增加訓練時間是運動員早早適應高強度的刺激,二是增大訓練量,在訓練時間不變的情況下,提高訓練的強度,給予運動員高強度的刺激,從而提高訓練的效果。
競賽周負荷的安排,全部要圍繞機體在比賽日處于最佳狀態進行。在比賽日前,一定不能再加大訓練的強度,要適當的降低運動負荷,訓練強度主要以保持運動員狀態為主,不宜再進行高強度訓練,尤其不能長時間的進行高強度訓練。
調整小周期應根據專項運動及負荷的特點、運動員個人情況進行安排。一般來說,為實現調整周訓練的主要目標,要求其訓練內容廣泛而靈活。一般性的身體練習,如非專項的球類活動、各種非競技性的健身體操、游泳等,帶有游戲性練習等。
在運動訓練過程進行運動負荷安排時,要通過定量負荷,運動員的訓練活動才能產生效應,才能使機體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發生變化,才能實現訓練目標。從競技水平角度看,人體對定量負荷會產生適應,若一直施加等量負荷,機體不會再產生相應變化,必須增加負荷量和強度,才可打破機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才能使機體得到新的發展,訓練水平才能提高。
所以說合理地控制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的負荷量是有重要意義的,對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
[1][民主德國]迪特里希·哈雷.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中國運動訓練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李志勇.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5]李宗浩.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董國珍.運動訓練與選材[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7]田麥久.論運動訓練過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