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瓊
(四川民族學院體育系 四川康定 626001)
康巴地區為我國三大藏族聚居區之一,包括四川藏區(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西藏的昌都、云南西部地區和青海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以及果洛的部分地區。地處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海拔較高、氣候惡劣,歷史悠久。地區總面積為24萬平方公里,藏族人口108萬余人,約占藏族總人口的25%,是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區。除藏族外,區內還有羌、彝、納西、蒙、回、漢等10余個民族。
早在吐蕃王朝時期,許多體育項目已初具雛形,如抱石、騎馬射箭等。當前康巴地區具有開發價值且有待開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54項,藏族38項,彝族5項,回族4項,其他民族民間體育項目7項。藏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該地區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涵蓋運動競技類、娛樂休閑類、民族舞蹈類、集會慶典類等類屬。傳統節慶日活動有:鍋莊舞、弦子舞、北嘎、賽馬、射箭等;藏歷新年祭祀活動有:押甲、踢毽子、擊石、藏牌、射箭、下棋等;歌舞類的面具舞、跳藏戲、歌舞登山等;閑暇娛樂中的傳統體育活動有:擊石、金銀拔河、斗牛、斗羊、捉迷藏、抱石頭、格吞、押加、奔牛、登山、吉韌俄多、摔跤、棋牌、藏密瑜伽功法、跑步果科、馬球、叼羊、強嘎塔雪、藏式風箏、姑娘追、妥古朱古、耍壩子等;日常生活農事勞作的有:跑步、角力等;春播節中的傳統賽馬、打靶、斗牛、鍋莊舞等;登巴節體育活動有:射箭、賽牦牛、騎馬拾哈達、賽馬等;望果節娛樂節日有:賽馬、賽牦牛、摔跤、登山、拔河、射箭等;歡樂節中的傳統馬上射擊、撿哈達、快馬折腰、長跑、揮刀斬旗桿等等。在康巴藏區,各類節慶活動的體育元素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青海玉樹5月份的賽馬節,康定四月八的跑馬山轉山會,康定國際情歌節等,都是康巴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良好開發和文化體現,各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資源豐富。
民族傳統體育是人類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進步,西部大開發,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建設的加快,現代文化和外來體育的沖擊,網絡的普及,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意識的淡薄,當今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對民眾的吸引力逐漸減弱,人們在休閑時間更多的是同朋友喝茶,看電視,網絡聊天購物,家人逛街,參與鍛煉選擇更多是其他更時尚的體育項目,老年健身選擇的是現代廣場舞,健身操等,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即便是開展多年的傳統節日活動,參與的人群在減少,活動的內容也在向娛樂等明星效益方面轉變,以此來吸引更多的關注。在廣袤的康巴藏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都具備一定的健身性、娛樂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點,但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政府組織的活動沒有延續性,影響力有限,未建立長效機制,使其轉變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經濟資源。
康巴地區地處我國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的橫斷山高山峽谷地帶,平均海拔在3000 m以上,高山林立,草原連綿,峽谷深邃,縱橫交錯,空氣稀薄,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 ℃-12 ℃,氣候變化異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該地區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小,總人口約329萬,每一萬平方公里約6.7萬人。
特殊的地域環境孕育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勤勞智慧的高原人群創造了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隨著歷史的變遷,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高原民族文化是我國寶貴的物質財富,深受國人和世界的關注,康巴地區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急需合理有效的開發。
康巴地區受特殊的地緣影響,高原氣候和地理環境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除城鎮外,大都處于3000 m海拔以上的牧區,生產都比較原始,人們依舊是以農牧方式自居,自給自足,少數地方有礦產資源和水電開發,但對于廣袤的康巴大地,這些收入和地方財政支出是入不敷出,幾乎都靠國家的幫扶和政策扶持來搞建設,主要體現在交通、信息、公共設施、教育、基礎建設、生活質量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腳步不斷推進,康巴地區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打造了聞名的香格里拉旅游環線,旅游資源在逐步得以開發,但目前也僅僅是集中在城鎮周邊,偏遠的景區交通仍是最大的瓶頸,特殊的地質結構和高山峽谷,地質災害時有發生,不可抗訴的自然環境阻礙了發展的腳步。落后的經濟制約了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體育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體育資源也得不到有效的開發。
康巴地區受經濟發展落后的影響,特殊的民俗文化生活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緩慢,農牧區目前仍未完全掃除文盲,人口分散,牧民特殊的不定居生活習俗,讓學校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冬季經常大雪封山,學齡兒童的求學路變得更加艱難,難以保證九年義務教育的有效實施,不少學齡孩子,從小就隨家庭不斷搬遷,從父母學習傳統的牧民生活和放牧本領,養家糊口,代代相傳。文化素質得不到提高,對事物缺乏合理的認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該人群中,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概念,更談不上保護和傳承。在城鎮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人們在閑余時間,多數人群在享受現代網絡文化生活,即便是參加體育鍛煉,大都是選擇現代其他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民族傳統文化在人們的思想上也逐步在淡化,缺乏保護傳承意識。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項目都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及強身健體和娛樂身心作用,康巴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總體可分為表演類和競技類,表演類一般以集體舞蹈的形式進行歡慶,比如鍋莊、弦子舞等,競技類主要體現競技對抗特點,比如:押加、摔跤等。在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開發的項目選擇上,表演類的是首選,便于開展和獨特的服飾是一大亮點,傳統的競技類項目需要特殊的器材和場地,競技性較強,不便于開展,比如:花炮運動、賽牦牛、板鞋、馬術、射弩、珍珠球等運動項目,即時群眾喜歡,但參與難度大、場地設施不全面、組織困難、技術含量高等因素,都在無形中阻礙了人們參與的行為,從而也制約了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和體育資源的開發。
體育資源是否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與地方體育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精神文明和生態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需要各地加快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為其提供良好的健身環境,在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同時,加大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加大經費投入,興建民族傳統體育場館,全面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合理構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管理部門,建立健全競賽體系,形成固定化、常態化、市場化的競賽機制,全面提高群眾的參與度,為民族文化的振興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學校是傳播民族文化的最有效載體,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學校體育的教育。康巴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有效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要有很好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課程,進入體育課堂,全面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加強專業體育師資的培訓,形成制度化、規范化,普及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強化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意識,這樣,既滿足了教學的需求,又豐富了教學內容;民族活動的全面開展,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又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了民族文化。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媒體的宣傳推動優勢或許起到決定性因素,人們的日常生活已離不開網絡,體育作為一種產業,產業的發展,拓展市場,更離不開直觀有效的宣傳,康巴地區目前基本保障了網絡全覆蓋,人們同樣享受著今天的信息化時代生活。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要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有效的開展,全面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弘揚傳統民族文化,需要有效運用當今發達的宣傳載體,全方面、多渠道,同地方基礎建設一道,為地方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的振興,創造更好的條件。在加大宣傳吸引眼球的同時,我們必須打造特色,挖掘資源,不斷完善,保持獨特的、原始的、民族的文化元素,能代表我國一方民俗文化的體育特色。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來到康巴大地,了解這里風土人情,認識和體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讓康巴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陽源,宋友林.康巴藏區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開發路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5):53-56.
[2]霍紅,孫淑惠,王洪珅.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走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4):1-4.
[3]張選惠,郭永東,唐小英等.四川省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24-27.
[4]史婉虹,張萍.藏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理論思考[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2(3):32-35.
[5]江紅.藏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地域特征與開發[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5):75-77.
[6]楊建軍.藏族傳統體育對西藏旅游全面恢復的作用研究[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9(3):45-53.
[7]張鵬海. 藏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課程與教材,2011(30):131-132.
[8]曾偉.藏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2):132-135.
[9]宋積萍.論藏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地位與發展趨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2):104-107.
[10]李英.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和面對的機遇[J].西藏研究,2009(4):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