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明
(江蘇省無錫市體育運動學校 江蘇無錫 214000)
田徑運動作為現代奧運的第一大項,是一項非常普及、深受世人喜愛的體育運動。田徑運動是一切運動的基礎,是最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田徑運動水平的高低標志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運動水平的高低,故有一說:“得田徑者得天下”。特別是在現代,田徑運動發展迅速,且競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現代體育世界里,各國更關注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指導訓練,最大可能的獲得更理想的訓練效果,提高運動成績,取得更理想的名次。我國田徑運動水平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運動訓練科學水平的不斷發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些項目在國際大賽中取得過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如中國女子中長跑項目,馬俊仁教練帶領的軍團;也有些項目轟動了整個世界,如:男子的110m欄,劉翔成為了世界的寵兒。但是我國的田徑運動整體水平相對于世界田徑強國來說,還有很大的差距,還處于水平不高的階段,甚至在某些時期整體水平還有所下降。那么原因何在,在發展中都出現了哪些問題,今后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克服、解決這些問題是亟待研究的課題。本研究著重從競技田徑運動、群眾田徑運動、學校田徑運動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對策。
本研究以田徑運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對比分析法、歸納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
世界各國在田徑運動比賽中所獲得的成績基本反映出該國的田徑運動水平,決定其在世界田壇上的地位和位置。據調查顯示,北美洲和歐洲在不同歷史時期,其田徑水平明顯優于其余各大洲。目前美國仍是田徑強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我國在世界田壇上可謂是微乎其微,所獲得的成績也是寥寥無幾。歷年的奧運會田徑項目金牌數量說明了我國田徑運動的水平。從1984年參加奧運會至2012年第三十屆倫敦奧運會,中國田徑運動員在奧運會田徑運動項目比賽中只獲得6枚金牌,分別是1992年陳躍玲奪得巴塞羅那奧運會競走金牌;1996年王軍霞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獲得5000m金牌;2000年王麗萍在悉尼奧運會上獲得競走金牌;2004年劉翔和邢慧娜在雅典奧運會上分別獲得男子110m欄金牌和女子萬米金牌;2012年陳定在倫敦奧運會上獲得男子20km競走金牌。在這八屆奧運會共計354枚金牌中,中國田徑運動員獲得的金牌僅占總數的1.69%。由此可見,我國田徑運動在有些項目上盡管有了重大的突破,且在世界田壇上能達到一流的水平,但從獲得的獎牌數則表現出我國田徑運動發展水平還是比較偏低的,與世界田徑強國的運動水平差距還較大。盡管目前在亞洲處于領先地位,然而從亞洲其他國家田徑運動發展較快來看,我國田徑運動水平的優勢也越來越不明顯,有被超越的趨勢。從競技田徑運動水平上則反映出群眾田徑運動和學校田徑運動的水平。調查顯示,我國田徑運動人口所占比例很小,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隨著體育課田徑項目的削減或取消,基層田徑訓練隊的人數減少,導致群眾田徑參與人口越來越少,造成人們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大大影響了我國田徑運動整體水平的發展。
相對而言,我國田徑運動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田徑運動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也會迎來一些新的挑戰。只有發現這些問題,清楚的了解這些問題,并真正的面對問題才能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辦法,并促進我國田徑運動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競技田徑運動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運動員成績生命曲線“三早”現象;后備力量不足,運動員選拔有困難,后備力量培養鏈條斷檔;教練員的訓練水平和能力不能完全適應訓練的需要,運動訓練理念陳舊,急待更新;過于頻繁的參加國內大獎賽,造成運動員運動壽命短等現象;“陰盛陽衰”,明顯女子項目成績好于男子;缺乏“人才群體”的培養;運動員成績的穩定性差等問題。
群眾田徑運動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三個問題:第一,場地設施不足。群眾田徑運動需要一定的體育場所。盡管自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新建了一大批體育場地,但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據199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很小,每萬人所擁有的體育場館面積更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群眾田徑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政府的財政撥款,群眾自身的田徑消費投入則很少,同時社會資助也很少。第二,缺乏田徑社會指導員。我國群眾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不高,對田徑運動的了解也不多,因此需要有專門的指導員對其進行宣傳和指導。然而目前社會田徑指導員人數很少,且報酬很低,有些甚至是義務進行的,且指導的不及時也影響群眾的體育鍛煉。第三,宣傳力度不夠,群眾田徑運動人口匱乏,文化結構與城鄉分布不均衡。我國人口中農村人口占大多數,且農村人口都很少從事體育鍛煉,而城市人口盡管有80%~90%的人口在從事體育鍛煉,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運動人口的比例。而由于田徑運動項目的枯燥,或是不了解,使其極少有人對其有鍛煉的熱情,這些都導致了群眾田徑運動人口的匱乏。
在學校田徑運動存在的問題較突出,主要有:體育運動不受重視,導致田徑運動更不受重視,總是面臨著被取消或被縮減學時;教學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內容大幅縮減;傳統教學模式占主導;教師教學方法創新少,教學能力有待提高;評價方法落后,導向有偏差等問題。
在競技田徑運動中,要遵循人體機能生長發育規律和運動員壽命的規律進行科學訓練,形成科學的管理制度和訓練評價體系;提高青少年田徑訓練與管理的質量和效益;組織培訓與學習運動訓練理論,提高教練員的訓練水平和能力;國內大賽安排時間要合理,即“以賽代練”,又要能保持好的運動成績;形成“人才群體”團隊,解決一個或幾個運動員維系一個項目的現象。
采用對群眾開放體委系統或高校的體育場館,并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特別是共享資源的利用;加大經費投入改善群眾田徑運動的硬件環境;發動群眾自制田徑運動器材,自行開發體育場地,這能有效緩解場地設施不足。
重視和承認田徑指導員的地位與勞動價值,適當提高報酬;組織田徑指導員培訓,擴充人數的同時,提高田徑指導員的指導能力。
要對群眾進行體育與健康的宣傳,加強對群眾田徑運動的管理和調控,使其認識到田徑運動的重要性,在群眾中培養能從事群眾田徑運動的組織、管理宣傳和指導工作的人才。特別是針對廣大農村,要加大田徑運動管理和調控的力度,改善83.9%的農民不參加體育鍛煉的現象,需要一步一步按步驟來進行,不可急躁,要多做宣傳,先從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開始。
學校田徑運動擔負著為群眾田徑運動和競技田徑運動打基礎的重大責任,必須要得到重視。教育部門要重新確立田徑教學課的目標;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創新田徑教學項目,將競技項目變為現代健身項目;加強體育教師的業務學習和培訓,提高田徑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完善田徑教學考核和評價體系,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田徑運動整體水平偏低,且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的競技田徑運動、群眾田徑運動和學校田徑運動的發展不均衡,呈現競技田徑運動發展較快,且受重視程度較高,而群眾田徑運動和學校田徑運動發展相對滯后的現象,這應該引起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重視。只有解決基層田徑運動的問題,才會更好促進和推動競技田徑運動的發展,并為其培養更多的后備人才,從而推動我國田徑運動整體水平的發展。
[1]沈丙妮.中國田徑運動可持續發展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2]周志雄.對中國田徑運動發展中若干問題的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
[3]任世卿.制約田徑競技運動發展因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
[4]俞樟炎,王保成.田徑運動的特性與項目特征[J].田徑,1996(6).
[5]曹景偉.百年奧運世界田徑競爭格局及發展態勢[J].體育與科學,2000.
[6]史兵.田徑教學的困惑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