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慶福
(鄭州輕工業學院體育系 河南鄭州 450002)
教育部早在1997年就針對體育教育專業頒布了課程方案,而在2003年經過修訂再次頒布新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在此影響下,全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針對新的課程方案進行的研究不斷深入。其中,關于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與體育教育專業相比,社會體育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就顯得落后了許多,這也與社會體育專業起步晚有一定的關系[1]。但是,近來年特別是北京奧運會后,我國提出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在此目標的指引下,我國全民健身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在此推動下,社會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人才的需求就逐步增加。面對我國社會體育的迅速發展,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壓力很大。因此,針對社會需求,滿足就業需要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研究被提上日程。為了使大學培養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高校必須加緊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與教材建設[2]。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劇,現代社會成為文化多元化的社會。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加大,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人才需要全面化,掌握的信息需要更加多元化。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受到世界多元體育文化的影響,對體育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針對社會需求的改變,高校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培養的過程要加深課程的綜合化程度,讓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3]。因此,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在打牢基礎體育課程的同時,應該注重跨學科、跨專業課程的凝練,特別就業教育相關課程的開設要具有專業特色。
高校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要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的教育。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高校與企業或事業單位建立有實習或就業基地,而這些實習與就業基地的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很多高校把實習與就業基地作為完善工作考核指標的工具,建立這些基地只是為了考核使用,沒有實現實習與就業基地的真正目的。在這樣的動機影響下,高校對學生的就業實習不重視,學生對實習與就業基地也不重視,只是向對待教學課程一樣草草應付了事,沒有學到實質性的技能。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合理利用實習與就業基地培養專業技能十分重要。作為高校就應該努力打造精品基地,讓企業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孵化地。高校應該加深與企業的合作關系,通過就業實習讓企業找到了合適的后備人才,學生學到就業技能更好就業,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雙贏”。
通過調查發現,現在很多高校雖然已經開設了社會體育專業,但是開設針對社會體育專業的特色就業教育課程卻寥寥無幾。即使有些學校在社會體育專業課程中開設了就業教育相關課程,但是任課教師往往是由非體育專業的教師擔任的。針對體育專業開設就業教育課程是十分必要的,無論是尚未開設社會體育專業就業教育課程的高校還是已經開設的高校,都應高度重視就業教育課程的建設。由專業就業指導教師教授就業教育課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來說存在有利的一面,比如就業指導專業化程度更高、對就業心理把握的更好[4]。但是,也存在不利之處,例如對體育學生求職技能的把握不準確、對體育行業發展不清楚、與體育企業聯系不緊密等。由于社會體育專業具有一定的專業特殊性,具有其他專業所不具備的特點,因此就業教育要有針對性,以利于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
社會體育專業具有十分明確的培養目標,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的學生要具備社會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并且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5]。因此,作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學習使用的教材就應該緊緊圍繞這樣的培養目標來建設。可是通過調查發現,現在很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使用的教材仍然是體育教育專業上課使用的教材。這種現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社會體育專業相對體育教育專業起步晚,很多理論研究與體育教育專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教材還沒有列入規劃進行建設;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對社會體育專業教學目標認識不足,認為教材使用與體育教育專業一樣的就行了,導致教材使用的相同。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要加大社會體育專業教材建設的力度,教育部門應該加大投入,建設與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一致的專業教材[6]。任課教師應該對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有更加清楚的認識,選用適合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教材。
調查中發現很多高校開設社會體育專業,但是對于專業課程與教材的匹配把握不準。很多高校針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開設了有特色的課程,這些課程符合專業發展需要,對人才培養很有幫助,可是卻找不到與課程匹配的教材供教師和學生使用。同時,有些課程的教材在國內已經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教材建設已初具規模,形成體系,可是很多高校卻沒有開設相關課程。針對這些現狀,高校體育部門應該引起重視,應該開辟多種渠道實現教材與課程同步發展。對于教材建設不足而必須要開的課程,高校和教師要聯合起來加大教材建設力度,多出研究成果,建設一批符合課程需要的教材。對于教材建設已成熟而高校尚未開設的課程,高校應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專業人才,進一步完成教材建設,開設相關課程。
調查中發現,目前很多學生對于自己學習使用的教材內容不感興趣。原因就在于教材內容空洞乏味,與專業實際聯系不緊密。很多教材的內容是針對所有大學生使用的,缺乏社會體育專業的針對性。特別是與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密切相關的就業教育相關課程的教材中,沒有針對社會體育專業的有效的指導性教材。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專業性的職業素養,也需要不同于其他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因此,建立適應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教育需要的教材體系十分必要。
全民體育事業的發展與體育功能轉型推動著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需要進行重新定位,與就業教育有關的課程和教材體系需要重構,而構建符合社會體育專業就業教育的課程與教材體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作。高校就業與體育工作者應以就業教育為導向,重新梳理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調整課程與教材結構,加強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專業教材與素質教材之間的有機聯系,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使課程與教材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提高。
[1]舒云久,陶冶.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5):101-103,111.
[2]劉善云,仇麗琴,劉保華,等.從社會崗位需求狀況分析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531-1533.
[3]李正榮.武漢體育學院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3):103-105.
[4]楊志芳,樊豐富.高職院校就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5):46-47.
[5]周愛光,楊忠偉,崔穎波.我國高等教育社會體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展望[J].體育學刊,2011,18(2):5-9.
[6]曹靜,王路群.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J].遼寧教育研究,2008(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