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
(廣東東莞博雅外國語學校 廣東東莞 523000)
武術套路普修教材化的設置構想①
趙晶晶
(廣東東莞博雅外國語學校 廣東東莞 523000)
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武術現行課程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主要存在:一是教材版本陳舊,更新較慢;二是教學內容多且形式單一、重套路,輕基本功,實用性不強,注重套路形式演練,缺少創造性;三是理論與技術、學時與學分分配不合理,極易影響學生學習武術套路的積極性,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加工、提煉,或進行行之有效的創新設計,使之教材化,使學生樂教樂學,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武術 套路 教材化 設置
我國經歷了8次課程改革,一直在鐘擺中尋求平衡,尤其是最后一次課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武術作為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發展中的一種運動項目,也在不同的變換中求生存,促發展。武術自1954年被列為體育院校正式課程以來,一直在教學內容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然而,隨著新《綱要》的實施和素質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行,高校武術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原本的一些武術教學內容已經不再適應時代與社會發展的潮流,現行的教學內容弊端越發的突出,比如:現階段學校出現了“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學生喜歡武術,卻不愿意學”的現象,其原因就在于武術教學的內容設置上,其實也是教材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更不利于學生運動能力、教學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的發展,因此,對于武術套路教材化的研究,已經成為高校武術教學的核心問題。
1.1 教材的概念
教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是這樣給出的:教材有兩種解釋:一是根據一定學科的任務,編選和組織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它是一般用教科書的形式來具體反映;二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材料。
1.2 教學內容的概念
教學內容是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廣義),涉及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它不僅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反映學習者的特征以及知識獲得的過程。
1.3 教材化的概念
毛振明認為教材化的內容包括: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加工、編排和媒介化工作。
1.4 武術套路教材化的概念
綜合教材、教學內容、教材化概念的理解,該文認為武術套路教材化即是為了完成武術套路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將武術套路運動中具有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加工、提煉,使之成為武術套路教學內容的過程。
2.1 武術套路普修教學培養目標調查與分析
高等院校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基礎,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和體育改革的需要,為社會發展服務。武漢體育學院培養目標主要有以下四點。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習慣,樹立大眾健身和武術群體活動的服務意識,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掌握基本的武術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和初級套路。
(3)掌握基本的武術套路的教學方法,教學的原則和特點,以及練習形式,能勝任一般武術套路教學和課外訓練工作。
(4)了解武術套路競賽活動的相關知識,具有組織基層單位的武術競賽工作的能力。
如上所述,武漢體育學院教學培養目標基本符合國家要求,然而,武術教學培養目標過于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實踐時,不可能完全體現出教學培養目標。對于學生而言,只局限在提高武術基本技能和強身健體方面,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向綜合性方向發展,也與素質教育、終生體育相距甚遠。
2.2 武術套路普修教學內容調查與分析
根據武漢體育學院近年來武術套路普修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來看只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體育院校普修通用教材,如今一直沒有更換過。
(2)教學內容:初級三路長拳、簡化24式太極拳、初級器械3個套路,現已簡化為2個套路,以及武術基本功、武術操、五步拳等,50多年以來,以上教學內容一直沒有改變過。
(3)從理論與技術、學時與學分分配來看,理論部分:①武術的概述;②武術的教學與方法;③武術競賽組織與裁判方法;④武術圖解知識;技術部分:以1957年創編的初級拳、械套路為主以及武術操、五步拳和基本功等,共計48學時2學分,且理論僅占4學時,技術多達40學時,教學實踐4學時,老師在授課中占據了主動權,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初學者18周學好這3個套路,根本不可能,也許只能在演練水平上和動作質量上降低了諸多要求。
總體而言,目前教學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教材版本陳舊,更新較慢;二是教學內容多且形式單一、仍然沒有跳出陳舊的框架,學習枯燥乏味,重套路,輕基本功,實用性不強,注重套路形式演練,缺少創造性;三是理論與技術、學時與學分分配不合理這三大問題,從而導致教學質量有待下降,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創新思維及其創編教學能力、終身體育鍛煉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3.1 武術套路普修教材化教學的指導思想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目前,武術教學內容體系的指導思想主要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個性教育、全面發展”為主。“健康第一”思想,就是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出發,以人為本,不盲目追求高水平,以培養興趣、能力為主;“終身體育”思想,是指通過體育運動和運動實踐能夠給每一個人受益終生,武術普修課教學內容,既要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身心的健康發展,又要前瞻性地為終生堅持體育鍛煉奠定牢固基礎;“個性教育”思想,是要尊重人的個性,幫助學生發掘、形成和發展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教育;“全面發展”思想,是指對武術與健康發展領域的知識、技能、體能、方法、武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整合,以整體優化的結構出現在教學內容體系中。
3.2 武術套路普修教材化原則
3.2.1 主體性和實效性原則
對所改造的武術教學內容要以“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指導,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興趣、能力為前提,保證教材化后的內容,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真正達到效果的最大化,有利于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
3.2.2 教育性和文化性原則
教材化后的教學內容,要盡量突出教育、育人和文化價值,使學生在運動中受熏陶,了解與掌握武術文化內涵,發揮出其應有的文化、教育價值。
3.2.3 可行性和安全性原則
對所改造后的武術教學內容,必須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師的水平和能力等條件,從而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安全是健康的前提,安全是第一原則,只有安全,一切活動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就必須限制活動中有安全隱患或者易發生事故的內容和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3.2.4 趣味性和游戲性
體驗運動樂趣是激發學生學習武術套路的原動力,通過趣味性和游戲性,能夠使學生產生興奮和快樂等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使學生在運動的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積極的強化作用,促進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武術套路教學,涉及到“三多”問題,一是動作數量多、每一套都有數十個動作;二是路線方向變化多,往返折疊,左轉右轉,路線復雜;三是每一個動作包含的因素多,外形要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內有精神、呼吸、意識、勁力相統一的要求。三路長拳作為套路普修必學內容之一,32個動作組成全套內容,也涉及到動作間的前后銜接、連貫和節奏等,這對于初學者而言,各自身心發展水平、運動能力不一致、興趣愛好也不同,怎能學好整個套路,完全是在應付考試,教學效果不明顯,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運動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針對此情況,我們對武術套路普修教學內容進行了創新研究設計,提出了教材化教學,具體設計如下。
4.1 游戲類內容教學
采用游戲情景或者操類運動,一來可以使學生整個身體的各個關節得到最充分地活動,防止運動損傷;二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避免了單調枯燥乏味,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迅速投入到訓練學習之中。
4.2 基本功內容教學
主要是單式、組合動作訓練。由教師向學生傳授,適當引用理論講解或教學視頻向學生授課,讓學生對武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動作學完之后,可以讓學生自我展示,互幫互助,指出對方的錯誤之處,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各抒己見,教師作綜合點評,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與技能,也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3 套路功法類教學
采取武術中常有的練功手段、方法,來發展學生體能素質,比如:兩頭起、立定跳遠、收腹跳、立臥撐、深蹲等;或者以武術中某些單個重點動作進行分組練習,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腰腹力量、彈跳力、臂力及其腿部力量;另一方面也鞏固了武術基本功的練習。
4.4 技能創編類教學
主要是學生自己創編武術套路,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創編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先講解一些關于套路創編的規格和要求,讓學生掌握好基本功和功法類動作的練習后,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編能力,發揮各自特長,可以先易后難、先簡單到復雜、慢慢過渡到組合動作的創編乃至成套動作的創編,既能突出武術技能,又能加強武德培養,提高同學之間團結合作和創編的能力,也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
4.5 比賽型內容教學
學生都有很強的自我展示的欲望,通過個人之間或者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表演比賽,都能達到優勢互補,同學間互幫互助,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自己創編技能的發展,也能加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榮譽感。
4.6 技術通級賽考核
教師對學生進行裁判方面的講解,并組織正式的學期末武術套路普修技術通級賽,只有通過考核,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教學的效果。(見圖1)
武術套路教材化研究是一項比較繁瑣而又復雜的工作,針對當前武術教學內容形式單一、重套路輕基本功、忽略學生自學能力和創編能力等綜合能力提高的問題,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根據時代的要求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調整與優化,只有武術教學內容改革的合理化、特色化、現代化,才能起到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提高身體技能和終身體育意識,對其他體育院校武術的宣傳與普及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邱丕相,馬劍.武術學科的科學化歷程與面臨的挑戰[J].體育科學,2004,24(4):62-63.
[2]趙晶晶,趙歆.武術套路普修教材化的實驗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3(5):59-62,68.
[3]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G85
A
2095-2813(2014)12(b)-0218-02
趙晶晶(1987—),女,教育學碩士,中共黨員,小學體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