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實體經濟的戰略意義再次凸顯,美國、德國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培養發展先進及高端制造業,以搶占新一輪制造業制高點。其中,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尤為引人注目。
德國“工業4.0”的大體概念是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德國政府推出 《高技術戰略2020》,工業4.0作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政府將投入 2 億歐元,其目的在于奠定德國在關鍵技術上的國際領先地位,夯實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
德國“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按其設想,未來工業生產形式會高度個性化產品,強調顧客與業務伙伴對業務過程和價值創造過程的參與;物聯網、服務網以及數據網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制造系統,成為未來工業的基礎。
德國工業一直是中國工業的榜樣。現階段,中國工業的發展正處于換擋減速期,也因此,未來10年的頂層制度設計將緊緊圍繞“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2025》的起草可謂振奮人心,也讓處于轉型升級困局中的“中國制造”看到了方向。
據透露,正在規劃中的《中國制造2025》將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圍繞在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在2025年躋身現代工業強國之列。該規劃將圍繞制造業創新能力、創新體系、質量品牌、大企業培育及綠色制造等采取“八大行動”,以全面提高“中國制造”的水平,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其中,將“優先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擺在制造業轉型提質“八大行動”之首,以適應全球產業變革,這也從國家層面明確了未來10年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中德兩國的國情不一,制造業發展階段也不同。因此,將“中國制造2025”簡單理解為中國版“工業4.0”似乎有些牽強。但無論是“中國制造業2025”,還是德國“工業4.0”,其本質都是趨同的,即將先進的物理信息系統應用于傳統工業生產中,通過軟硬件結合,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高度融合,甚至引爆新一輪工業革命。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工業強國”的締造,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不斷的實踐。中國的制造業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全達到“工業4.0”的標準。在“工業強國”的推進過程中,應立足于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新工業革命的規律與特性的基礎上,循序漸進,通過國際合作、開展試點等手段實現對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的智能化改造及升級。
毋庸置疑,“新常態”下,制造業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發動機。作為我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業之一,面對各種要素紅利逐漸消失以及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我國紡織服裝業必然將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布局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