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農墾醫(yī)院(525200)詹 民
髖臼內陷癥是指股骨頭內陷突破Kohler'S線,而引發(fā)的關節(jié)疼痛及活動障礙的一種疾病[1]。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原發(fā)者較少。目前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HA)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2],也成為髖臼內陷癥的主要手術治療方法。我院采取THA治療髖臼內陷癥取得了滿意的近期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間采取THA治療的23例髖臼內陷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男9例,女14例。年齡38~73歲,平均(56.23±10.61)歲。病程為1~35年,平均(8.23±6.27)年。其中左髖關節(jié)10例,右髖關節(jié)13例。其中原發(fā)性1例,繼發(fā)性22例,繼發(fā)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者15例,強直性脊柱炎者3例,創(chuàng)傷者4例。主要臨床表現為患側的髖關節(jié)活動功能受限、疼痛、跛行。入院檢查見19例患側的髖部內翻,16例患側肢體與健側比較有明顯短縮,9例患側肢體與健側比較有明顯萎縮,均可見4字征。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患者術前行以恥骨聯合作為中軸的骨盆正位X線片與髖關節(jié)CT,測定髖臼內壁至Kohler's線的距離與患側髖關節(jié)的中心邊緣角[3]。術前積極治療繼發(fā)性髖臼內陷癥患者的原發(fā)疾病。按1∶1.15的比例放大X線片,以假體模板基本確定假體的大小。于X線片上測定雙側股骨的偏心距即股骨頭的旋轉中心至股骨干縱軸的直線距離,測定髖臼中心的邊緣角與髖臼旋轉中心并進行標記。
采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加蛛網膜下腔阻滯性麻醉,取健側臥位。手術取后外側入路,行12~15cm的手術切口,打開皮膚、皮下與闊筋膜張肌,將外旋肌群與關節(jié)囊進行剝離,充分顯露術野。在小轉子上方0.5~1.0cm部位截骨,將股骨頭取出,徹底清理髖臼周邊的骨贅與軟組織,并打磨髖臼。術中對髖臼內陷程度進行再次評估,去除截取股骨頭的軟骨面后咬取松質骨,將其植入至內陷的髖臼窩之中,以磨銼充分壓實,恢復患髖的髖臼旋轉中心,確保植骨磨銼后的髖臼能夠將假體覆蓋60%~70%。依據試模的大小植入相應大小的非骨水泥型髖臼假體,以螺釘固定。屈曲內旋髖關節(jié),經截骨處進行擴髓,植入非骨水泥型假體股骨柄,安裝球頭,對患側髖關節(jié)進行復位,重建患髖頸干角與股骨偏心距。檢查假體置入位置滿意后,徹底沖洗并閉合傷口。
1.2.2 觀察項目 分別于治療前、后測量患側髖關節(jié)活動度、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及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并進行對比。
1.2.3 評估標準 Harris評分與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以100分為滿分,得分越高情況越好。髖關節(jié)活動度指患側髖關節(jié)屈曲、外展、內收、外旋及內旋角度之和。
1.2.4 統計學方法 采取兩均數比較t檢驗,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計算。
本組患者術后均實現切口Ⅰ期愈合,未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感染等并發(fā)癥。全部患者均獲有效隨訪,隨訪時間為12~24個月,末次隨訪時全部患者患側髖關節(jié)均未見畸形與明顯短縮。術后患者主要癥狀均顯著緩解,ADL評分、Harris評分及患側髖關節(jié)活動度均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P<0.01。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髖情況與生活能力評估對比表()

表1 治療前后患髖情況與生活能力評估對比表()
髖臼內陷癥通常可導致患側髖關節(jié)的疼痛并伴有活動功能受限,采取保守治療多無法取得滿意療效,手術為臨床中的主要治療手段。髖臼內陷大多可見內壁缺損,因此常規(guī)術式不易完成重建,需以非結構性的植骨、假臼重建以及髖臼旋轉外移中心等方法進行輔助[4]。THA目前已經成為臨床中一項成熟的治療技術[5]。非骨水泥髖臼假體與植骨進行髖臼重建顯著的降低了無菌性松動的發(fā)生率[6]。
髖臼內陷癥具有解剖結構上的特殊性,在行THA時需要采取特殊的方式進行髖臼重建,以達到最大限度恢復患髖功能,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在髖臼重建過程中需注意髖關節(jié)中心須置于正常生理解剖位置,以達到將關節(jié)生物力學恢復正常的作用。須采用完整髖臼緣對關節(jié)假體進行支撐,以達到支撐強度。須對髖臼內壁的殘留腔內性與節(jié)段性缺損進行重建,以骨移植方式重建效果最為理想。髖臼杯的中心若偏離解剖位置超過10 mm則術后假體的松動率可高達50%。若旋轉中心完全恢復到解剖位置則術后松動率僅為8%左右。術后的恢復對于療效也十分重要,應給予消腫、抗炎治療,穿丁字鞋預防患側髖關發(fā)節(jié)發(fā)生內、外旋,幫助患者開展肌肉等長收縮與足趾主動屈伸訓練,以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可行B超檢查觀察患者下肢深靜脈情況,并及時給予對癥處理,積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7]。
THA可有效緩解髖關節(jié)疼痛,增加患髖活動度,實現早期康復早期運動[8]。本組髖臼內陷癥患者在采取了THA治療后,髖關節(jié)的活動度、髖關節(jié)功能與疼痛情況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均得到顯著改善。
[1]馬金忠,朱力波,桑偉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髖臼內陷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15):1136
[2]張新杰.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頭壞死97例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1,32(32):6834
[3]Lundby R,Kirkhus E,Hald J,et al.CT of the hip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protrusio acetabuli in marfan syndrome.A case control study[J].Eur Radiol,2011,21(7):1485
[4]魏海清,陸金榮,金文孝,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結合打壓植骨在髖臼內陷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26(8):718
[5]謝忠志,梁斌,尹東,等.外側小切口髖關節(jié)前入路初次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療效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4):603
[6]張峽,郝勇,周躍,等.髖臼內陷放置人工髖臼治療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12):1063
[7]向斌.B超下分析全髖關節(jié)置換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3):499
[8]曾秋榮.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