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科(112001)張 亮
居民死亡原因是反映一個地區衛生狀況、居民健康水平和疾病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標。為了解鐵嶺市城市居民死因分布情況,為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制定規劃和合理分配衛生資源提供依據,現對鐵嶺市2008~2012年城市居民死因資料進行分析。
1.1 資料來源 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鐵嶺市各死因登記報告單位上報《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書》,由市疾控中心定期進行漏報調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與準確性。人口資料來自2008~2012年鐵嶺市公安局、統計局等部門統計數據。
1.2 統計方法 采用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死因編碼,錄入DeathReg200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標準化率所用的標準人口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資料。率之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基本情況 2008~2012年鐵嶺市城市居民平均人口數為445 818人,男221 789,女224 029,性別比為:0.990∶1。4年共報告死亡人數13 829人,粗病死率依次為607.79/10萬、605.06/10萬、605.85/10萬、640.67/10萬、642.77/10萬,年均病死率為620.39/10萬(男732.77/10萬,女505.16/10萬),各年度標化病死率分別為492.34/10萬,494.13/10萬,483.61/10萬,455.73/10萬,411.85/10萬,年均標化病死率為467.59/10萬(男523.55/10萬,女404.20/10萬),男性高于女性(Χ2=15.45,P<0.01)。
2.2 主要死因構成 2008~2012年鐵嶺市城市居民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299.54/10萬)、腫瘤(150.15/10萬)、呼吸系統疾病(49.48/10萬)、損傷和中毒(35.71/10萬)、消化系統疾病(15.52/10萬),占全死因的構成比為88.72%。循環系統疾病、腫瘤、損傷中毒病死率男性均高于女性(Χ2值分別為21.20,21.77和12.50,P<0.01),見表1。年齡分布,0~15歲組第1位死因是圍生期疾病,15~44歲組第1位死因是損傷和中毒等意外事故,45~60歲組及60歲以上第1位死因為循環系統疾病。
2008 年~2012年城市居民各年度前5位死因粗病死率及構成比。2012年與2008年比較:粗病死率順位出現了變化,兩個年度粗病死率上升幅度依次為:消化系統疾病(上升了26.54%)、呼吸系統疾病(上升了19.13%)、循環系統疾病(上升了17.39%)、腫瘤(上升了12.41%),損傷和中毒下降了6.88%;構成比上升幅度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上升了5.01%)、腫瘤(上升了1.44%)、呼吸系統疾病(上升了0.93%)、消化系統疾病(上升了0.36%),損傷和中毒下降了0.67%。見表2。

表1 2008年~2012年城市居民前5位死因粗病死率、構成比

表2 2008年~2012年城市居民各年度前五位死因粗病死率、構成比
2.3 主要死因標化病死率 2008~2012年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及消化系統疾病標化病死率呈下降趨勢,但標化率的構成比由粗死率的86.62%上升至88.24%,其中腫瘤構成比上升的最高為1.2%,腫瘤死因構成在2010~2012年趨于穩定,惡性腫瘤前6位病死率排序依次為: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是腫瘤的前3位死因。損傷和中毒中由于機動車輛交通事故的病死率在2008~2012年呈逐年上升趨勢,分別為11.39/10萬、12.96/10萬、17.65/10萬、22.88/10萬、21.65/10萬(=5.88,P<0.01)。

表3 2008~2012年鐵嶺市城市居民各年度前五位死因疾病標化病死率、構成比
2008 年~2012年城市居民各年度前5位死因粗病死率及構成比。2012年與2008年比較:標化病死率出現了下降: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下降了14.62%)、損傷和中毒(下降了12.74%)、腫瘤(下降了11.94%)、消化系統疾病(下降了11.04%)、呼吸系統疾病(下降了6.80%)。構成比上升幅度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腫瘤(上升了1.20%)、呼吸系統疾病(上升了1.07%)、(上升了0.99%)、消化系統疾病(上升了0.13%),損傷和中毒下降了0.27%。見表3。
2.4 主要死因的減壽年 減壽率以循環系統疾病最高,其次是腫瘤,損傷與中毒居第3位循環系統疾病和腫瘤的減壽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表4。

表4 2008~2012年鐵嶺市城市居民前五位死因疾病減壽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死因譜正在發生變化,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斷增加,已成為我國居民最重要的死因。本次分析結果顯示,鐵嶺市城市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消化系統疾病等,占全死因的構成比為88.72%,這和省內一些報道一致[1]。從表1、表3可見,2008~2012年鐵嶺市無論是粗病死率還是標化病死率的順位始終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消化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是危害我國居民生命和健康的最重要慢性病之一,在城市,惡性腫瘤已排在全死因的第1位,與我市監測結果略有不同(腫瘤始終為第2位),這可能與城市人口較少有關。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占總死因的91.92%,5位主要死亡疾病中粗死亡構成比占總死亡的88.73%,其中,循環系統疾病、腫瘤構成比占72.49%。標化死亡占總死亡的88.24%,其中,循環系統疾病、腫瘤構成比占了69.88%,提示這兩種疾病是危害鐵嶺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殺手。
提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已成為我市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威脅,在今后的工作中應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意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建立正確的行為方式和習慣,推廣慢性病早診早治的二級預防工作,充分利用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健康管理,高危人群干預(尤其腫瘤),患者隨訪等工作,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優化資源配置,改善醫療條件,加強疾病防控,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全民健康[4]。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機動化程度的快速提高,機動車數量及私家車擁有量逐年增加,部分駕駛員安全意識淡薄,酒后開車、超速超載行駛、疲勞駕駛等違規現象時有發生,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威脅我國人群健康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問題。調查顯示,道路交通傷害在1951~2005年間一直呈上升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后尤其明顯,道路交通傷害病例中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15~44歲年齡組,嚴重威脅青壯年勞動力人群,從我市分析結果來看,2008~2012年由于機動車輛交通事故的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提示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重視,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強化交通法規意識,加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同時完善急救措施,積極加強機動車傷害等監測工作,降低交通意外死亡。
[1]劉輝,趙麗軍.2010年阜新市城區居民死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7):253
[2]褚國華,操秋陽,寧黎霞.江西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需求及利用狀況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3):297
[3]池桂波,王聲澇.中國道路交通傷害長期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2):148
[4]鄧曉,吳春眉,蔣煒,等.2006~2008年全國傷害監測道路交通傷害病例分布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