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開文

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從課本中讀到了毛主席詩詞《重上井岡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從那時起,井岡山就成為我魂牽夢縈的紅色圣地。
兩年多前,本人有幸參加江蘇省第三期縣級黨委宣傳部領導干部井岡山培訓班。隨著火車轟隆隆地駛向井岡山,我聯想到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著名詩句。經過一夜的旅途,2011年10月10日這天的一大早,我們坐上大巴車,一路唱著紅歌,踏上了五百里井岡,來到這片革命先輩們曾經戰斗過的紅土地,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一路上的想象,一路上的描述,似乎全都變得不再重要,讓我驚詫的是這片“紅色圣地”給我的第一印象卻是滿眼的綠,千百種綠深淺交錯,形成氣勢恢宏、美妙絕倫的層巒迭嶂。當你親近井岡山時,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這里的土壤盡是一片紅色的,我在大腦中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是否這早就預示了這里是一片紅色政權蓬勃發展的土地,預示著紅色革命將從這里開始?
在學習培訓期間,我們的視覺、情緒受到了一次強烈沖擊。平日里,我是不輕易流淚的。而當我在觀看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時,我被那氣勢磅礴、場面宏大的實景舞臺所震撼。它以大山為背景,舞臺上閃耀著紅色黨徽,整場共分為五幕,先后以“血”、“旗”、“情”、“火”、“路”為題,再現了毛委員、朱老總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情景。尤其是在劇情發展到女赤衛隊員為掩護群眾安全轉移而中彈倒地、她的兒子一聲撕心裂肺的呼叫“媽媽、媽媽”……加之隨后慢慢響起耳熟能詳的《映山紅》背景音樂,我的淚水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轉;當紅軍實行戰略轉移,一對紅軍干部夫婦依依不舍地將自己的孩子交給當地老百姓收養、孩子的母親面對紅嫂跪地相托的瞬間,盡管導演在這里處理的僅是舞蹈動作,可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眼中的淚水終于止不住地流了出來……在我一生中,流淚最多的當數在井岡山這短短的五天時間里。可以說井岡山是一部氣勢磅礴的經典史詩,是一段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在這里,大家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
我們通過專題教學、現場教學、情景教學、互動教學、體驗式教學,多角度多層面地了解井岡山精神。我們聆聽了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梁勇的開班動員報告;聆聽了江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博士生導師陳東有教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陳勝華、賴宏教授,中共中央黨校黨史部黃少群教授等領導和專家的講課;瞻仰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向長眠在這里的革命烈士敬獻了花圈;觀看了“井岡山斗爭全景畫聲光電演示館”,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小井紅軍醫院”、“茨坪毛澤東舊居”、“大井朱、毛舊居”、“八角樓”、“黃洋界”;與紅軍后代、井岡山斗爭史研究專家李春祥、毛秉華,王佐的后代王生茂,上海知青、小學教師楊潔如,紅軍后代、《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原唱者江滿鳳進行了互動教學。大家還穿上紅軍服裝,冒著綿綿細雨,重走當年紅軍“挑糧小道”。穿行在山林之間,行走在羊腸小道,當年毛委員、朱老總還有挑糧戰士們的身影仿佛在這里重現。那一個個奔走的身影,是英烈們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執著追求;那一個個奔走的腳印,猶如英烈們在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重走紅軍“挑糧小道”,大家不由感慨在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今天,這種革命精神和品德顯得更為重要;重走紅軍“挑糧小道”,大家雖然行走的只是其中一小段,卻能體會到當年創業的艱難,感嘆現在美好的生活。可以說井岡山是一部氣勢磅礴的經典史詩,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這里,大家的理想信念得到了升華。
逝去的是硝煙,不滅的是精神。井岡山精神是井岡山無數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我以為,井岡山精神在新一代井岡山人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尤其是在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上,他們展開了淋漓盡致的利用和發揮,做大和做足了這一紅色旅游資源。
一次井岡行,一世井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