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奔騰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100875)
高校體育教育是學生在校學習體育知識的最后時期,也是更能系統領悟終身體育精神的學習時期,因此這一時期也將是學生確立終生體育觀念的關鍵時期。
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考慮學生目前的學習和鍛煉要求,要從長遠計議。首先,高校應拓寬體育課程項目,以充分展現運動的魅力,不斷激發并鞏固學生的運動興趣。其次,再輔導更科學適用的運動技能和方法,形成學生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分別提出了我國體育學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其中基本目標分為五個方面: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從5項目標的具體要求看,它關涉到積極參與運動、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能自行編制鍛煉計劃,還要掌握至少2項以上體育鍛煉的方法與技能、能夠了解和評價自身的健康狀況,并掌握提高身體素質的有效方法,到通過適當的運動鍛煉來調整自我身心,促進心理健康,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人格,再將自我更好的融入社會之中,謀求個人與社會的共同協調發展,可謂包括的較為全面。
簡略的說,終身體育就是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和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它的意義也非常明確,一個人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身體每一分鐘都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即人對身體的關注和對身心健康以及整個人生發展的要求,也將伴隨人的整個生命。所以,終身體育將帶著“終生不間斷的身心健康與發展”這一明確的目標,在分階段、有區別、科學合理的規劃中進行終生的實踐。
可是,我國高校現在的體育教育現狀,距離《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目標要求還有多遠。如果逐項對照5項基本目標的話,我們發現,沒有一項是得到真正落實的。不僅如此我國目前的高校體育教育,基本處于邊緣化狀態,除了體育專業的教學外,其它專業的體育課學習大多是可有可無的。
據近年的數據資料統計,不僅僅我國的中小學生,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這主要源自學生自一上學就開始面對的應試教育體制,文化課學習為主,體育課程很少,學生24h除了睡覺就是坐著寫作業,身體素質自然下降。而到了大學階段,雖說大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活動時間,但學校的體育教育卻沒有跟上,大學生們的體育活動也多是在課余時間自由開展,也是可有可無。也就是說,我國青少年身體狀況呈現全面滑坡的現象,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我國體育教育整體邊緣化的現狀。
我國現在的體育教育,從學校到學生,都存在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在觀念、體制、教學、設施、師資力量以及突破和創新等方面都很滯后。大家對體育教育根本不重視,更沒有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學校一方,沒有搞好體育教育的動力,也就停留在國家體育教育目標的表層開展教學,就不可能有實質的效果。而且,我國的競技體育和我國常規的大眾體育教育是脫節的,因此除了少數專門的體育機構,大家都認為體育與自己并無太大關系。而做為最需要體育教育滋潤的學生,他們也早已把體育學習邊緣化,學生即使有時間,他們寧愿“宅”在宿舍,寧愿“泡”在網上。一個小小鍵盤的魔力遠遠超過朝氣蓬勃的體育運動,這除去信息科技帶來的新奇和誘惑之外,主要還是源于人們沒有養成深愛體育和參與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而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們卻早已更多的將體育精神貫穿到他們整個的生活當中。
若想改變我國當前體育教育的現狀,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意識,是需要體制、有關部門、學校、學生、教師、家長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的。但考慮現有條件和實際情況,我們不妨先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是一個人接觸并認識一件事物的前提,保持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是建立終身運動觀念的基礎。也就是說,大學期間,可以加強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引導,使學生摸索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逐步發展成為自己的愛好。一旦形成固定的興趣愛好,學生就更愿意主動去學習,并找到適合自身的體育運動方法。若在有益于運動的環境的影響下,學生會進一步自覺地養成長久的習慣,會自覺堅持,并形成實踐和認識互相推動良性發展的過程,走向終身體育。
那么,從教學上來講,如何調動學生的運動參與意識,是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興趣的第一步。比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創新思路和新科技的輔助下,在課程中設置懸念和創建情景等等方法,都是眾多體育教師多年摸索和創建出來的較有效方法。另外,教師除了發揮引導作用,還需要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去,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實行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等等。
現階段的高校體育教育仍和中小學一樣,目的還是停留在讓學生考試達標上,所以不管學生喜不喜歡,也不管適合不適合,大家都是統一學習統一考試,只為拿個分數。這怎么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針對每位同學的不同特點和喜好,找到最適合他們的運動項目和鍛煉方法,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目前我國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體育教學應當在以下問題的改革上做出努力:第一,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要圍繞學生來開展;第二,改變功利性和應試體育教育的教學觀念;第三、力戒教學內容簡單重復和內容單一,改進缺乏層次、缺乏趣味性、缺乏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第四,改革機械死板的教學形式,把程式化、概念化的教師示范教學,向主要由學生參與的生動、靈活、有效的教學競賽方向轉變;第五,改變缺乏個性教學和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模式;第六,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對終身體育觀念的灌輸。
體育道德是體育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它包括嚴格遵守體育比賽規則、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比賽結果、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中等方面。從表面看,體育道德和體育興趣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正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守相應的社會道德才能長久立足于社會中一樣,學生只有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嚴格遵守體育道德,才能真誠地領悟到體育運動的美好內涵,才會在運動項目上享受快樂和感受運動的無限魅力。只有對他人的尊重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也才會自我尊重。體育道德精神,能夠讓學生獲得相應而來的榮譽感和正能量的動力,從而建立一種對體育精神的信仰,因而在體育運動中一直走在正常穩定的發展軌道上,因而更加堅定終身運動的信念。
擔任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師,一般是由專業體育院校畢業的高素質人才,但隨著現代體育教育的發展和新一代學生的現實情況,高校體育教師很多情況下都出現跟不上形勢的狀況。要適應現代體育教育,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認識現代體育教育,關注先進知識和理念,完善自己的專業理論素養;同時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體育教師歸根結底是教師隊伍的一員,體育教師的教學核心不是體育,而仍在教育。
應該相信,在正確的體育教育方針的指引下,在好的體育教育體制的保障下,在科學的教學方法的促進下,高校學生的體育觀念會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自己生命的成長而逐步轉變,會增強對體育運動有益于強身心健康、有益于提高生命質量的本質的認識,在快樂運動的思想引領下,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同時,豐富高校的體育文化建設,使廣大學生真正認識體育,了解體育,愛上體育,從而能夠影響身邊的人,促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大眾體育乃至競技體育的蓬勃發展。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2002.
[2]周小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12).
[3]常景民.高職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1(1).
[4]周軍.當前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誤區及其對策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5]羅杰.淺析學校終身體育能力培養的途徑[J].網絡財富,2009(3).
[6]汪德華.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