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梅,薛文紅,張曉冉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4)
HOU Yu-mei,XUE Wen-hong,ZHANG Xiao-ran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近幾年來,為了滿足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要求,我國急需建設技術創新方法一站式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已有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存在創新資源整合程度低,企業參與度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利用博弈模型定量的說明:企業應該無條件參與政府搭建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企業參與政府搭建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可以給企業帶來非常可觀的利潤。
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是基于合理高效的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以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中介機構和政府等為創新主體,整合科技成果、人才、創新政策、經費等創新資源,能支撐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的科研基礎條件平臺[1]。創新公共服務平臺能夠在增加我國城市創新能力,健全我國創新體系,培育和發展新興、高新產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針對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研究,孫慶,王宏起(2010)構建了科技平臺體系的基本架構,提出了推進創新平臺體系有效運行的組織保障機制、協同整合機制、創新激勵機制,并提出了基于政府主導、政產學研合作和企業主導的平臺網絡化發展路徑[3-4]。李崴,王宏起(2012)闡述了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原則,給出了建設步驟,設計了平臺體系運行機制,提出了相應的運行策略[5]。黃慧玲(2013)提出了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規劃,并設計了科技創新平臺的評估/考核指標體系[2]。
在上述已有的文獻中,幾乎沒有文獻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政府激勵企業參與到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企業創新與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合作博弈模型,以研究政府激勵企業參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也稱為大數據時代,采用傳統制造運營模式的企業難以生存,尤其是產品生命周期短的服裝產業,更需要新的運營模式。例如,活力佳生產制衣廠在淘寶直接開網店進行成衣銷售(http://hwonigain.taobao.com/),活力佳生產制衣廠也會與全國各地的零售商如秦皇島茂業商城有業務往來。這種新的運營模式叫雙渠道運營模式[6]。
創新產品總會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而制衣廠的新版式尤其依賴于銷售企業的信息反饋,市場與顧客給活力佳生產制衣廠帶來新的活力,因此活力佳生產制衣廠與其下游企業聯合開發新商品。活力佳生產制衣廠的生產與銷售模式,是我們模型的原版。眾所周知,創新機制是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源頭活水。為了企業能夠有更多的創新性產品或能夠成功的轉型,國家提倡各級政府搞好對企業的公共服務。互聯網時代,創建公共創新服務平臺能夠更好地發揮政府對企業的服務功能。本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企業參加政府搭建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激勵問題。
1.1 模型建立及參數設計。制造商通過雙渠道銷售其產品,如圖1。

圖1
假設市場上只有制造商和零售商兩個企業,它們合作開發新產品,雙方的創新投入會給企業帶來新的客戶。政府投入建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建設的越完善,企業在該平臺的支撐下越能使創新產品獲得更多的消費者。例如,如果進行創新投入的制造業參與政府搭建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可以利用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信譽與影響對自己創新產品進行廣泛宣傳,起到很好的廣告效益。
有投入,就會有產出。制造商與零售商創新投入會帶來新的客戶需求,我們引入Cobb-Douglas 生產函數反應投入產出的相互依賴性和非線性,因此采用Cobb-Douglas 生產函數來表示新開發產品的市場需求如下[7]:

其中Q 表示新產品的市場需求,a 是大于零的常數,表示制造商、零售商和政府的投入轉換為市場需求的比例。X 代表制造商的創新投入,Y 表示零售商參與產品創新的投入,Z 為政府投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資金額度,且X≥0,Y≥0,Z≥0。α、β 分別為制造商、零售商的單位創新投入對新產品需求的影響因子,γ 表示政府建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單位投入對新產品需求的影響因子,該影響因子的大小取決于企業對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表明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發揮的作用越大,則γ 越大,反之亦然。且有α>0,β>0,γ≥0(γ=0 表示企業沒有利用公共服務平臺),當α+β+γ<1,表示創新的規模報酬遞減α+β+γ=1,表示創新的規模報酬不變;α+β+γ>1,表示創新的規模報酬遞增。本文研究創新能力較弱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它們的投入對需求的影響較小,且由于目前企業對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利用率極低,因而政府在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上的投入對需求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本文考慮α+β+γ<1 的情形。
假定θ、1-θ 分別表示創新性產品在直銷渠道和零售渠道的市場需求比例(0<θ<1)。d1,d2分別表示創新性產品在直銷渠道和零售渠道的市場需求,則有:

1.2 制造商創新與制造商參與政府創新平臺的博弈模型。根據實際情況,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先,制造商創新投入在后,所以制造商與政府之間的博弈是Stackelberg 博弈。假設m1與m2分別為制造商與零售商銷售單位創新性產品所獲得的收益,m3表示制造商銷售單位創新性產品給零售商獲得的收益。那么制造商與零售商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政府激勵企業積極利用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目標是使制造商和零售商組成的技術創新子系統的投入產出最大化。定義政府的效用函數為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潤之和減去政府對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投入,即政府的效用函數為:

1.3 博弈計算與分析。利用逆向遞歸法求解制造商與政府的最優創新投入。
1.3.1 制造商與政府的最優創新投入。政府與企業進行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博弈的順序為政府先決定投入Z 以最大化其效用,制造商和零售商觀察到政府的決定后最大化自己的利潤,二者同時確定創新投入X、Y。下面采用逆向遞歸法求解。
在給定的政府投入下,先求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優創新投入,最大化制造商與零售商利潤的投入分別滿足式(4)與式(5)的一階條件,經過計算它們分別是:

下面,求解政府最優投入。將式(7)與式(8)代入式(6),得到政府效用函數UG。政府的最優投入Z*是滿足政府效用函數的一階條件,經過計算得到:

故政府、制造商和零售商最優的創新投入分別是Z*、X (Z*)、Y (Z*),(Z*、X (Z*)、Y (Z*))是該博弈的斯坦克爾伯格均衡。
1.3.2 企業與政府合作的意向分析

可以理解為政府不建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此時,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投入分別是:



考慮到實際情況中,政府對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投入是一筆較大的金額,故假設Z*>1,此時故有同理可得可見,創新型企業加入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將有益于企業快速達到利潤目標。
可見,制造商與零售商在追求利潤的目標下,都會自覺參加政府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進行創新活動。
1.4 數值模擬。由于政府投入、制造商投入和零售商投入等變量的表達式相當復雜,制造商的最優投入和零售商的最優投入都沒有顯式表達形式,所以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運用Matlab 軟件對該經濟現象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參數設置如下α=0.3、β=0.1、a=2、m1=50、m2=50、m3=10、θ=0.7,取γ 的變化區間為[0,0.5 ]。圖2 為Z*、X(Z*)、Y(Z*)隨γ 變化的圖像。圖3 為隨γ 變化的圖像。

圖2 Z*、X (Z*)、Y (Z*)隨γ 變化的圖像
從圖2 中可以看出,Z*、X*、Y*都隨著γ 的增大而增大。即隨著制造商、零售商與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合作程度的提高,他們會自覺加大投入。此外,我們可以看出政府的投入Z*落在[0,1 ]內的概率非常小,且只是在合作之初會有短暫的過渡而已,故前文對Z*>1 的假設是符合常理的。在早期合作時,政府的投入<零售商的投入<制造商的投入,當γ>0.17 后,政府的投入>制造商的投入>零售商的投入。當γ>0.3,合作努力的稍許提高會使得三者投入急劇增加,所以建議三者在這個合作階段慎重決策。
綜合圖2 和圖3,經計算發現,當γ 從0.3 增加到0.35 時,政府利潤的變化量與政府投入的變化量之比小于1,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這個比值都大于1。所以當γ>0.3 時,政府就應該謹慎投入。如果政府選擇繼續投入的話,制造商和零售商也應該繼續投入。

圖3 、、隨γ 變化的圖像
綜上所述,制造商和零售商選擇與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合作是有利的。政府對公共服務平臺的投入,會使公共服務平臺越來越完善,并不斷滿足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創新需求。同時,制造商和零售商為了追逐利潤,也會積極利用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加大投入進行創新活動。因此,從長遠來看,制造商和零售商應該積極利用政府提供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發展,從而為自己形成良好的創新環境,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但綜合考慮投入產出,當三者的合作使γ>0.3時,三者就應該謹慎投入。
本文建立了企業創新與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博弈模型,從理論層面證明創新型企業加入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將有益于企業快速達到利潤目標。最后,本文利用Matlab 軟件進行數值模擬分析,結果表明,創新型企業應與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合作,當合作達到一定程度后,創新型企業和政府應該謹慎投入。本文選擇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組成的雙渠道模型為研究對象,未來可以推廣到針對多個企業的多種組織方式為模型的研究。且隨著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及企業對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利潤率的提高,未來可以研究創新的規模報酬遞增情形下,企業創新與政府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博弈問題。
[1]周巍品.創新型城市[EB/OL].(2013-12-25)[2014-05-1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JBvBXUoZ-ivPP1iQedaedJ-Z6VuAJkpVyxehCzAAd4Yi5UtrL1mZmprk3fcCCQ1.
[2]黃慧玲.廈門市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的建設與評估[J].中國科技論壇,2013(4):5-11.
[3]孫慶,王宏起.地方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及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3):16-19.
[4]孫慶,王宏起.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網絡化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7):44-46.
[5]李葳,王宏起.區域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與運行策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6):10-13.
[6]活力佳服裝生產廠.活力佳的優勢[EB/OL].(2012-06-11)[2014-05-15].http://www.hlj1989.com/index.html.
[7]孟衛軍,張子健.供應鏈企業間產品創新合作下的政府補貼策略[J].系統工程學報,2010,25(3):35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