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興
(西部鉆探吐哈鉆井公司,新疆鄯善 838200)
模式化鉆井技術在魯克沁油田規?;瘧?/p>
柯建興
(西部鉆探吐哈鉆井公司,新疆鄯善 838200)
魯克沁油田是吐哈油田重點產能區塊之一,對吐哈油田實現增產目標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通過對該區塊地層巖性、現有鉆井模式及區塊鉆井難點等方面的分析,從鉆頭選型、鉆具結構、長短拉方式及鉆井液等方面提出相應技術對策,旨在通過優化鉆井模式,進一步提高鉆井技術與地層特點匹配性,力爭降低該區塊鉆井復雜,加快該區塊開發步伐。
模式化鉆井 鉆頭選型 長短拉模式 鉆井液優化
魯克沁油田是吐哈油田新建產能重點油田,更是吐哈油田作為建設“新疆大慶”的重點實施地,實現該區塊鉆井提速迫在眉睫,2012年引入模式化鉆井技術,提速效果明顯。模式化鉆井技術,就是根據一定地層分布規律、巖性特點,利用現有的鉆井條件,在統一、規范的程序下進行的鉆井施工。模式化技術的特點在于在施工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操控性,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地層、鉆具、參數的整體匹配作用,提高鉆井效率[1]。
魯克沁油田由上至下鉆遇第四系西域組(Q)、侏羅系上統齊古組(J3q)、中統七克臺組(J2q)、三間房組(J2s)和西山窯組(J2x)及三疊系(T2K)地層。
(1)該區塊上部地層主要以礫石雁及含礫泥巖為主,分布在表層至700m左右。表層巖性較新,膠結疏松,鉆進過程中蹩、跳現象嚴重,井壁掉塊打,不易攜帶出井眼,且鉆進中易塌易漏;
(2)中上部地層主要富含鹽膏、膏質泥巖,分布在700-1400m左右。該地層鉆進中易縮徑,且造漿嚴重,起下鉆易發生阻卡;
(3)白堊系中下部地層主要以泥巖及砂巖為主,下部含夾雜礫石層,分布在2100-2400m左右。巖性不純,對PDC鉆頭造成先期損害,純鉆時間短;
(4)侏羅系內夾煤層或煤線,3100-3400m為致密泥巖的儲層蓋層,三疊系底部為砂礫巖。巖性致密,鉆井機速低,煤層鉆進易井塌,可鉆性差。
(1)規范鉆頭選型序列,優選鉆頭使之更適合地層;
(2)推廣應用等壁厚螺桿,加強鉆頭與螺桿的匹配性,延長鉆頭純鉆時間,減少起下鉆次數;
(3)調整鉆具結構,應用單彎螺桿+MWD復合鉆具,有效控制井身質量;
(4)根據地層特點確定定點短拉井段,有效降低鹽膏縮徑、鉆屑粘附引起的起下鉆遇阻。
根據該區塊地層特點及已鉆井資料分析,面對鉆進中存在的難點及瓶頸問題,我們經過試驗和分析總結出適合該區塊的鉆井方法。
魯克沁油田二開鉆進的難點主要表現在上部1700~2400m白堊系地層巖性以泥巖為主,但巖性不純夾雜粉砂質礫巖,且該地層巖石偏硬,抗壓強度較高,研磨性較強,導致PDC鉆頭不能一次性鉆穿;下部三疊系3100~3400m主要為致密泥巖,巖石硬度高,可鉆性極差。具體見表1。
表1
根據地層特性,確定PDC鉆頭選型時從提高PDC鉆頭耐磨性和攻擊力入手,先后試驗了10種PDC鉆頭,最終選定了DS752AB、AHT2565兩個類型的PDC鉆頭。該兩類鉆頭的特點:(1)優化布齒結構,選用合理的切削角度,調配扭矩分布,提高鉆頭穩定性;(2)采用高品質進口復合片,使鉆頭在整段進尺中保持均勻的切削效率;(3)鉆頭保徑采用內鑲TSP加強保徑,增強鉆頭保徑抗磨損能力。(4)較寬的排泄槽設計,有利于排屑及防止鉆頭泥包。
根據該區塊地層特點,引入了中空等壁厚螺桿、非中空等壁厚螺桿及MWD的使用。
(1)上部700~1400m含鹽膏及膏質泥巖,為防止縮徑及造漿嚴重引起鉆頭泥包等問題,使用中空等壁厚螺桿,大排量沖洗鉆頭,預防鹽膏層帶來的復雜問題;白堊系K層2100~2400m以泥巖及砂巖為主,夾雜礫石,使用等壁厚螺桿,增強螺桿與鉆頭的匹配性,延長PDC鉆頭單趟鉆的純鉆時間。
(2)鉆穿白堊系K層后,使用螺桿+MWD鉆具組合[2],釋放鉆壓,通過滑動、復合鉆井方式能夠有效降低井斜,控制井身質量。三疊系以砂礫巖為主,巖性致密,3100~3400m則為儲層蓋層,可鉆性差。引入非中空等壁厚螺桿,大扭矩鉆進,能夠強化鉆井參數,提高鉆頭的可鉆性。
根據地層特點,決定分別在鉆至1400m、2400m及完井時進行定點長、短拉作業。有效解決因鹽膏層縮徑、鉆屑粘附引起的起下鉆遇阻問題及鉆穿K層后,休整井壁,確保井眼通暢。
由于鉆井液密度偏低,固相含量偏高,處理劑加量未有統一標準,導致起下鉆遇阻情況較多。因此為了有效解決起下鉆遇阻問題,保證井眼順暢,對鉆井液做了調整:
(1)規范維護處理方法:二開轉化后以低濃度膠液維護,大分子處理劑濃度控制在0.15-0.2%以內,加入燒堿提高處理劑水化率,禁止聚合物復配,降低膠液粘度。
(2)放開失水控制:減少降失水劑加量,2500m之前保持失水在10ml以上。轉聚磺體系后,適當控制失水,保持在6-10ml。
(3)強化固相控制:二開之后全程使用離心機,振動篩使用100目以上篩布。每班清理錐形池,每鉆進500m清理一次沉砂池,全井膠液維護量控制在1200-1500方。
(4)統一處理劑加量標準,全井大分子加量控制在1.2~1.5噸,聚合物降失水劑加量控制在2.5~3.0噸;同時規定磺化處理劑禁止干加。
2012年魯克沁油田共完成51口直井開發井,平均井深3474.52m,平均鉆井周期20.89天,平均機速17.91m/h,平均月速4990.77m/臺月。同比實施前,鉆井周期縮短1.26天,機速提高9.6%,月速提高8.81%。完成的51口,41口達到集團公司22天建井周期目標,36口達到西部鉆探20.7天提速目標。
通過鉆頭選型,選定了DS752AB和AHT2565兩類型鉆頭,總進尺89796m,平均機速17.76m/h。與其他PDC鉆頭相比,提速幅度高達20.16%。同時是實現了單只鉆頭鉆完K層,兩趟鉆目標鉆完進尺,平均起下鉆次數由實施前的3次減少為2次。
2012年使用等壁厚螺桿共計32井次,常規螺桿13井次,等壁厚螺桿相較于常規螺桿平均進尺多431.5m,增幅22%,純鉆多67h,增幅達60.36%,與常規螺桿相比,在保護鉆頭,延長鉆頭一趟鉆方面效果顯著。
為了控制井斜,保證井底位移在40m范圍內,2400m以后使用等壁厚螺桿+MWD復合鉆進,井底位移最大為36.54m,相較于常規鉆具井底位移最大為46.76m,控制效果更為顯著。
根據規定在正鉆井1400m、2400m及完井實施“三長三短”方案,51口直井口井平均短拉次數為6.31次,短拉時間為39.10h。與2011年指標相比,短拉次數減少1.79次,時間減少8.64h,降低比例為18.10%,應用效果顯著。
2012年定點短拉平均口井遇阻0.76次,相較于2011年平均口井1.27次,遇阻次數降低40.14%,劃眼時間平均口井縮短7.64%,定點短拉效果顯著。
(1)通過多次反復實踐,開展了多項基礎性技術研究,對魯克沁油田地質、地層情況、井壁失穩機理及鉆井難點認識有所提高;
(2)通過優選鉆頭,使之更適應該區塊地層,提高機械鉆速,順利實現提速目標;
(3)等壁厚螺桿的大范圍使用,加強了鉆頭與螺桿的匹配性,最大限度的發揮了鉆頭特性,降低了鉆頭投入成本,節省工期;
(4)定點短拉模式,簡化了該區塊短拉方式,同時為其他區塊短拉方法提供了借鑒;
(5)模式化鉆井,能有效加速油田的勘探開發。
[1]欒治星,劉金明.《青東地區模式化鉆井技術探討》.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31(3).
[2]周俊昌,余雄鷹,羅勇,狄勤豐.《復合鉆井防斜打快技術研究與應用》.中國海上油氣,2007,19(3).
[3]閆曉清.《吐哈油田鉆井液技術發展綜述》.石油鉆探技術,2002,30(2).
柯建興,1981年生,鉆井工程師,2003年7月畢業于江漢石油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讀工程碩士,現從事石油鉆井研發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