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萍

近年來設施西瓜連作障礙已成為東臺西瓜產業發展的障礙,而以慈姑產業為主的東臺梁垛鎮泰和村同樣面臨慈姑產業連作障礙問題[1,2]。東臺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經過3年研究、試驗,結合本地現行西瓜特色產業和農戶已有的種植方式,摸索出一套早春大棚西瓜—慈姑高效栽培模式[3],該模式在東臺梁垛鎮、五烈鎮示范推廣近千畝,所示范地區有效控制了設施西瓜和慈姑的連作障礙,走出了一條西瓜和慈姑產業共同增產、增效的路子。
西瓜于1~2月播種,30天左右即可定植,雙膜或三膜覆蓋,于5~6月收獲;慈姑于4~5月育苗,苗齡45天后,于西瓜收獲清茬后即可移栽,10月至翌年1月收獲。
每667 m2產西瓜4 500 kg,按平均價格2元/kg算,產值9 000元;慈姑每667 m2產量1 500 kg,按平均價格3元/kg算,產值4 500元,共計每667 m2年產值達13 500元。不僅經濟效益良好,而且抑制了大棚西瓜和水生慈姑連作障礙為害。
①選擇良種 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耐貯運的早熟優質西瓜品種,以早佳(84-24)、京欣2號、冬喜一號等中型瓜為主,輔以早春紅玉、小蘭、特小鳳等禮品小西瓜。
②培育壯苗 本地一般采用72孔穴盤基質育苗,播種前先將種子放在55℃溫水中浸泡15 min,取出洗凈,用濕布包好放在催芽箱中催芽,催芽箱溫度維持在28~32℃,一般24 h就可出芽,待大部分種子出芽即可播種。播種前1天,每1 m3商品基質(草炭∶珍珠巖∶蛭石=2∶1∶1)加入腐熟有機肥 10 kg、氮磷鉀復合肥(15-15-15)2.5~3 kg以及少量50%多菌靈粉劑,加水攪拌均勻蓋膜捂透,濕度以手捏基質成團、手松即散為宜,基質濕度過大,出苗易帶帽。播種時每穴一粒,覆蓋純基質1 cm厚。將穴盤整齊排放在預先準備好的溫棚(室)內,澆足底水,覆蓋地膜保溫。棚溫白天30~35℃,夜間20℃左右,一般3~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時揭地膜,注意保持低限適溫,以防高腳苗,適當通風降濕,防止病害。
③大田管理 瓜苗定植前宜早施、施足基肥,每667 m2將腐熟有機肥2 000~2 500 kg、硫基復合肥25~30 kg撒入田間,然后耙耕整地。早春大棚西瓜宜采用三膜覆蓋,嚴防凍害。苗齡達30~45天、3葉1心時移栽,移栽前進行煉苗。定植后前期以密閉大棚保溫保濕為主,促苗早活;移栽1周幼苗成活開始生長時,視天氣情況適當通風降濕,以后隨氣溫升高加大通風量。瓜苗伸蔓后及時整枝,坐果后及時追施膨大肥、摘除畸形果,保持充足水分,宜小水多灌。西瓜生長期內要注意防治白粉病、病毒病等病害。
④適時采收 早春大棚西瓜頭茬瓜一般在授粉30天后成熟,于5月上旬即可批量上市,至6月初可收獲兩茬瓜。
①選種育苗 選擇紫圓、蘇州黃等高產良種,選具有品種典型特征、大小適中、充分成熟、頂芽較彎曲且粗0.6~1.0 cm、無病蟲為害的球莖,于冬前將頂芽稍帶一部分球莖切下,用2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浸泡15 min,撈出后攤晾至表面干燥后窖藏越冬備用[4~5]。一般每 667 m2需頂芽 20~25 kg。4月上旬取留種頂芽在溫室或大棚催芽育苗,在溫暖、陽光好的棚內挖淺水苗池,上水10 cm深左右,把留種頂芽倒入水中,使其均勻浮于水上,保持棚內溫度在15℃以上。頂芽經7~10天出芽,出芽后注意保持秧苗生長有充足的水分,但為防止秧苗生長過旺,苗期要采用干干濕濕的方式來調節,苗齡45天以上、具4~5片葉即可移栽。
②大田管理 5月下旬至6月初西瓜收獲后定植慈姑苗,定植前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硫基復合肥30 kg,一般每667 m2栽3 500~4 000株。慈姑水層管理以淺水勤灌、嚴防干旱為原則。在高溫多雨季節適當排水擱田,防止引起徒長;在高溫干旱的情況下,應當注意深灌涼水。一般植株生長前期保持3~6 cm淺水,梅雨季節植株易徒長,適當擱田以控制地上部生長,使植株生長強健,提高抗性;7~8月氣溫達 35℃時可加水深至 12~20 cm,減輕高溫的不良影響;8月下旬以后氣候轉涼,恢復8~10 cm深水層;植株大量結球時,落淺水到3~5 cm。慈姑整個生育期肥料的施用應遵循促、控、促的原則,重視氮、磷、鉀的配合施用,一般在定植15天后追肥1次,以后視植株生長情況施肥,一般不施肥,直到秋涼植株開始大量抽生匍匐球莖時再追施1次重肥,促進結球。為增加慈姑田間通風透光率,可在中耕除草施肥時適當剝去外葉和老葉,一般剝1~2次,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不宜下田進行農事作業,以防傷及匍匐莖和植株。
③病蟲害防治 慈姑的病蟲害有黑粉病、斑紋病、褐斑病、蚜蟲等,本地發生較嚴重的病害是黑粉病 (俗稱泡泡?。?,在高溫多濕的情況下易發生蔓延。防治黑粉病可選用無病慈姑作種,多施磷鉀肥和有機肥,發病時,可及時噴施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天噴1次,連噴3~4次,防治效果較好。發生斑紋病時,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用1∶0.5∶200波爾多液加0.1%硫磺粉防治,每7天噴1次,連噴2~3次。
④采收 蘇北地區在初霜后,一般在10月下旬慈姑地上部枯黃時根據市場情況隨時采收,但一般在12月收獲時產量最高,因慈姑地上部葉片經霜凍枯死后,其短縮莖中貯存的養分仍不斷地輸入球莖,使球莖進一步充實,留種田可適當延遲采收。
早春大棚西瓜—慈姑栽培模式比現行大棚西瓜—水稻栽培模式淹水時間更長,對大棚西瓜連作障礙的治理更有效[6],而且合理利用了大棚西瓜的冬閑空茬,慈姑在12月底前收獲不影響大棚西瓜耕翻凍垡,經濟效益更佳。對于以慈姑產業為主的梁垛鎮泰和村來說,以大棚西瓜來替代冬茬小麥、油菜,其經濟效益更顯著。
[1]劉斌,林紅梅,韓華平,等.蘇北沿海地區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防控綜述[J].上海蔬菜,2010(5):11-13.
[2]周桂官,蘇生平,張婧,等.蘇北沿海大棚土壤連作障礙分類治理新技術[J].長江蔬菜,2013(11):50-52.
[3]何圣米,楊悅儉,李必元,等.設施蔬菜—水生蔬菜水旱輪作模式的應用[J].浙江農業科學,2005(1):10-11.
[4]羅列,王永龍,徐愛琴,等.慈姑葉根莖同生關系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4(5):950-852.
[5]唐世林.慈姑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9(4):28-29.
[6]江解增,繆旻珉,曾曉萍,等.設施內蔬菜水旱輪作新模式[J].中國蔬菜,2011(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