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吉林省四平職業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吉林四平 136002)
案例結合PBL模式在高職院校計算機課程中的應用
李紅梅
(吉林省四平職業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吉林四平 136002)
目的:探討案例法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在高職院校中計算機教學中的作用。方法:將同時入學的學生按班級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采用案例法和PBL教學法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學。以期末考試成績結合問卷調查對兩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結果:研究組總平均成績為81.64±10.98分,對照組的總平均成績為77.85±9.44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 研究組案例教學部分平均成績為18.33±4.92分,對照組的案例教學部分平均成績為14.63±4.22分,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在問卷調查中,總滿意度及培養自學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方面,研究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中采用案例法結合PBL教學法教學,學生滿意度及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
案例法 PBL 職業教育
為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對接,職業技術教育需要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相比傳統教學方法,案例法與PBL教學法是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方法。在職業技術教育面臨的挑戰中,技術和社會改變帶來的挑戰要求學生擁有的技術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性質和適應不斷出現的原來沒有的工作。所以,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和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性超過傳統的知識傳授。 本研究在計算機教學中結合案例法和PBL教學法,在學生滿意度及教學效果方面收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為我校2012級計算機系學生。學生分班方法:教務處按學生入學成績將學生分為4個班,班與班之間入學平均成績及前期基礎課程成績無統計學差異(P>0.05)。將學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87人,接受案例法結合PBL法進行教學。對照組84人,接受傳統教學法教學。
兩組學生均使用相同的教材,由同一教師按相同的課程標準進行授課。兩組同學上課均在同一間一體化教室,教學環境相同,授課時間都在1,2節。
案例法結合PBL教學法的教學具體方法:(1)在課前,教師為學生提出具體案例和相關問題,并指導學生在校園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獲取相關知識,并提出解決方法,回答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2)分組工作:學生自行組成4-6人工作小組(教師要落實每個工作小組組成),對案例進行分析采用集體合作。對解決問題可小組內分工。(3)課上討論:討論前,教師要對案例進行敘述,解釋說明。回答學生對案例理解的疑問。然后,工作小組對案例進行討論。討論后由每小組出一名代表陳述。陳述內容包括案例性質,特點,相關計算機知識,解決問題的體會等。在陳述后,其他同學和教師可對其進行陳述相關的提問,并進行深入討論。最后,教師對案例進行分析和對討論進行總結。

表2 二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1)期末閉卷和上機考試 期末考試采取常規閉卷和上機考試兩部分,兩組考試內容完全相同。其中,基礎知識內容占50%,實踐題占50%。批卷采用封閉考生姓名,復核后由另外的老師拆封并錄入數據庫。
(2)完成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包括總體滿意程度、活躍學習氣氛、培養學習興趣、拓展思維能力、培養自學能力、培養情感智力、培養協作精神、理解和練習集體學習的能力、提高表述和交流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水平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等[1]。每一條目的程度分為無,有一點,有一些,很多4個等級。分別對應為1至4分。分數越高說明對教學越滿意。每一條目的得分S(score)轉變成標準化分SS(standard score)用公式:SS=(S/4)×100。對比兩組標準化分[2]。
采用SPSS數據包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
研究組的期末總平均成績和案例分析部分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17;P=0.00),見表1。
對調查問卷統計分析顯示,研究組在總滿意度及培養自學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方面,研究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絕大多數學生對案例結合PBL教學法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而且研究組無論在理論考試成績還是實踐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成績,說明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顯著,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授,自己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綜上所述,表明案例結合PBL教學法值得在計算機教學中借鑒和推廣。
[1]梁瑞峰,原福勝,白劍英,等.案例教學法在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和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107-108.
[2]魏源.浙江省高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6):99-102.
李紅梅,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