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江
阿奇霉素作為一種半合成的十五元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主要用于由細菌引起的各類炎癥或感染性疾病, 因該藥的耐受性較好, 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在臨床上的應用也非常廣泛[1]。雖然阿奇霉素的毒副作用較小, 但應用于兒科疾病的治療中時,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身體未發育完全、抵抗力較差等多種因素作用, 很容易因用藥不合理而導致多種不良反應, 給治療效果帶來負面影響[2]。因此, 醫師需重視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并針對不良反應做好藥學監護工作。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擇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兒科應用阿奇霉素治療出現不良反應的患兒78例, 男女比例為41:37, 年齡1~12歲, 平均年齡(5±1.24)歲;病程在5~36 d之間, 平均病程(13±5.62)d;疾病類型包括有:呼吸系統感染60例, 泌尿系統感染7例, 皮膚軟組織感染11例, 患者在接受本次研究前, 均已排除有其他嚴重性慢性疾病。
1.2 方法 78例患者均應用了阿奇霉素進行治療, 用藥劑量均嚴格按照患兒的體重與年齡來給藥, 口服劑量0.25~0.5 g,靜脈滴注劑量10~500 mg。在阿奇霉素治療期間, 對患兒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統計與歸納, 并根據不良反應類型的不同總結其發生原因。
2.1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本次接受研究的78例患兒,在應用阿奇霉素后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靜脈炎、神經系統損害等, 經調查分析認為, 導致這些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主要如下:①胃腸道反應。胃腸道反應者41例, 占比52.56%, 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最高, 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多數胃腸道反應患兒是在靜脈滴注后發生。②過敏反應。過敏反應者17例, 占比21.79%, 包括過敏性皮疹與過敏性休克。靜脈滴注或口服阿奇霉素, 均有過敏性皮疹發生病例, 發生時間不一, 十幾分鐘或幾天者均有之;過敏性休克均在靜脈滴注幾分鐘后發生,臨床表現多以呼吸困難、胸悶、面色蒼白等為主。③靜脈炎。靜脈炎者(靜脈血管的急性無菌性炎癥)9例, 占比11.54%,患兒均為淺靜脈炎, 靜脈血管的急性無菌性炎癥, 部分患兒有發熱、白細胞總數增高現象。④神經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者11例, 占比14.11%, 神經系統損害患者的臨床表現多以口干、煩躁、大汗淋漓等癥狀為主。
通過綜合分析認為, 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 除了與藥物本身具備一定毒副作用、患兒抵抗力較差等因素有關外,還與用藥不合理、不科學有關, 例如, 給藥劑量過大、靜脈滴注速度過快、長時間靜脈滴注、高濃度藥物應用、給藥途徑不科學等因此, 均有可能增加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
2.2 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的藥學監護措施 通過對本院兒科應用阿奇霉素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78患兒臨床資料及不良原因的調查、分析, 本院認為, 應該從以下幾點措施著手,加強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的藥學監護, 盡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2.2.1 建立健全阿奇霉素藥學監護制度。根據國家衛生部等相關部門頒布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等規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管理模式, 特別針對兒科阿奇霉素應用后容易發生不良反應的現象, 制定全面的監護制度, 以保證兒科不良反應監護工作落實到位。
2.2.2 加強兒科日常監護。臨床醫師需參與日常性醫療查房工作, 以便能實時了解患兒的用藥情況, 并加強對病區用藥醫囑的審核管理, 對患兒所用阿奇霉素與其他藥物的配伍禁忌、相互作用進行深入性分析。對可能存在阿奇霉素使用問題或是治療難度較大的患兒, 展開全程化的藥學監護, 參與阿奇霉素治療方案的設計、實施與監護, 盡最大程度保證阿奇霉素應用的合理性,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此外, 還需指導護理人員做好藥物請領、保管與使用工作, 以促進阿奇霉素應用的正確性。
2.2.3 重視藥物應用的安全性。重視阿奇霉素應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將藥物濃度、藥物劑量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為能盡可能降低阿奇霉素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 還需采取有效的不良反應控制措施, 例如, 為能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可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時聯合應用維生素;又如患者發生皮疹、瘙癢等不良反應時, 需立即停止用藥, 并給予氯雷他定、丁酸氫化等藥物進行抗過敏治療;再如, 靜脈注射阿奇霉素發生靜脈炎等不良反應時, 需增強醫護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并加強對患兒的護理, 減少因炎癥造成的其他不良反應[4]。
2.2.4 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也是降低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的有效措施之一。通過培訓、再學習等手段, 使兒科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得以提高, 進一步促進阿奇霉素應用途徑、劑量、濃度的合理性與正確性,確保一次穿刺成功率, 降低藥物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刺激。
通過本次研究可見, 在兒科臨床中應用阿奇霉素所導致的不良反應, 可涉及到多方面原因, 除了藥物本身有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外, 若長時間、大劑量、高濃度、超常規應用阿奇霉素, 也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并有可能引起更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 兒科臨床醫師在應用阿奇霉素治療各種疾病時, 必須要認清該藥的應用效果與是否可行, 并加強對阿奇霉素不良反應的干預, 增加該藥臨床應用的安全可靠性。
綜上所述, 兒科疾病治療中阿奇霉素不合理應用, 容易導致患兒發生多種不良反應, 必須科學正確的應用阿奇霉素,了解用藥禁忌, 掌握藥物濃度與滴注速度, 盡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以促進患兒的早日恢復。
[1] 何新.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致胃腸道不良反應防治.西南國防醫藥, 2014, 24(3):304-305.
[2] 華志紅.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4):286-287.
[3] 白平生, 熊鳳梅.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及藥學監護.西北藥學雜志, 2011, 26(4):312-314.
[4] 周樹發.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研究.中外醫療, 2013, 32(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