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義霞
(中國民航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00)
(1)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近年來,深圳一直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上積極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尤其是IT業轉移的契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逐漸形成了計算機及外設設備、通信設備制造、充電電池、平板顯示、數字電視以及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等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群。并培育了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國際知名民營高科技企業。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58%,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42%。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的技術創新體系日漸完善,企業已成為深圳自主創新的絕對主力,并在國內率先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和特色。主要體現在:90%以上的研發機構主要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和研發資金主要集中或來源于企業;90%科技成果主要產自于企業。
(2)產業發展的外向型特征突出
深圳外貿進出口總額多年來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長勢頭。截至2007年,實現商品進出口總額21 191.18億元,其中:出口總額12 417.93億元,進口總額為8 773.25億元。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313.23%。其中,出口依存度183.55%,進口依存度129.68%。對外貿易成為拉動深圳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出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從時間序列可以看出,深圳結構調整的步伐還是很快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與1994年的531.71%相比下降了218.48%。這主要得益于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擴張的數量型增長方式正向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效益型增長方式轉化。但總體來看,深圳對外貿易依存度仍然遠遠高于中國內地平均70%的水平,凸顯出它經濟開放程度之高。
(3)外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凸顯
在深圳的經濟發展中外資的推動作用一直都很明顯。隨著深圳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商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大、高素質人才的聚集,深圳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外資的流向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由主要投向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向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且以通用電氣、三星、索尼等為首的大企業增資力度加大,涉及領域不僅有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還有研發和采購。產業發展正向產業鏈高端延伸。且高端服務業正在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2006年,FDI重點投向了租賃和商務服務、交通運輸和倉儲、科研和技術服務、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高端服務業。這些行業實際吸收外資總計9.38億美元,占服務業吸收外資的75%。2007年以來。永亨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印度銀行深圳分行、瑞穗實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中意人壽保險深圳分公司等外資金融機構相繼選擇在深圳落戶,深圳已成為擁有外資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1)產業結構呈現出“二、三、一”發展格局
自1994年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以來,新區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長勢頭。截至2007年,新區完成生產總值2 364.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20.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15億元,下降3.9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 694.84億元,增長17.9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62.09億元,增長28.60%。新區三大產業結構由1994年的1.99∶67.92∶30.09到2007年調整為0.30∶71.70∶28.00產業結構呈現出“二、三、一”發展格局,第二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推動新區經濟增長的絕對主導力量。
(2)工業結構中的重化工業特征突出
工業一直是濱海新區發展強勢產業和優勢產業,在工業結構中,電子、石油開采與加工、汽車制造、現代冶金及大乙烯、大煉油等成為濱海新區支柱產業。截至2006年,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5 200.20億元,其中,輕工業完成876.15億元,重工業完成4 324.37億元,輕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16.85%和83.16%,且在工業發展中,市屬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大集團、大企業和三資企業對新區工業發展貢獻度高。截至2007年,利稅總額排名前5位分別為中海石油、大港油田、一汽豐田、鋼管公司和三星電子。
(3)外向型經濟發展特征明顯
自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以來,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94年的11.46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463.63億美元,12年間擴大了40.46倍,實現了年均39.99%的增長速度。截至2007年新區完成出口總值245.27億美元,按1∶7匯率計算,出口對新區經濟貢獻度為72.6%,外貿出口占全市381.61億美元的比重,高達64.3%。且在2000年之后,外貿進出口呈現出盈余與逆差交替波動狀態。這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的因素對新區外貿的影響,另一方面,近年來的人民幣不斷升值和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增大了出口企業的成本,壓縮了企業出口的利潤空間。
(4)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具有比較優勢
在濱海新區的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且在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截至2007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62.09億元,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183.43億元,批發和零售業完成218.68億元,二者之和為402.11億元,占第三產業比重超過60%,而金融業完成增加值28.49億元,占第三產業比重不足4.50%,房地產業完成增加值48.38億元,占第三產業比重不足8%。
為了全面理解和比較天津濱海新區和深圳特區綜合配套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內容,筆者將兩區近期的改革措施進行歸納總結,做以剖析,如表1所示:

表1 天津濱海新區和深圳特區綜合配套改革情況比較
該表顯示了兩區近期的綜合改革措施,表面上看涉及內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自的內涵和重點仍然存在較大差異:
第一,深圳的改革措施涉及面比較寬,但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對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視以及對深港聯動發展的強調,深圳的改革措施更集中體現在提升本區技術創新能力,以形成與中國香港優勢互補,進一步強化中國香港經濟對珠三角地區的輻射作用。濱海新區的經濟能級較低,但濱海新區的規劃面積達到2 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它擁有低廉的成本優勢,這對于發展制造業而言,無疑是強大的優勢。
第二,深圳特區行政力量對經濟運行的作用程度比較小。深圳改革試驗的主要內容是進一步向中國香港看齊,在法治建設、市場完善和社會發育上下足工夫,努力建設高效、有序和持續的綜合性特區。天津自身的歷史積淀比較厚實,且距離北京較近,加上該地區在前兩輪國家大開發中相對發展滯后,因此,濱海新區的改革試驗強調的是突破現有的體制框架,構建一套新型有效的管委會開發區體制。
(1)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后
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是一個區域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從濱海新區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不足,1994—2007年,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基本維持在30%左右,所占比重明顯偏低,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相對有限。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仍然是工業制造業,與建設一個綜合性生態新城區的功能定位相差較遠。與快速增長的第二產業發展,新區第三產業發展趨勢放緩,增加了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
(2)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形成優勢
新區工業經濟增長是推動區域增長極崛起的絕對主導力量。在工業結構中,重化工業表現特征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過低,截至2007年,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足30%,且高新技術產業對外依存度高,外資技術溢出效果不明顯,產學研結合尚未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研發資金投入偏低,且科技資源多集中于高新區和開發區,缺乏有效的整合,制約了整體優勢的發揮。而作為主導產業的電子信息產業,盡管產值規模占全國6%,但主要是加工和裝配,產業整體處于電子信息產業鏈底端。
(3)新區民營經濟發展比重偏低
在新區的工業發展中,市屬企業和國營大企業、外資企業占絕對比重。民營經濟發展明顯滯后,在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不足10%,這就使得融資渠道多集中于國家信貸的投入和市財政投入,這不僅使得融資渠道單一,也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和企業的競爭活力。長三角、珠三角的經驗表明,民營經濟對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發揮重大作用。
(4)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
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動與之相適應的服務業的大發展,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但濱海新區卻出現了與之相反的發展格局。與深圳、浦東新區相比,濱海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特別是金融引領帶動作用不強。截至2007年,濱海新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8.49億元,占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為4.30%。2006年,浦東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構成中,金融業占到了26.95%。在資源約束和資金需求約束的雙重壓力下,不利于對制造業能級的改造和提升,也會進一步制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培育。
(1)腹地經濟相對落后,產業趨同
濱海新區所處的環渤海地區腹地廣闊,但工業和服務業發展都相對比較落后,各主要城市對周邊地區帶動作用有限,周邊幾個城市尚未形成有效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局面,產業趨同性大于互補性,難以形成分工合理的產業鏈,不能為濱海新區經濟輻射功能提供良好的條件。
(2)濱海新區規模經濟結構不足,對環渤海的服務輻射能力有限
對區域服務輻射作用的發揮,必須基于強大的規模經濟結構的基礎之上,有著雄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做保障。濱海新區無論是從經濟實力,還是從服務功能都與深圳有不小的差距。
(1)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步伐,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濱海新區未來發展目標確定第三產業比重要達到40%。要實現這一目標定位,需要借鑒深圳和浦東的經驗,充分利用港口區位優勢,把握好區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機遇,把港口區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首先,大力發展物流業,形成海、空、港一體化的國際物流運作體系。加快天津港深水港的建設,使其成為國際化的深水大港、東北亞地區的國際樞紐港和中國北方最大的散貨主干港。其次,加快東疆保稅港區的建設,以東疆保稅港區的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加快出口加工、轉口貿易、物流企業的聚集與發展。最后,以金融創新為契機,加快金融保險業的發展,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民營資本發展創投,以緩解資金需求的壓力,滿足高速發展的制造業需求。
(2)做強做大主導產業,發揮優勢產業帶動作用和產業集聚效應
濱海新區通過八大產業功能區的建設,按照專業化的分工要求,通過大企業、大項目和龍頭產業的帶動聚集各類中小型企業。如以空客A320為依托,做大做強航空產業,并通過干中學,掌握航空產業價值鏈高端技術和關鍵環節,培養自己的航空產業技術人才,再比如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依托,通過從出口中學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地方產業集群正是利用與全球價值鏈的耦合機會,沿著產業價值鏈向著附加值更高的環節擴展。而針對有些項目特別是高能耗、低效益、高污染的項目通過產業的梯次轉移,以技術改造為支撐,轉移到周邊地區。新區要通過主導產業的輻射作用,延伸產業鏈,利用環渤海地區的各種資源,吸引為新區內大企業服務的中小型專業化配套企業,以此加大新區產業的集聚效應。
(3)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步伐
新區民營企業的發展,一是要立足本地。二是要吸收域外企業特別是實力強大的民營企業。在這里新區要借鑒“深圳模式”,政府通過政策的扶持和周到的服務為民營企業的發展營造環境,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集研發投入、人才聚集、專利產出、成果產業化均來自企業一線的自主創新體系。新區要充分利用產業創新基金的先發試驗優勢,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通過引入風險投資機制,為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創投資金,以此突破民營企業融資難的瓶頸障礙。
(1)加大科技研發投入
高新技術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其研發需要的資金投入多,新區要在現有財力的情況下,大手筆謀劃產業發展未來,從全球化視角加大R&D投入。研發投入力爭在2014年實現新的目標。并且改變R&D投入的資金來源,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投入。
(2)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產學研一體化不僅可以提高大學和科研機構技術研究的市場適應性,加強技術成果產業化,而且,為企業提供了一條費用低、速度快的產品升級換代捷徑。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不僅要改革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強調技術研發的市場取向,更重要的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同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圍繞重大項目進行攻關。
(3)強化自主創新發展路徑
引進與創新是后發國家實施趕超戰略的常用手段。所不同的是引進技術的版本和年限及程度是縮短產業研發進程的關鍵。但是,實踐證明,先進的技術是引進不進來的。自主創新才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此,我們要借鑒日本的經驗,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深度開發,不斷提高技術引進中消耗吸收的經費支出,培養鍛煉自己的研發人員,通過消化吸收進行再創新,徹底扭轉單純靠引進進行技術改造的發展路徑依賴,由重引進轉化為以引進為基礎,更加強調自主創新的結構優化的發展路徑。
隨著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向服務領域延伸的趨勢。新區要借助這一機遇和金融保險試點先試先行的契機,積極吸引國內外金融保險機構進駐,通過創新業務經營手段和經營項目,不斷完善金融保險服務的市場體系。
首先,要明確產業定位,避免產業趨同。新區的產業發展要依托天津城區人才優勢和高校科研優勢,借助這一優勢,加快對天津東移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與此同時,通過城區的工業東移,置換空間,著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和房地產業。
其次,新區要分擔北京的工業經濟功能,并借助北京科技資源和信息資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共同挖掘區域制造業技術進步的潛力。
再次,充分發揮港口優勢,促進制造業的發展。津冀不僅具有優良的港口資源,也是作為內陸城市出海通道。津冀應在重化工業基礎上發展臨港工業,在發展中找準優勢,實行錯位發展。
最后,新區要借助港區一體化的資源優勢,和東疆保稅港區的體制創新優勢,通過“無水港”的建設、延伸和高效便捷的大通關服務,做強做大物流產業,服務輻射環渤海。
新區要突破資源、能源整體制約環境壓力,推動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節能的技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通過內部治理、價格機制和制度剛性,使新區工業結構實現資源節約化和高效優質化。
[1] 周立群,黨懷清.濱海新區產業創新發展模式探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 安虎森,蒲業瀟.循環累積因果機制與我國區域協調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
[3] 郭克莎,王延中.中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及政策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4] 熊必琳,陳蕊,楊善林.基于改進梯度系數的區域產業轉移特征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7).
[5] 臧旭恒,徐向藝,楊蕙馨.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