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
摘 要: 導入是高效課堂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清楚導入原則,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充分運用教學機智,設計出適合課堂實際的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導入設計 優化方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堂上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入語,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為語文課堂的高效開展奠定良好基礎。然而在現今的教學活動中,不少教師不注重導入語設計,或者沒有導語。其實,導入環節雖只有短短的3~5分鐘,但在語文教學中有其獨特地位和功效。
一、何為導入
導入,又稱之為“開場白”,是課堂學習的開始部分。對于導入環節,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有過一段精彩的譬喻,她說:“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個成功的導入,能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角色欲望”,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主動參與到新課學習中,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說導入是語文學科教學煥發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導入的原則
怎樣才能優化語文課堂的導入環節呢?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不僅鉆研教材,研究學生,運用教育機智,而且清楚導入環節的構成,把握導入環節的基本原則,然后根據它們精心設計導入語。
首先要吸引學生注意力,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上課,才能“箭無虛發”,句句入耳。它會引導學生主動步入知識的殿堂,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興趣,點燃思維的火花,教師就此講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教師趁勢導入新課,自然水到渠成。
導入環節界限并不明顯,因此在導入過程中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規范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三、導入方法例談
語文導入方法很多,語文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提高導入藝術,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懸念式導入法
懸念可以使人萌發期待心理,產生扣人心弦的誘惑力,激起欲知其詳的渴望,可以有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給教學過程增添活力。
于漪老師教《拿來主義》一課時就采用了這種導入方式:“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甚濃,閱讀的范圍比較廣泛。半個學期以來,據初步統計,全班看的雜志種類多達六七十種。科技作品且不說,中外文學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其中有唐宋詩詞、明清筆記小說,以及外國名著《高老頭》、《悲慘世界》等。大家這種讀書的積極性是好的,應該表揚。然而,你們可曾想過,對待這些古代的與外國的文化遺產采取怎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是一概接受,還是全盤否定,還是采取審慎加分析的態度?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這個導入從表面看是對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統計,是對課外閱讀情況的檢查,實則是為如何“拿來”作鋪墊,是為了激疑設問,設置懸念,引發學生思考。
(二)情境導入法
情境導入是指教師通過語言描述或演示創設問題情境,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心理,激發其解決問題的欲望和興趣,促進其思維積極。
例如教學《周總理,您在哪里》時可以這樣導入:“提到周總理,人們總會從心底激起對他深深的懷念和無限的崇敬之情。難忘1976年1月8日,敬愛的總理與世長辭了。盡管‘四人幫不準人們悼念這位偉人,但是人民不顧高壓,仍以各種形式悼念他的逝世,當人們想到總理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沒有遺產,沒有子女,沒有墳墓的時候,無不熱淚盈眶。詩人柯巖懷著誠摯而深切的感情寫下了《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優美的抒情詩。”
教師用深沉凝重的語言使學生首先感受到周總理崇高的人格美,使學生懷著崇敬的心情學習內容。
(三)故事式導入法
故事往往具有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想象,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學習。如科學家的趣聞逸事,作家、詩人的浪漫生平,發明創造的誕生經歷,這些對青少年都有巨大吸引力,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典故、寓言、傳說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迪思維,進入新課。
例如教授《皇帝的新裝》時可以導入與安徒生有關的故事:“童話大師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參加宮廷舞會。一位小姐久聞他的大名,于是大獻殷勤,不住地問:‘你覺得我這件衣服怎么樣,顏色好嗎?樣式好嗎?質料好嗎?你喜歡嗎?安徒生冷冷地說:‘都一樣,談不上喜歡。小姐說:‘你覺得我穿什么顏色,什么樣式,什么質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語驚四座,他說:‘皇帝的新裝。引得周圍的大笑不止。”此時教師接著說:“皇帝的新裝是什么樣兒的呢?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們來學習他的童話《皇帝的新裝》。”
這個導入利用課文聯系現有故事精心設置了一個懸念,使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情境,從而為課文的教學成功創造了條件。
(四)新舊知識聯系式導入法
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借助與新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舊知識,使舊知識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做到“溫故而知新”。
某老師講授《范進中舉》一課時這樣導入:“同學們,我們學過了《孔乙己》,魯迅先生以傳神的筆調,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殉葬品。今天,我們從范進喜劇命運中進一步了解封建科舉制度的荒誕與罪惡。”
這樣的導入,既有利于學生的知識遷移,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總之,課堂導入的特點千變萬化,其最終目的是使課堂教學變得引人入勝。教師要導其動腦,導其動口,導其動眼。這樣就能使學生主動學習,強化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淑珍,等編著.教學技能[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版社,1996.
[2]韋志成.語文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陶本一,王光龍主編.語文學科教育學[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1.
[4]蔡偉等主編.語文案例教學論——課堂導入和收束[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