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錦榮
摘 要: 數學教學中,學生能在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從而更清楚地認識事物的特征,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中處處有生活智慧,這早已成為共識。問題是如何才能將數學知識和生活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文認為,生活現象、生活實踐、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彼此聯系、相互交融是它們達到有機結合的最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數學知識 生活實際 結合方法
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重視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的知識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實踐能力。讓數學知識走進學生生活,將生活實際問題帶進數學課堂,已成為目前數學課堂教學的主流。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只要在上課過程中穿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絕大部分學生就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對數學問題加以認真思考,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大大提高。那么教師應如何把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呢?下面談談我的思考和做法。
一、生活聯系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回到生活這一源頭中。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學習的對象。這樣,學生就能在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從而更清楚地認識事物的特征,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進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生活現象聯系數學
教師應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他們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興趣,并在應用數學知識的實踐中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獲得探索數學奧秘的神奇體驗,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隨機事件及概率”時,天空陰沉沉的,我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今天會下雨嗎?”學生很自覺地聯系到以往的生活現象,回答說:“可能會下雨,可能不下雨。”我接著問:“那么是下雨的可能性大還是不下雨的可能性大?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呢?”通過聯系一系列的生活現象,學生對“隨機事件及概率”這一數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從而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二)生活實踐聯系數學
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中的現象,盡量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因此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立體幾何”前,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幾何物體,再動手制作幾何模型,然后從不同角度觀察幾何模型,讓學生留意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時,物體形狀所發生的變化,并要求學生用簡單的圖形將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這樣的實踐過程把生活現象帶進了課堂,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研究圖形特征,發展了空間觀念,產生了學習興趣,促進了知識和能力的發展。
(三)生活經驗聯系數學
在學生的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生活經驗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學生已有經驗的作用,積極調動學生的經驗積累,甚至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設計成數學問題,以另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一轉變,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排列、組合》中的“分類原理與分步原理”時,我們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步驟:教師問:“我們煲飯的方法可以分為幾種?煲飯的過程又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學生回答:“煲飯可以用電煲、用煤氣煲,也可以用干柴煲;煲飯的基本步驟是先洗米再放適量的水,然后就可以煲了。”教師再問:“要把飯煲好我們能不能只用一種方法?煲飯時能不能只用一個步驟?”學生答:“把飯煲好只用一種方法就行了,但步驟卻是一步也不能少。”這樣的教學設計,由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愉快的問答中,學生充分理解了“分類”與“分步”這兩個重要原理。
二、數學聯系生活
(一)數學聯系生活現象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現象聯系起來,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象,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達到拓展教材內容、活化教材內容的目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體積一定時,以球的表面積最小”這一知識時,我問:“在冬天,戶外的貓睡覺時把身體縮成近似于球形是為什么呢?”學生立即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回答:“表面積最小,這是為了減少受寒面積和減少體內熱量的散發。”這樣,數學問題聯系生活現象,有利于培養學生有意識地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逐步掌握數學化的思想,自覺地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現象聯系起來。
(二)數學聯系生活問題
我在教學中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從而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例如:目前商場流行一種“免費摸獎”的活動,它的規則是:在木箱內裝20個大小相同的小球,其中5分球和10分球各10個,然后讓顧客每次摸10個球。總分為100分者可獲轎車一輛;總分為50分者可獲電腦一臺;總分為80或75分者須購買商場促銷產品。在學習“概率”這一章知識時,我將商場這種“免費摸獎”的規則介紹給學生,然后問:“這樣的摸獎活動對顧客是否公平?商家是否有欺詐行為?如果你在現場,你會參加嗎?”學生運用所學的求概率的方法分析各種得分的機會,認清了商家的意圖。在將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有用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認識到數學知識原來就來自我們的實際生活,數學是認識和解決生活問題的有力武器。
(三)數學聯系生活的方法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歸宿,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讓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有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的思維方式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分析現實社會,發現生活規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應用數學的能力。
例如:在解決“排列組合問題”時所用到的間接法,滲透著這樣一個生活方法——正反則反。也就是說,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有多種角度,所謂做人應“靈活”。還有,我們所學的“分類討論”這個重要數學思想,它告訴我們要全面地看待問題,切忌片面。這樣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方法和諧地聯系在一起。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同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獲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葉堯城.加強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數學通報,2000(23).
[2]錢佩玲.新課程理念下的“雙基”教學.數學通報,2004(4).
[3]李求來.數學課程改革前線探營.數學通報,2004(1).
[4]陳富生.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