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
1.本課的設計背景
在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地圖的閱讀”新課教學中,我曾經按部就班地先問學生地圖的三要素是哪三個,接下來依次講授比例尺、方向、圖例三方面的內容。這樣新授課雖然條理清晰、穩扎穩打,但不免有些八股,學生學得毫無興趣,教師教得索然無味,師生間的互動并不默契、主動。新課內容結束后,學生雖然會背知識點,卻依然不會讀圖,更不要談自己動手畫圖。針對這一狀況,我設計了一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的地理課,從而使學生全員參與,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2.對學生的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初一新生,該年齡段的學生大多精力充沛、性格活潑開朗,因而喜動不喜靜,對新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由于小學階段并沒有開設過地理課,因此好似一張白紙的學生對地理課充滿了興趣和期待。這個階段的學生還好表現自己,很愿意通過自己的行動獲得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一旦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他們便信心百倍,對學習更有興趣和鉆研精神。
3.對教材的分析
新《地理課程標準》更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更注重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本課學習目標有:(1)要求學生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會根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準確換算實地距離。(2)能夠在地圖中辨別方位并確定不同地點之間的位置關系。(3)了解圖例的作用并識別常用的圖例符號。(4)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主動使用地圖的習慣。學生讀圖習慣的養成、對地圖敏感性的培養,如能在對地圖有興趣的基礎上,則更事半功倍。
4.教學過程摘錄
在利用不同地圖導入新課后,我問大家:“你們會閱讀這些地圖嗎?”學生有的答“會”,有的答“不會”。我接著說:“你們自己繪制的地圖,你會閱讀嗎?下面我們就來繪制一幅教室的平面圖?!庇纱藢W生被引入到繪圖活動中。
4.1思考問題,儲備知識。
繪圖前,我先通過一些問題啟發學生閱讀課本后思考,從而做好相應的知識準備。比如:
問題一:“我們的教室真大啊,我們要畫教室平面圖,沒有教室那么大的紙怎么辦呢?”學生答:把教室按一定比例縮小,再畫到地圖上。如10米長的墻,我們可以在地圖上用10厘米代替。這種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叫做比例尺,計算方法是用圖上距離除以實際距離。
問題二:“想想每天早上太陽從哪里升起,教室的前門朝什么方向開,怎樣把這種方向體現在地圖中?”,學生想了想,又看了看說道:“每天早上太陽大致從我們前黑板的位置升起,前黑板就是東方,根據‘面北背南,左西右東,門開在教室的南面??梢栽诘貓D上畫一個箭頭代表北方,這個箭頭叫做指向標,教室的大門應該畫在與指向標相反的位置上。如果不畫指向標,也可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給我們畫的地圖定方位,這樣教室的門就要畫在平面圖的下方?!?/p>
4.2分組測量,人人參與。
通過問題啟發思考和討論后,學生具備了地圖的一些基礎知識,如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的計算、地圖上方向的辨別等。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教室的相關數據,如黑板的長度、門的寬度、窗子的寬度等。于是我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教室的一條邊,每個小組選出組長,負責組內分工。這里教師要提醒學生,教室及門窗的高度不要測量,因為是畫平面圖,好比一只足夠大的手從屋頂一巴掌把教室拍扁在平面圖上。一切準備就緒,學生迫不及待地走下座位,一組負責一邊,有測量的、有記錄的、還有當軍師的,每個學生都忙得不亦樂乎。我站在講臺上觀察,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了進來。
4.3收集數據,繪制地圖。
由于前期準備工作比較充分,整個測量過程并沒有耗費很多時間,我給了15分鐘,結果學生只用了10分鐘就已經全部完成了測量任務。接下來,我在黑板上記下了每個小組報上來的數據,學生開始自行確定比例尺和方向并自己設計圖例,用鉛筆在白紙上開始繪圖。學生畫得很認真,有的學生甚至把教室墻角的書柜、垃圾桶及盆栽都用設計好的圖例畫入地圖中。
5.對本教學案例的思考
5.1活動型課堂激發學生人人參與。
本節課,我仔細觀察了我的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飽滿的。在聽說要下座位測量我們的教室時,每個學生都顯得很興奮,因而在思考問題時,大多數學生都很配合地與教師互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便輕松掌握了這節課的基礎知識點。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知識點多是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及討論得出的,所以印象深刻、不易遺忘。在測量環節,每個學生都被分配了相應的任務,課堂上學生幾乎全員參與,就連平時上課愛打瞌睡的學生也忙了起來。
5.2啟發式提問誘導學生深入探索。
在啟發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自主學習掌握本節課基礎知識點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我們的教室真大啊,我們要畫教室平面圖,沒有教室那么大的紙怎么辦呢?”問題二:“我們要繪制的教室平面圖上有哪些東西,這些東西的輪廓都要畫在地圖上嗎?”問題三:“想想每天早上太陽從哪里升起,教室的前門朝什么方向開,怎樣把這種方向體現在地圖中?”相比較直接問學生“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怎么計算、在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等這些問題,上述提問方式更生動有趣,更能達到請君入甕、誘導學生深入探索的效果。
5.3開放式提問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在繪圖測量前的知識儲備環節,我還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即問題四:“如果沒有很長的尺子,我們怎么測量教室的長度和寬度,你有哪些好的方法?”這樣的開放式提問有助于學生開動腦筋、發散思維。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對于一些好的答案,我及時給予了表揚;對于一些不合適的答案,我也沒有批評,而是鼓勵其再做修正。聽了學生的匯報,我吃驚于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要比我預想的大得多。一開始我把這樣的問題寄希望于學習成績好的,沒想到一位平時不愛說話、成績平平的學生給出了全新的答案,他答道:“醫學上說把雙臂平伸,從左手食指指尖到右手食指指尖的長度大概就是一個人的身高,只要知道自己的身高,就可以估算出教室的長和寬?!彼倪@一答案讓我對他徹底刮目相看,同時讓我羞愧于自己曾經的膚淺,我自以為了解我的學生,卻一直只用成績衡量他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