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杰 盧俊強
摘要: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受現代經濟建設的影響出現了諸多治理問題,生態保護變得極為迫切。水生態保護項目是我國十二五期間重點的水利項目,其對中小河流治理的相關問題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诖耍疚膶⑨槍λY源利用、水質污染、污水排放等情況,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下中小河流治理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水生態保護;修復;中小河流;治理
前言:中小河流治理問題是我國面臨的重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問題,如何通過先進的治理技術,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性能和效果,是我國廣大水利工程研究者研究討論的熱點問題。
一、我國中小河流治理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在中小河流治理方面已經逐漸找到了工作重心,采用以疏浚、防洪為主的河流治理方案,在盡可能避免河流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努力發展水利工程的科學化施工和建設。缺乏科學、環保型的建設項目不僅會增加治理成本,還會嚴重限制河流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目前,我國這種盲目性的現代化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很多,其在治理和修復方面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物資。
二、基于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中小河流治理問題分析
2.1防洪地位過高
洪澇災害對水利工程的影響很大,蜿蜒、曲折、降水多的地區其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會大幅度減弱,雨水季節很容易出現洪災。在進行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時,施工部門為增強其蓄水能力,通常會增大河槽的蓄水比例,在河岸建造硬度、強度過大的防洪工程。防洪地位過高,不僅會增加水利工程的防洪壓力,還會給中小河流治理帶來不必要的泄洪任務。
2.2河道環境惡劣
河道要想形成天然屏障,其河道周圍環境必須保持自然狀態的景觀現象。河道渠化,是河流治理中的一大難題。在布置河道環境過程中,工程人員經常會通過人工手段將直線河流改為曲線河流,以擴大河流的運行范圍和蓄水能力。但是這種工程改造會嚴重破壞河道周圍環境,打破原有河道的地貌形態,從側面增加了水利工程建設成本,加大了治理難度。
2.3工程性治理效果不佳
水生態具有一定的自凈功能,但是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墻壁阻礙了水體與土壤之間的變化聯系,將土地與水隔開,水中生物無法與地上生物聯系,阻礙了對水生態的生物治理。中小河流岸邊經常會生長出各種各樣的植被,這些植被會因河流蒸發、水資源滲透不平衡等原因出現功能衰退現象。
三、中小河流治理的改革建議
以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為核心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在我國水工程建設中逐漸顯現出戰略地位。通過對上述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可知,要想達到既定的治理目標和任務,必須遵循以下幾點改革建議:
3.1減少硬化、渠化治理項目
改變原有河道結構的方法,對維護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裁彎、組合、共融等合理治理方案,雖然在理論上增強了河流的防洪防災性能,但是從自然資源保護和河流自凈功能上考慮,生存在硬性渠化的河流中的水生物其生存環境會遭到嚴重破壞,水生態功能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所以應在治理過程中,盡可能的保持河流結構、河徑、河道周圍環境的自然狀態,在維持原有河道建設項目穩定落實的情況下,大力開展其他防洪防災治理措施。
3.2建設生態護岸
在河道兩邊建造土木工程,通過種植樹木的方式在河道兩岸增設天然的生態屏障,在維持河道兩邊生物和水生態系統中生物處在正常生活狀態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找到河道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保護關系,建立新式的護岸形式。生態護岸集防洪、生態、景觀和自凈等功能于一體,代表著護岸技術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還要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提高土木工程的治理功能,突出自然結構對水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3.3控制污水排放
污水不僅會影響水生態系統的平衡,還會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針對污水排放問題,相關部門應予以重視。中小河流的水流量不大,但是其延伸地區非常廣,周圍工廠、區民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很容易流入水生態系統中,所以相關部門應嚴格控制工業和生活廢水向河流中排放,并同時控制超量取水和污水排放等問題。與此同時,為保證中小河流生態功能的穩定性,管理部門應徹底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最大限度滿足用水、排水要求的情況下,實現可循環型用水結構的建設。
結論:通過上文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下中小河流治理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可知,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加大了我國政府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還改變了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參考文獻:
[1]高青峰,王欣.試論在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2,13(11):119-125.
[2]張振興.北方中小河流生態修復方法及案例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11):114-125.
[3]張俊,郭亞麗,胡偉.中小河流污染治理管理機制在規劃中的研究——以廈門市后溪污染綜合整治規劃為例[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3,14(15):119-127.
[4]夏鵬,劉倩.國外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經驗及啟示[J].水利發展研究,2013,14(26):13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