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惠
摘要:非言語行為是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它在人際交流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非言語行為可以交流信息、傳達思想、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感想等.非言語行為促進言語行為的順利進行,起到完善和補充的作用。初中學生是介于兒童與青少年的過渡,有著兒童的好奇心,又有著大孩子的成熟,因此能充分利用非言語行為的積極作用,可以使初中英語教學得到明顯的改善。
關鍵詞:非言語行為英語教學二語習得身體語言
非言語行為補充了言語行為,表達了言語行為沒能給出的會話信息,使得談話雙方的會話含義得到更好地表達和理解。非言語行為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行為表達不想通過直接的言語行為傳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心理活動。非言語行為透漏了談話者的內心的實際想法,非言語行為可以使會話順利地進行,避免產生歧義和誤解。非言語行為通常起著加強,重復,否定,補充等輔助性的作用。薩莫瓦(Samover)曾以眾多專家研究的數據指出非語言行為在人際交流中的作用。他說:“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由語言行為傳遞, 其他的信息則是通過非語言行為來傳遞的。”
非言語行為主要包括:(1)目視行為。當說話者表現對談話對象的關注和談話對象所表達的觀點的認同,表示在認真地傾聽對方的說話內容和觀點。而如果對談話對象所說的話沒有興趣,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將更多的目光放在談話者的身上。但過多的目光注視會讓感到緊張,有壓迫感。一般來說,對使自己感到愉悅的人,人們更愿意注視。通過目光,說話者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和情感,而且聽話者也可以通過目視行為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真實的內心情感的直觀表現,除非說話人刻意去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觀察一個人的非言語行為應該首先而且主要是集中在面部表情上,通過面部表情可以更好地了解說話者的真正言語涵義。(3)身體語言。身體語言具有豐富的涵義。在說話的時候,如果對話者眼神飄忽不定,手上做著小動作,表示對話者對說話人的談話沒有興趣,不想繼續下去,同時身體語言也是對話者想要轉換話題,不想繼續原有會話的暗示。握手是常見的見面禮儀,握手作為身體語言的一種表現方式,有著意想不到的會話效果,握手的有力度,握手時間的長短表現了說話雙方的親疏程度。手勢是常見的身體語言,不同的手勢表達了不同的心理狀態。剪刀手表達了勝利的喜悅和興奮。緊握雙拳表達努力奮斗和鼓勁的一種方式。(4)空間距離。與人交流時的空間距離反映了與談話對象的親疏程度。一般來說,初次見面,彼此不了解,間距會大些;隨著對話的進行,彼此相互了解后,空間距離可能會減少。所以,當我們與他人交談時,空間距離也會透漏出對方的想法。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初中英語的學習是二語習得的過程。從英語學習的普及的初期,初中英語教育模式主要是英語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處于次要地位,是被動的。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記。但是英語,對于中國學生而言,是第二種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將以前壓抑的課堂變成有趣的,這樣會使學生樂于、主動去學習英語。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中常見的非言語行為有:(1)面部表情。教師的面部表情會影響課堂的氣氛。如果老師很嚴厲,而且總是板著臉,課堂氣氛會很壓抑,這樣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空間距離。會話進行時,對話雙方根據親屬程度選擇會話時兩者之間的距離,如果兩人熟悉并且關系很好,談話雙方會不自覺地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而如果談話雙方彼此不了解、不熟悉,對話者會適當地保持兩人之間的距離。空間距離在教學過程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巧妙地利用空間距離講授知識。例如,在講this和that之間的區別時,如果教師直接教兩者之間的區別,學生只會是死記硬背,記憶的時間不長,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選擇走到學生中去,通過實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講解this和that之間的不同,這樣會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主動地加入到教學活動中。(3)身體語言。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點頭、手勢和其它動作。身體言語是表達觀點和真實想法的很有利的會話工具。身體行為可以在會話進行中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例如:用眼神、手勢、或其他的身體行為表達自己想法,達到言語行為不能達到的會話目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身體言語發揮著很大的輔助作用。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點頭都會激勵學生學習。因此,教師要合理地利用身體語言,將身體語言運用到教學活動中,用身體語言如簡單的手勢、鼓勵的眼神或者是面部表情都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學生,起到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身體言語還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中。例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做一個動作,讓學生猜出這個動作,最后板書到黑板上,這樣不僅使學生更快地記住這些單詞,而且整個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為接下來的口語練習活動作好了鋪墊,使得整節課都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進行的。
作為中國的英語教師, 面對的是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 他們受中國文化熏陶卻教授傳播西方文化的英語, 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進行跨文化非語言行為交際教學前首先得把握好文化定位。 由于文化差異,中西的非言語行為有不同涵義,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地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以及非言語行為之間的不同。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因此教師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處,合理地使用非言語行為傳達自己的要表達的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初中英語教師在使用非言語行為時,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映,根據學生接受程度適當地改變教學課堂中使用的非言語行為。非言語行為不僅是言語行為的補充說明,會話順利進行的保障,會話者表達真實觀點卻不能在言語行為中表達的有力工具,而且在英語教學尤其是初中英語教學中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初中英語課堂中的非言語行為是英語教學的新的教學手段,掌握并且在英語課堂上有效適時的使用將更好地推動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