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維 周赟峰
【摘要】 目的:比較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用于創傷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療效分析。方法:選取2010年3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創傷所致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低分子治療組29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小劑量治療組29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小劑量肝素治療,經過28 d治療后,統計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出血傾向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并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實時動態監測DIC實驗室指標,進行治療前后比較。結果:低分子治療組死亡率為6.90%(2/29),小劑量治療組為34.48%(10/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低分子治療組其他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小劑量治療組(P<0.05)。兩組的各項DIC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無差異(P>0.05)。兩組治愈率分別為82.76%(24/29)、65.52%(19/2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治療創傷所致的DIC治愈率均較高,兩者在療效上差異不明顯,死亡率及其他不良反應有差異。
【關鍵詞】 低分子肝素; 小劑量肝素; 創傷所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臨床價值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意外傷亡事件時有發生,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發病頻繁[1]。DIC發病原因有以下幾種:(1)感染性疾病間接引起:細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分泌內毒素破壞血管內皮并激活凝血系統,導致血壓下降引起休克,進一步引起DIC[2];(2)惡性腫瘤間接引起:腫瘤的轉移占位性病變是引起DIC最主要的原因[3];(3)婦產科疾病引起:由于羊水、胎盤等釋放的組織因子大量進入血循環,誘發DIC[4];(4)創傷及手術引起:嚴重燒傷、重大的外科手術、毒蛇咬傷等均可由受損的組織中釋放出大量組織因子進入血液,促發凝血[5]。DIC的發生機制為微循環障礙,所造成的組織器官血灌流量不足,嚴重者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5]。肝素為臨床上一種抗凝劑,也是機體抗凝的首選藥物,通過增強凝血酶Ⅲ的作用效率加速凝血酶失活,并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夠有效達到康寧作用。本文通過研究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對創傷所致的DIC進行治療的療效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標準的創傷所致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低分子治療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齡21~67歲,平均(46.5±11.2)歲;小劑量治療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齡20~70歲,平均(47.1±12.0)歲。所有患者均由急診經過危險性評價、DIC篩選試驗以及篩選試驗評分確診為由于嚴重創傷所指的急性DIC并轉入ICU,且入院后無大出血情況發生[6]。排除進入ICU后24 h內死亡病例、試驗過程中出現外科性出血病例、禁用肝素患者、出現MODS患者、消化道活動性潰瘍患者以及惡性腫瘤晚期不治者[7]。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低分子治療組使用低分子肝素(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0)靜脈注射,療程為2~6 d,低分子肝素總使用量為1.2~2.3 mL,平均(1.68±0.29)mL;小劑量治療組使用小劑量普通肝素(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612)皮下注射治療,療程為2~6 d,小劑量普通肝素總使用量為5000~20 000 U,平均(13 211.51±5231.32)U[8]。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28 d死亡例數、出血傾向以及其他不良反應,并在整個病程中實時監測DIC的實驗室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定量(Fg),根據治療前后指標的改變確定患者是否治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療效比較 低分子治療組和小劑量治療組的死亡率分別為6.90%(2/29)、34.48%(10/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分子治療組其他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小劑量治療組(P<0.05);兩組治愈率分別為82.76%(24/29)、65.52%(19/2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DIC實驗室指標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各項DIC實驗室指標(PT、APTT、Fg)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各項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內外因素作用下,大量的促凝物質入血,激活機體內凝血系統,引起廣泛微循環血栓形成,微循環障礙使外周組織器官血灌流量不足,嚴重者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9]。引發因素多種多樣,多由感染、燒傷、創傷、手術、分娩等因素引起,發病后若不及時搶救,病死率極高[10]。查閱資料可知,肝素在DIC治療中至關重要,其主要藥理機制為,肝素與抗凝血酶原Ⅲ(AT-Ⅲ)結合后,通過改變AT-Ⅲ的構型而增加AT-Ⅲ的活性,抑制了凝血酶以及激活因子的活性,甚至滅活[11]。但國際上部分學者認為,肝素對DIC的療效不明顯,且還會加重出血[12]。
出現應用肝素治療失敗的原因有:使用不當、DIC過于嚴重、酸中毒時未進行糾正等。故肝素的應用只要把握好應用劑量,時機,正確應用,善于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并及時糾酸,即可對DIC治療的有極大幫助[13-15]。本文通過對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進行對比應用治療得知,低分子治療組和小劑量治療組的死亡率分別為6.90%(2/29)、34.48%(10/29);兩組的出血傾向例數分別為15例和10例;兩組的其他不良反應例數為2例和10例。由此可知,低分子治療組死亡率和其他不良反應與小劑量治療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患者進行實時的DIC實驗室指標檢測發現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但每組指標在治療前后差異明顯(P<0.05),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且兩組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治療創傷所致的DIC治愈率均較高,兩者在療效上差異不明顯。endprint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應用于創傷所致的DIC治療,治療效果無差異,治愈率均較高,死亡率及其他不良反應有差異,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蔣琪霞,胡素琴,周昕,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繼發41處全層傷口患兒的分階段干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90-693.
[2]劉偉,柴家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研究現狀[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1,6(3):447-453.
[3]陳蕾,孫愛蓮,吳楓,等.兒童急性白血病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護理[J].齊魯醫學雜志,2012,27(6):541-542.
[4]熊煒.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4,15(2):340-341.
[5]溫雋珉,陳懷生.普通肝素與低分子肝素治療創傷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對比觀察[J].廣東醫學,2010,31(19):2581-2583.
[6]溫雋珉,陳懷生,孫育欣,等.小劑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療創傷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2,28(8):736-740.
[7]周紅雁,雷招寶.藥物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1例分析[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0,26(4):365-366,368.
[8]方定安.血液成分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4,20(2):270-273.
[9]李紅,周潔,董會敏,等.重癥感染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13):2001-2002.
[10]曲藝,李艷,何娟,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9):966-969.
[11]陳楠,王介非,肖宏,等.微量肝素治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DIC的臨床意義[J].肝臟,2011,16(2):103-105.
[12]曹鳳華,胡亞榮.小劑量低分子肝素治療腸道感染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例報告[J].吉林醫學,2013,34(5):993-994.
[13]林熙,祈潔珍,邱鵬新,等.復方丹參注射液抗脂多糖誘導的兔彌漫性血管內凝血[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27(3):464-468.
[14]汪正權,吳立峰,蔣瑛,等.早期小劑量肝素聯合血液凈化治療熱射病的體會[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0):950-952.
[15]彭勇.早期低劑量肝素治療膿毒癥前DIC期患者的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14):94-96.
(收稿日期:2014-05-28)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應用于創傷所致的DIC治療,治療效果無差異,治愈率均較高,死亡率及其他不良反應有差異,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蔣琪霞,胡素琴,周昕,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繼發41處全層傷口患兒的分階段干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90-693.
[2]劉偉,柴家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研究現狀[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1,6(3):447-453.
[3]陳蕾,孫愛蓮,吳楓,等.兒童急性白血病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護理[J].齊魯醫學雜志,2012,27(6):541-542.
[4]熊煒.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4,15(2):340-341.
[5]溫雋珉,陳懷生.普通肝素與低分子肝素治療創傷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對比觀察[J].廣東醫學,2010,31(19):2581-2583.
[6]溫雋珉,陳懷生,孫育欣,等.小劑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療創傷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2,28(8):736-740.
[7]周紅雁,雷招寶.藥物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1例分析[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0,26(4):365-366,368.
[8]方定安.血液成分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4,20(2):270-273.
[9]李紅,周潔,董會敏,等.重癥感染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13):2001-2002.
[10]曲藝,李艷,何娟,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9):966-969.
[11]陳楠,王介非,肖宏,等.微量肝素治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DIC的臨床意義[J].肝臟,2011,16(2):103-105.
[12]曹鳳華,胡亞榮.小劑量低分子肝素治療腸道感染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例報告[J].吉林醫學,2013,34(5):993-994.
[13]林熙,祈潔珍,邱鵬新,等.復方丹參注射液抗脂多糖誘導的兔彌漫性血管內凝血[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27(3):464-468.
[14]汪正權,吳立峰,蔣瑛,等.早期小劑量肝素聯合血液凈化治療熱射病的體會[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0):950-952.
[15]彭勇.早期低劑量肝素治療膿毒癥前DIC期患者的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14):94-96.
(收稿日期:2014-05-28)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與小劑量肝素應用于創傷所致的DIC治療,治療效果無差異,治愈率均較高,死亡率及其他不良反應有差異,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蔣琪霞,胡素琴,周昕,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繼發41處全層傷口患兒的分階段干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90-693.
[2]劉偉,柴家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研究現狀[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1,6(3):447-453.
[3]陳蕾,孫愛蓮,吳楓,等.兒童急性白血病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早期護理[J].齊魯醫學雜志,2012,27(6):541-542.
[4]熊煒.產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4,15(2):340-341.
[5]溫雋珉,陳懷生.普通肝素與低分子肝素治療創傷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對比觀察[J].廣東醫學,2010,31(19):2581-2583.
[6]溫雋珉,陳懷生,孫育欣,等.小劑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療創傷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2,28(8):736-740.
[7]周紅雁,雷招寶.藥物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1例分析[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0,26(4):365-366,368.
[8]方定安.血液成分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4,20(2):270-273.
[9]李紅,周潔,董會敏,等.重癥感染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13):2001-2002.
[10]曲藝,李艷,何娟,等.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9):966-969.
[11]陳楠,王介非,肖宏,等.微量肝素治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合并DIC的臨床意義[J].肝臟,2011,16(2):103-105.
[12]曹鳳華,胡亞榮.小劑量低分子肝素治療腸道感染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例報告[J].吉林醫學,2013,34(5):993-994.
[13]林熙,祈潔珍,邱鵬新,等.復方丹參注射液抗脂多糖誘導的兔彌漫性血管內凝血[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27(3):464-468.
[14]汪正權,吳立峰,蔣瑛,等.早期小劑量肝素聯合血液凈化治療熱射病的體會[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0):950-952.
[15]彭勇.早期低劑量肝素治療膿毒癥前DIC期患者的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14):94-96.
(收稿日期:2014-05-28) (本文編輯:蔡元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