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芳
摘 要:對于課文背記,一些學生基礎差,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水平,構建合理的“圖表”,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英語 記憶 圖表 線索
記憶是學習中的重要一環,起著積累知識并促進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作者發現很多學生背記課文有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學生基礎差,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主觀上有畏難情緒等。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水平,構建合理的“圖表”,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的目的。
一、因“文”而異,為課文背記提供恰當的圖表
形式服務于內容,圖表形式由閱讀對象的文體和內容所決定。對圖表進行多樣化、直觀化、形象化的設計,可使信息化繁為簡,形成語篇圖式。
1.表格式圖表:經緯分明條理清
表格式記憶就是通過對學習材料的加工和組織,把其編制成表格,然后再進行記憶的方法。表格生動、直觀、對比性強,便于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新穎突出,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高記憶的效能。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Unit 2 Section B 2b時,作者設計了下面的表格式圖表:
在聽、讀完課文后,作者將表格與問答結合起來,進行提問:
T: What activities does Tony do in the morning? S: He gets up, goes to school and has breakfast.
T: What time does he get up? S: He gets up at 8:00.
T: What time does he go to school? S: He goes to school at 8:30.
T: What time does he have breakfast? S: He has breakfast very quickly.
中午、下午、晚上的活動和時間也依次提問,讓學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經過兩輪問與答的pair work(兩人一組)練習,近80%的學生能順利地將課文背出。
2.輻射式圖表:一字開花顯精神
輻射式圖表法能幫助學生形象地創設運用語言的環境,將語言和畫面結合起來,增強感官印象,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英語思維的能力,激發說和寫的興趣。有了圖表的幫助,課文中抽象的單詞、句子就生動起來。如在教授九年級Unit 7 Section A 3a 時,教師在介紹巴黎的過程中,可采用以下輻射式圖表:
作者設計出以下問題:Where is Paris?/ What language can I speak in Paris?/ What is expensive in Paris? What isnt expensive in Paris?/ What are the sights?/ How can I go travelling in Paris?通過詞匯與圖表的結合,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建立起清晰的影像,分別從氣候、交通、價格、景點、語言和地理位置來介紹巴黎。背誦起來流利、順暢,就連平時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完成課文的背記。
3.流程式圖表:事件線索一線牽
對于課文敘述的一系列事件,如果是以時間發展順序排列,教師可列出流程圖,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的主體內容結構,梳理好篇章材料里的因果關系和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在背誦課文時成竹在胸,思路清晰。如八年級上冊Unit 9 Section B 3a 講述李云迪的經歷,作者設計了以下流程式圖表:
借助該圖表,作者設計出以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圖表所提供的信息作答:
T: Who is Li Yundi?
S: He is a well-known Chinese pianist.
T: When was he born?
S: He was born in 1982 in Chongqing.
T: What could he do when he was a small boy?
S: He could hum songs and difficult pieces of music...
然后引導學生憑借圖表里的先后順序,將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并加入一些修飾性的語言,就是一篇很好的背誦文章了。
4.樹形圖表:枝葉主干辨分明
作者通過樹狀示意圖把教學內容呈現在黑板上,提取與課文主要內容有密切聯系的重點詞匯和短語,用這些詞語作為記憶提示的線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用詞串句,用句串段,由段及篇,層層擴展。以八年級上冊Unit 4 Section A 3a為例:
根據標題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 作者提出了一些提綱挈領的問題: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North America?/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Japan?/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big cities in China ?/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Hongshanhu and Kaishandao?讓學生先回答問題,然后再要求學生把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進行課文背記。在樹形圖表的幫助下,近3/4的學生能當堂背記出課文,效果比較好。
5.線形圖表:關鍵詞句來串聯
線形圖表是指用線條把相關內容按順序連接起來的示意圖。對于篇幅不長的敘事性文章,可從課文中提出一定數量的能串起事情發展線索的關鍵詞或詞組,引導學生邊看邊想。以八年級上冊Unit 8 Section A 3a為例,作者采用了以下線形圖表:
作者引導學生思考:What did they do first? 用不同的時間設計同樣的問題,然后根據回答,把所有的內容按照時間的順序綜合起來,就能把這篇文章背下來了。
二、因“生”制宜,圖表呈現中的三點思考
圖表的選擇要根據課文特點,但也不能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一般來說應該考慮:
1.難易適中:觀察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與一定的難度,不能過于簡單而讓學生抓不住文章線索,也不能過于復雜而讓課文內容大部分在圖表中出現,致使學會覺得提示太多而乏味。
2.扶放結合:形成圖表的制作與完善是兩個概念,前者指教師的預設,而后者則是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圖表的形成要讓學生主動來參與,教師盡可做一定的放手,不必拘泥于事先的安排,內容與形式上都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學生能回答的問題讓學生來給出答案,學生不能回答的教師可以提示后讓學生得出答案。
3.形成腦圖:圖表如果只停留在黑板上,那還沒有成為學生的內部知識框架。所以當學生對著黑板進行記憶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強化記憶,并不斷地減少黑板上的呈現內容,使圖表最終進入學生的大腦。
多年的教學實踐,作者發現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能通過“圖表”的提示基本正確表達課文內容,基礎一般的學生能順利背記課文內容,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創造性使用圖表或自我創設圖表來記憶。可見,圖表的運用使不同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課文背記的指導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建鳳.圖表在小學英語高年級語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7).
[3]王曰福.優化課文復述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6).
摘 要:對于課文背記,一些學生基礎差,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水平,構建合理的“圖表”,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英語 記憶 圖表 線索
記憶是學習中的重要一環,起著積累知識并促進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作者發現很多學生背記課文有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學生基礎差,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主觀上有畏難情緒等。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水平,構建合理的“圖表”,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的目的。
一、因“文”而異,為課文背記提供恰當的圖表
形式服務于內容,圖表形式由閱讀對象的文體和內容所決定。對圖表進行多樣化、直觀化、形象化的設計,可使信息化繁為簡,形成語篇圖式。
1.表格式圖表:經緯分明條理清
表格式記憶就是通過對學習材料的加工和組織,把其編制成表格,然后再進行記憶的方法。表格生動、直觀、對比性強,便于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新穎突出,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高記憶的效能。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Unit 2 Section B 2b時,作者設計了下面的表格式圖表:
在聽、讀完課文后,作者將表格與問答結合起來,進行提問:
T: What activities does Tony do in the morning? S: He gets up, goes to school and has breakfast.
T: What time does he get up? S: He gets up at 8:00.
T: What time does he go to school? S: He goes to school at 8:30.
T: What time does he have breakfast? S: He has breakfast very quickly.
中午、下午、晚上的活動和時間也依次提問,讓學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經過兩輪問與答的pair work(兩人一組)練習,近80%的學生能順利地將課文背出。
2.輻射式圖表:一字開花顯精神
輻射式圖表法能幫助學生形象地創設運用語言的環境,將語言和畫面結合起來,增強感官印象,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英語思維的能力,激發說和寫的興趣。有了圖表的幫助,課文中抽象的單詞、句子就生動起來。如在教授九年級Unit 7 Section A 3a 時,教師在介紹巴黎的過程中,可采用以下輻射式圖表:
作者設計出以下問題:Where is Paris?/ What language can I speak in Paris?/ What is expensive in Paris? What isnt expensive in Paris?/ What are the sights?/ How can I go travelling in Paris?通過詞匯與圖表的結合,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建立起清晰的影像,分別從氣候、交通、價格、景點、語言和地理位置來介紹巴黎。背誦起來流利、順暢,就連平時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完成課文的背記。
3.流程式圖表:事件線索一線牽
對于課文敘述的一系列事件,如果是以時間發展順序排列,教師可列出流程圖,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的主體內容結構,梳理好篇章材料里的因果關系和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在背誦課文時成竹在胸,思路清晰。如八年級上冊Unit 9 Section B 3a 講述李云迪的經歷,作者設計了以下流程式圖表:
借助該圖表,作者設計出以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圖表所提供的信息作答:
T: Who is Li Yundi?
S: He is a well-known Chinese pianist.
T: When was he born?
S: He was born in 1982 in Chongqing.
T: What could he do when he was a small boy?
S: He could hum songs and difficult pieces of music...
然后引導學生憑借圖表里的先后順序,將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并加入一些修飾性的語言,就是一篇很好的背誦文章了。
4.樹形圖表:枝葉主干辨分明
作者通過樹狀示意圖把教學內容呈現在黑板上,提取與課文主要內容有密切聯系的重點詞匯和短語,用這些詞語作為記憶提示的線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用詞串句,用句串段,由段及篇,層層擴展。以八年級上冊Unit 4 Section A 3a為例:
根據標題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 作者提出了一些提綱挈領的問題: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North America?/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Japan?/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big cities in China ?/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Hongshanhu and Kaishandao?讓學生先回答問題,然后再要求學生把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進行課文背記。在樹形圖表的幫助下,近3/4的學生能當堂背記出課文,效果比較好。
5.線形圖表:關鍵詞句來串聯
線形圖表是指用線條把相關內容按順序連接起來的示意圖。對于篇幅不長的敘事性文章,可從課文中提出一定數量的能串起事情發展線索的關鍵詞或詞組,引導學生邊看邊想。以八年級上冊Unit 8 Section A 3a為例,作者采用了以下線形圖表:
作者引導學生思考:What did they do first? 用不同的時間設計同樣的問題,然后根據回答,把所有的內容按照時間的順序綜合起來,就能把這篇文章背下來了。
二、因“生”制宜,圖表呈現中的三點思考
圖表的選擇要根據課文特點,但也不能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一般來說應該考慮:
1.難易適中:觀察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與一定的難度,不能過于簡單而讓學生抓不住文章線索,也不能過于復雜而讓課文內容大部分在圖表中出現,致使學會覺得提示太多而乏味。
2.扶放結合:形成圖表的制作與完善是兩個概念,前者指教師的預設,而后者則是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圖表的形成要讓學生主動來參與,教師盡可做一定的放手,不必拘泥于事先的安排,內容與形式上都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學生能回答的問題讓學生來給出答案,學生不能回答的教師可以提示后讓學生得出答案。
3.形成腦圖:圖表如果只停留在黑板上,那還沒有成為學生的內部知識框架。所以當學生對著黑板進行記憶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強化記憶,并不斷地減少黑板上的呈現內容,使圖表最終進入學生的大腦。
多年的教學實踐,作者發現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能通過“圖表”的提示基本正確表達課文內容,基礎一般的學生能順利背記課文內容,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創造性使用圖表或自我創設圖表來記憶。可見,圖表的運用使不同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課文背記的指導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建鳳.圖表在小學英語高年級語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7).
[3]王曰福.優化課文復述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6).
摘 要:對于課文背記,一些學生基礎差,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水平,構建合理的“圖表”,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英語 記憶 圖表 線索
記憶是學習中的重要一環,起著積累知識并促進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作者發現很多學生背記課文有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學生基礎差,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主觀上有畏難情緒等。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水平,構建合理的“圖表”,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的目的。
一、因“文”而異,為課文背記提供恰當的圖表
形式服務于內容,圖表形式由閱讀對象的文體和內容所決定。對圖表進行多樣化、直觀化、形象化的設計,可使信息化繁為簡,形成語篇圖式。
1.表格式圖表:經緯分明條理清
表格式記憶就是通過對學習材料的加工和組織,把其編制成表格,然后再進行記憶的方法。表格生動、直觀、對比性強,便于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新穎突出,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高記憶的效能。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Unit 2 Section B 2b時,作者設計了下面的表格式圖表:
在聽、讀完課文后,作者將表格與問答結合起來,進行提問:
T: What activities does Tony do in the morning? S: He gets up, goes to school and has breakfast.
T: What time does he get up? S: He gets up at 8:00.
T: What time does he go to school? S: He goes to school at 8:30.
T: What time does he have breakfast? S: He has breakfast very quickly.
中午、下午、晚上的活動和時間也依次提問,讓學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經過兩輪問與答的pair work(兩人一組)練習,近80%的學生能順利地將課文背出。
2.輻射式圖表:一字開花顯精神
輻射式圖表法能幫助學生形象地創設運用語言的環境,將語言和畫面結合起來,增強感官印象,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英語思維的能力,激發說和寫的興趣。有了圖表的幫助,課文中抽象的單詞、句子就生動起來。如在教授九年級Unit 7 Section A 3a 時,教師在介紹巴黎的過程中,可采用以下輻射式圖表:
作者設計出以下問題:Where is Paris?/ What language can I speak in Paris?/ What is expensive in Paris? What isnt expensive in Paris?/ What are the sights?/ How can I go travelling in Paris?通過詞匯與圖表的結合,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建立起清晰的影像,分別從氣候、交通、價格、景點、語言和地理位置來介紹巴黎。背誦起來流利、順暢,就連平時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完成課文的背記。
3.流程式圖表:事件線索一線牽
對于課文敘述的一系列事件,如果是以時間發展順序排列,教師可列出流程圖,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的主體內容結構,梳理好篇章材料里的因果關系和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在背誦課文時成竹在胸,思路清晰。如八年級上冊Unit 9 Section B 3a 講述李云迪的經歷,作者設計了以下流程式圖表:
借助該圖表,作者設計出以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圖表所提供的信息作答:
T: Who is Li Yundi?
S: He is a well-known Chinese pianist.
T: When was he born?
S: He was born in 1982 in Chongqing.
T: What could he do when he was a small boy?
S: He could hum songs and difficult pieces of music...
然后引導學生憑借圖表里的先后順序,將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并加入一些修飾性的語言,就是一篇很好的背誦文章了。
4.樹形圖表:枝葉主干辨分明
作者通過樹狀示意圖把教學內容呈現在黑板上,提取與課文主要內容有密切聯系的重點詞匯和短語,用這些詞語作為記憶提示的線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用詞串句,用句串段,由段及篇,層層擴展。以八年級上冊Unit 4 Section A 3a為例:
根據標題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 作者提出了一些提綱挈領的問題: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North America?/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Japan?/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big cities in China ?/ How do students get to school in Hongshanhu and Kaishandao?讓學生先回答問題,然后再要求學生把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進行課文背記。在樹形圖表的幫助下,近3/4的學生能當堂背記出課文,效果比較好。
5.線形圖表:關鍵詞句來串聯
線形圖表是指用線條把相關內容按順序連接起來的示意圖。對于篇幅不長的敘事性文章,可從課文中提出一定數量的能串起事情發展線索的關鍵詞或詞組,引導學生邊看邊想。以八年級上冊Unit 8 Section A 3a為例,作者采用了以下線形圖表:
作者引導學生思考:What did they do first? 用不同的時間設計同樣的問題,然后根據回答,把所有的內容按照時間的順序綜合起來,就能把這篇文章背下來了。
二、因“生”制宜,圖表呈現中的三點思考
圖表的選擇要根據課文特點,但也不能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一般來說應該考慮:
1.難易適中:觀察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與一定的難度,不能過于簡單而讓學生抓不住文章線索,也不能過于復雜而讓課文內容大部分在圖表中出現,致使學會覺得提示太多而乏味。
2.扶放結合:形成圖表的制作與完善是兩個概念,前者指教師的預設,而后者則是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圖表的形成要讓學生主動來參與,教師盡可做一定的放手,不必拘泥于事先的安排,內容與形式上都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學生能回答的問題讓學生來給出答案,學生不能回答的教師可以提示后讓學生得出答案。
3.形成腦圖:圖表如果只停留在黑板上,那還沒有成為學生的內部知識框架。所以當學生對著黑板進行記憶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強化記憶,并不斷地減少黑板上的呈現內容,使圖表最終進入學生的大腦。
多年的教學實踐,作者發現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能通過“圖表”的提示基本正確表達課文內容,基礎一般的學生能順利背記課文內容,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創造性使用圖表或自我創設圖表來記憶??梢?,圖表的運用使不同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課文背記的指導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建鳳.圖表在小學英語高年級語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7).
[3]王曰福.優化課文復述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