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榮景(本刊記者)
三原經濟轉型以“食”為先
文/陳榮景(本刊記者)
優先發展食品加工產業,打造專業食品加工工業園區,國內知名龍頭企業聚集,三原要建立“食品城”。
進入十月,月餅、粽子的熱賣退出舞臺,元宵、餃子的旺銷季還沒到來,面點食品銷售行情由旺轉淡,而位于三原縣清河食品工業園區內的全省糕點企業的“頭牌”——西安米旗食品工業公司卻不為業績發愁,早在中秋節前后,米旗2014年的銷售預期便已達到,6000萬元高額利潤是4年前米旗選擇從西安遷出時始料未及的數字。
截至2014年6月,包括娃哈哈、達利園、白象、伊利等國內45家食品產業的“巨無霸”紛紛落戶三原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41億元,上繳稅款2.15億元。近來,三原縣以“食”為先,一業突破,拉動縣域工業轉型發展。
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的三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2013年全縣糧食總產達24.2萬噸,蔬菜總產90萬噸,果品總產19.5萬噸,可農業優勢并沒有讓三原在全市經濟總量里占據明顯優勢。
從產業的角度看,三原農業是以分散經營或農產品粗加工為主導,缺乏龍頭企業支撐,縣域綜合經濟實力薄弱。傳統種植要效益的路子在逐漸變窄,以蘋果產業為例,近有禮泉、乾縣等“同室操戈”,遠有洛川、白水已成氣候,想要突出重圍一枝獨秀并不容易。
縣域經濟轉型步子怎么走?三原把一產優勢轉化到二產上來,經歷過一個漫長的蟄伏期。
早在2002年就規劃起的工業園區,建成后大部分廠區用地仍然一片荒蕪。
摸著石頭過河階段,三原扶植過鎮辦香油廠、引進過藥材加工廠、也想在裝備制造業重現90年代西北醫療儀器廠遷來時的輝煌。多次嘗試而以收效甚微告終,時任縣領導班子清楚地認識到,三原要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找準一個突破點。
這一思路下,縣上把目光聚焦在食品加工業:農業優勢保障原材料供應,扶植起的鄉鎮企業培育出一批食品加工技術工人,環線高速通車后運輸成本大大降低,陜西區位可以輻射西北,這為招商引資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西安市區地價迅猛攀升,廠房租金壓力如山,米旗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企業想要生存必須尋找成本洼地。”米旗公司食品生產廠長李存堂說出米旗當年放棄大都市黃金地段的原委,2006年,米旗在艱難時刻正逢三原縣主動叩門招商,雙方一拍即合。
這次皆大歡喜絕非偶然,三原縣瞄準米旗已經長達一年之久。“我們首先想到依靠‘配角’經濟,從西安入手,把省內著名食品企業納入懷中。”三原縣發改局局長夏六一介紹說,西安市經過幾輪拆遷改建,地價攀升必然促使企業尋求外遷,在外縣還沒有打造出一個專業食品工業園區時,三原縣首先提出的聚合上游、中游、下游于一體的綜合食品產業園概念,對企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接連幾家省內規模企業入駐讓人看到希望。可總規劃7.5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只用去20%的規劃用地,農業巨大潛在優勢仍在體內沉睡。逐漸積累起經驗后,三原果斷把目光放向全國,關注起遙遠的沿海,承接東部產業轉移。
三原先后對清河食品工業園區投資4億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環園區四條專線運輸公路,形成“四縱四橫”的主干道路網,鋪設天然氣管道10公里,實現企業戶戶通氣,又興建起一座污水處理廠解決食品企業排污問題。
突出的成本優勢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成為三原手中最大王牌。專業化招商團隊緊跟全國食品100強企業,通過努力,自2006年起,杭州娃哈哈、江西煌上煌、廣州健力寶、福建達利園、河南白象等一批產業巨頭先后落戶,三原縣食品加工業的實力越發雄厚。
2014年,在食品工業拉動下,三原縣農業總產值預計完成47.5億元,增長5.5%;工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食品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迅猛。
2013年決定落戶三原的福建達利園食品生產有限公司,眼下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階段,法國進口灌裝生產線裝配在即,員工生產培訓已全面鋪開。
達利園預計投資3.8億元,建成后年產值在7000萬元,解決1000人就業,能生產旗下40種產品。清河食品工業園區副主任韓冬翔介紹,這樣大的投資無疑是塊“香饃饃”,即便三原縣擁有成本優勢,但省內臨近區位的區縣也并非沒有特長,全國其他省市優勢甚至超過三原。
“河南省抓食品產業力度很大,一些縣市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園區。”韓冬翔說,三原的競爭對手遠遠不止北方省市,在食品產業密集的福建廈門,周邊縣市也想承接大企業的擴產轉移。
憑什么南方企業一定會落戶陜西三原縣?
除了成本、園區建設等硬實力,三原的政府招商團隊成為攻堅的排頭兵。2004年左右,三原率先將政府招商辦公室擴展為招商局,選拔精兵強將力求打造一支專業隊伍。
術業有專攻,過去全民招商沒有針對性,僅憑在外成功人士回流投資實力有限。三原縣招商局局長謝小朋認為,有目的、有計劃、有能力的招商才能引來真鳳凰。悉知食品行業國內行情、了解行業發展態勢、熟知全國500強公司成為三原招商局干部的必修課。
“食品行業有細分,伊利蒙牛專做乳制品,娃哈哈生產果汁飲品和礦泉水,達利園制作面包、薯片等零食,雙匯是肉制品龍頭,每個門類的生產企業有不同需求,要有針對性地上門招商。”謝小鵬介紹,必須緊盯這些大的行業龍頭,一旦他們要擴張產能,團隊必須立即行動把握機會。
從2005年起,三原招商團隊開始持續發力。福建、廣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留下了團隊的足跡。為和達利園接洽,招商團隊連續4年奔赴福建總部。
2010年,第一次踏上廈門,謝小鵬和他的團隊在達利園大門外等候3小時,靠一位出租司機帶路進了廠區,還沒摸進行政大樓,保安的阻攔讓團隊差點出局。說明來意,保安帶謝小鵬找到企業發展部經理夏莊水,然而對方只給團隊10分鐘時間。
“10分鐘內,夏經理一旦覺得沒有聽下去的必要,保安會轟我們走。”謝小鵬最終用10分鐘的三原優勢“一口清”贏得了對方尊重。可投資建廠并非一蹴而就,接下來4年內,團隊仍不斷找機會接洽達利園高層,最終企業被這份誠意感動,愿意來三原實地考察。
集團考察前一晚謝小鵬激動得一宿沒睡,第二天,時任縣長親自驅車咸陽機場接來企業高層,招商隊、園區辦陪同企業考察,火熱攻勢下,達利園集團高層隨即表態落戶投產。
軟硬實力的強強結合,正是三原縣成功引進食品企業巨頭的關鍵。截至目前,全縣生產總值突破120億元大關,二產實現增加值62.6億元,增長19.6%,其中食品加工業貢獻了全縣工業生產總值的60%以上。
眾多知名企業搶灘登陸,三原食品工業迅速抬頭。一業突破后,縣委、縣政府領導多次調研認為,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三原產業除食品加工外,還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如何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三原決定首先在食品產業鏈條延伸上做文章。
調研發現,單一供應農副產品原材料,已經不能滿足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需求。以產值過億的娃哈哈為例,每年生產飲品所需的罐裝PC瓶,塑料蓋、包裝盒占據大筆采購資金,而國內方便面生產四強企業——河南白象則對高標準無菌塑料包裝袋有巨大需求。
“為服務企業,完全可以附帶將PC產品生產商招入工業園。做到企業需求不出園,從農產品到零配件都能供應。”韓冬翔介紹,三原將引進產業配件生產商視作水電、公路等基礎設施外又一配套項目。
作為全球最大的易拉罐供應商,美國波爾公司在行業內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原縣依靠眾多食品企業每年對包裝產品龐大需求量,主動接洽波爾公司駐中國深圳總公司,為其提供場地,介紹合作伙伴,將鋁罐制品行業成功引入三原,填補縣域工業空白。
包括國內一家生產黃板紙的包裝箱企業,和可口可樂公司合作的飲料瓶生產商都在積極考察園區,愿意建廠合作。產業融合聚集大大降低了眾多企業的運營成本,讓大家都能受益。
作為三產的物流行業也因此煥發出蓬勃生機。以西安為例,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讓企業的倉儲成本推高,為了追逐利益,大量倉儲仍是會流向“洼地”配合園區企業興建的大型倉庫,三原可以滿足各類公司的倉儲需求。
食品物流帶動,很多外地的其他產品,服裝、裝備、工業原材料要想流入西安或者甘肅、內蒙古,也選擇先流向三原倉儲,在這里分類簡裝。包裝工人、運輸車隊、加油站、甚至路邊餐館都是物流行業的受益人。
不斷加強園區建設,聚合中下游企業,加快物流發展,三原縣在其他工業產業上也逐漸取得突破。以宏遠、汽標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以白鹿、富捷、潤禾等為代表的醫藥制造開始嶄露頭角,2013年,縣上最終確立起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醫藥加工、物流四大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
傳統工業形成產業集群后,園區創新引進電子信息產業,服務眾多實體公司。中國聯通西安分公司通過考察,決定進駐三原工業園區,打造食品企業的信息共享平臺。
在達利園食品廠,員工的手機上都裝有專用APP,打開APP可以看到行業的最新動態,企業的最新信息,甚至也可以看到區內其他企業的發展信息。
行業信息無障礙交流,讓白象和娃哈哈達成了一項難得的合作。白象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食品產業需要的用工人數隨著季節會有很大浮動,每年寒暑假大學生回家,方便面進入銷售淡季,工人賦閑,而娃哈哈生產的飲品銷售火爆,用工需求激增。通過平臺提供的務工信息,兩家達成協議互換雙方人力資源,淡季時白象可將工人借給娃哈哈,彌補淡旺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