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錚+安淑新
[摘 要]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要從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要素結構改善、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以及城鄉結構協調等五個方面入手,適應性評價與先進性評價并舉。適應性評價主要體現根據各省經濟特征和發展階段進行分類賦權,先進性評價主要體現在指標無量鋼化過程中最大最小值的設定上,本研究設計了一個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14個二級指標的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體系。
[關鍵詞]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12-0001-13
收稿日期:2014-07-25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12.00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10-30 16:32:59
作者簡介:曾錚(1979-) ,男,經濟學博士,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安淑新(1976-),男,經濟學博士,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發展戰略與規劃 。
“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來,我國各地區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通過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社會發展和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等多種途徑加快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期實現經濟長期穩定健康增長。但是,由于經濟特征與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各地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存在進度不一致的情況。對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定量評價,為把握地方“轉方式”進程提供客觀判斷,為我國科學制定和正確實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政策措施提供背景和依據。
一、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理論分析
經濟發展方式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沒有固定的內涵,不同階段、不同地域對應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不同的。惟有從經濟發展的一般內涵出發,以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基礎,選擇發展目標和評價方法,才能對我國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進行科學評價。
(一)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指標體系涵蓋內容設定
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隨著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整體演進和改善。具體地說,經濟發展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經濟數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通過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獲得更多的產出,構成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二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素結構、產出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等各種結構的協調和優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環節;三是經濟質量的提高,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效益水平、社會和個人福利水平、居民實際生活質量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自然生態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的最終標志(見圖1)。因此,從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意義上來說,較優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求遵循經濟運行自身的規律,而且要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的協調相統一。
對于我國而言,經濟發展觀的發展和轉變也經歷了由關注經濟數量增長與變化向關注結構協調和經濟質量的轉變。
我國第一次提出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概念是在1995年,即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求處理好速度和效益的關系、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及注重結構優化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科技進步效益,并力圖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手段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應該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相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為初級的階段性概念,它局限于關注經濟增長效益的提升,而對經濟增長之外的資源環境約束和社會發展沒有給予足夠重視。
2007年,“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要求我國經濟增長應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以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與此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手段是通過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化產業結構以及通過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改善需求結構。應該說,“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概念既涉及到經濟數量高效增長的內容,也重點涉及需求、產業和要素等三大經濟結構的優化問題,較之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更加強調經濟結構的合意性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
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再次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試圖通過轉方式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要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以及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十二五”規劃在經濟結構調整之外,將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友好和體制改革等其他內容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不僅關注經濟結構的優化,而且將社會發展和生態友好作為轉方式的主要層面,其經濟發展觀較之“十七大”有較為明顯的提升,詳見表1。
2012年,“十八大”報告對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概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定義,并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報告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使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以及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與此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以及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相比“十二五”規劃,“十八大”報告系統性的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目標和戰略舉措進行了描述,強調經濟內部結構特征(需求、供給、要素和城鄉區域)和外部資源環境約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考慮的內容,完善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
通過對我國經濟發展觀演進的梳理,可以發現,“十八大”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即五個“更多依靠”涵蓋了經濟數量的增長、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質量的提高等層面,符合優化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各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操作基準也應該涵蓋這五個層面(見圖2)。由此,本研究將重點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區域城鄉結構以及資源環境等五個層面對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進行評價。
(二)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指標層面設置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得出了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評價的五個重要方面,如何在這些層面中找到轉變目標的層面關系到指標體系中具體指標的選擇。本部分,我們將通過分析五個方面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層次為構建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指標體系提供參照,如圖3所示。
第一,在需求結構方面,需要設置反映需求總量占比增長和需求結構不斷升級的指標。隨著外部需求增長的放緩,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是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加快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是未來我國重點經濟戰略之一,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不斷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在GDP中的占比。另一方面,消費結構升級是推動消費需求擴張和產業升級的根本動力,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層面,因此評價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程度,必須考慮消費結構升級的進程。
第二,在產業結構方面,需要設置反映產業結構高級化和高端化的指標。供給層面是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長期動力,產業結構升級是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的重要層面。其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是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因此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在產業中的占比應該成為重要的評價指標。
第三,在要素結構方面,需要設置反映科技投入和科技產出增加的相關指標。要素投入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條件,要素結構優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支撐因素。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其核心是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因此,從要素投入結構出發,評價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考慮科技投入持續增長和科技產出不斷增加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四,在城鄉區域結構方面,需要設置反映城市化進程推進和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指標。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從過去的非平衡發展模式轉向更為平衡的發展模式,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從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角度出發,一方面要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另一方面要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因此,城市化進程和城鄉收入差距應該成為評價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層面。
第五,在資源環境方面,需要設置反映資源能源消耗下降和生態環境改善的相關指標。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是近年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它形成了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強調資源消耗的下降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而節能降耗和排放減少與生態涵養應該成為評價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指標層面。
(三)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評價方法論設計
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有許多標準,但總體來說需要從動態先進性評價和靜態適應性評價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
第一個維度是先進性評價。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在經濟發展初期,經濟增長主要是由要素大量投入驅動,對環境的損害也較大,社會矛盾比較突出;而在經濟發展的較高的階段,經濟增長則主要是由技術進步、要素質量改善等因素驅動,對環境的損害較小,社會關系也較為和諧。因而經濟發展方式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有著其自身的演化規律和軌跡,和較高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比和較低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經濟發展方式更為先進。先進性評價主要就是評價經濟發展方式自身變動的情況,處于變化軌跡的哪一位置。
第二個維度是是適應性評價。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是和一定資源稟賦條件相適應的,一個經濟體的經濟結構應該符合其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同時通過培育動態與內生比較優勢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是和一定發展階段相聯系的,特定發展方式只適合于特定的發展階段,發展方式滯后和超前與之相適應的發展階段都不是效率最高的發展方式。因而發展方式的適應性評價主要是評價發展方式是否符合要素稟賦與條件,是否和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適應。
以上兩個維度是分別從動態和靜態兩個角度來對發展方式進行評價,對發展方式的科學評價需要有機結合以上兩個方面,一個好的發展方式既要能夠適應要素稟賦,又要能夠動態調整不斷優化。從現有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來看,多數評價是集中于先進性評價的,即把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方式和先進的發展方式做比較發現其中的不足與問題,指出調整的方向。先進性評價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對發展方式的適應性評價,適應性評價可能更有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與突破口。對于我國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言,地域經濟稟賦差異與發展階段差異都較大,適應性評價相對先進行評價更為重要。因此,對我國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要以適應性評價為優先方法,兼顧先進性評價,力圖使評價更為科學和客觀。
二、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則
1. 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
構建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指標體系,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十八大”報告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路徑和方向最新表述,確定指標體系的核心板塊,圍繞核心板塊系統設計指標體系板塊結構和選擇指標。指標體系要充分考慮區域發展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反映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和結果,反映地方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努力程度,反映地方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以及核心競爭力建設,反映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際進程。
2. 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構建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指標體系,需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1)客觀性。指標體系的構建全部選取客觀指標為主,不用主觀性指標,排除了問卷調查等來源可獲得的受主觀意識影響的數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各地區客觀實際出發,盡量克服主觀因素的影響,全面準確客觀地評價各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際進程。
(2)系統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含豐富,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經濟領域,也關系到社會民生、資源環境、科技研發、城市發展等各個方面,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采用板塊式,每個板塊的指標選取既相互聯系又互相制約,以反映經濟發展不同側面及不同層次之間的相互制約或包含關系。同時,同一層次指標之間應盡可能界限分明,避免相互有內在聯系的若干組、若干層次的指標體系同時出現,以體現指標體系的系統性。此外,評價指標也要具有針對性,把握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征和要求,能夠反映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際情況。
(3)可操作性。指標體系的指標能夠易于取得,原始數據應選擇中國統計年鑒、各地統計年鑒、科技統計年鑒、能源統計年鑒、工業統計年鑒等國家權威部門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評價標準既要科學又要便于統一制定,指標合成應選擇那些簡便易行的方法。借鑒國內外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公開統計數據,盡量避免定義復雜、計算繁復的指標,對于難以量化的指標暫且擱置。
(4)可比性原則。指標體系中同一層次的指標,應該滿足可比性的原則,即具有相同的計量范圍、計量口徑和計量方法,盡可能不采用絕對值,而采用相對值,這樣使得指標既能反映實際情況,又便于進行不同時期比較優劣,最終實現評價指標體系的合理效用。指標體系的設計盡可能具備縱向和橫向的可比性,既要給出全國性的總體指標值,還要便于國內各省市之間發展狀況的比較,同時也盡量顧及國際間的可比性。
(5)簡潔性原則。在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全面性的前提下,指標體系應盡可能簡化,減少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結果影響甚微的指標。在評價體系的框架構建中,指標的選取主要依據測度目的的需要,在保證能夠取得足夠信息的前提下,指標的數量盡可能精煉。
(6)動態性原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分階段推進的過程,其目標值的確定也要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和要求來確定。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在確立基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保持指標設定和目標值的動態調整,根據現實條件的改善和發展階段的要求,對指標體系和評價指數進行修正和完善。
(二)各省總體評價的方法
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方面而言,由于歷史路徑、要素稟賦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各省經濟結構可能呈現出較大差異,很難判斷什么樣的經濟結構是合意的。因此,如果要對各省進行統一整體的評價,即排除適應性評價,選擇先進性評價,經濟結構評價維度難以進入評價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各省的評價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兩個維度作為主要評價標準。
1. 指標設定
總體評價各層次指標選定的原則如下:一是選取各省公開發布的權威指標;二是選取各省統計年鑒都能查找到的指標;三是選取各省統計年鑒具有連續性的指標。
其中,經濟社會發展維度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收入比、人均預期壽命和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等四個指標評價。
此外,資源環境保護選擇取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等三個指標表示。
2. 評價方法
采用無量綱化(標準化)方法對各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從而使各指標易于進行加總以形成最終單一數據的綜合指標。對于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我們采取不同的無量鋼化方法進行處理。正指標指那些數值增加則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指標,比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預期壽命和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等,其標準化處理的公式為:
Zi=(xi/xil)×100%
其中,Zi為指標的標準化值,xi為指標的實際值,xil為指標的目標值(或稱最大值)。逆指標指那些數值減少則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指標,比如城鄉收入比、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等,其標準化處理的公式為:
Zi=(xil/xi)×100%
其中,Zi為指標的標準化值,xi為指標的實際值,xil為指標的目標值(或稱最小值)。
對于目標值的選?。ㄗ畲笾祷蜃钚≈担?,我們使用2000年以及2007~2011年各省該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為無量綱化的目標值。同時,評價比較的時段也分為2000~2007段以及2008、2009、2010、2011各年。
此外,各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指標由單指標綜合計算而成,我們采用算術平均法合成各省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評價指數,即七個指標無量鋼化指數的平均值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評價指數。同時,將各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評價指數的增長率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總體轉變的整體進度,稱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進展)指數。
(三)各省分類評價的方法
各省分類評價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的五個層面,考慮各省在經濟和產業上的差別。
1. 指標設定
(1)指標體系板塊設定。根據本研究理論部分對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層面的理論分析,我們設置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城鄉結構和資源環境五個一級指標。其中,前四個一級指標代表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評價指標,最后一個指標代表經濟發展中對約束條件的評價性指標。在一級指標之后,我們根據需要評價的層面設計二級指標。
(2)指標選擇。在以上一級指標選擇之后,遵循可操作原則,根據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的需要,我們在各一級指標中設置二級指標,具體設計情況如表2所示。
需求結構。選擇人均GDP、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和恩格爾系數等三個指標。其中,人均GDP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其消費能力,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反映了需求結構轉變的進展情況,城鎮恩格爾系數反映了消費結構的升級程度。
產業結構。選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和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比等三個指標。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反映了產業高級化程度,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比代表產業高加工度化程度和產業創新能力。
要素結構。選擇R&D/GDP(研發投入強度)、萬人科技人員數、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等三個指標。其中,R&D/GDP和萬人科技人員數反映了科技資金和人才投入強度,萬人發明專利授權量反映了科技實際產出情況。
資源環境。選擇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和森林覆蓋率等三個指標。其中,單位GDP能耗反映了節能降耗進展,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反映了污染排放進展,森林覆蓋率反映了生態改善狀況。
城鄉結構。選擇城市化率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兩個指標。城市化率反映了地方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情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反映了城鄉間差距的實際狀況。
2. 評價方法
(1)對各地區分類。由于我國各地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發展階段和主體功能不同,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因此評價必須考慮到差異性的影響。31個省市自治區可以按照兩個緯度進行分類,一個緯度是經濟和產業類型,另一個緯度是主體功能區。對省直轄市自治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評價應以經濟和產業類型分類為主,參考主體功能區分類;對地級市和縣的評價應以主體功能區分類為主,參考經濟和產業類型分類。
根據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資源采掘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制造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標,全國各地經濟體呈現五類特征:農業型經濟特征、資源型經濟特征、制造型經濟特征、外向型經濟特征、城市型經濟特征。我們采用系統聚類方法分別對這些指標單獨進行聚類分析,即按照歐式距離WALD離差平方和法進行系統聚類,得到2類到5類的結果(見各類聚類結構圖及分類表),我們根據需要選擇了2類特定的聚類結果。
第一類:農業型經濟
表3是全國和各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地區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都超過了5%,許多地區則達到了10%以上。根據綜合聚類分析的結果,河北、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甘肅、新疆等省份明顯呈現農業型經濟特征。
第二類:資源型經濟
從表5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全國資源采掘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平均為6.9%。根據各省數據的系統聚類分析,可以看到,山西、內蒙、黑龍江、福建、西藏、陜西、青海以及新疆等明顯呈現資源型經濟特征。
第三類:制造型經濟
表7是全國各地制造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布,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地區制造業占GDP的比重都超過了50%,部分地區達到了80%以上。根據綜合聚類分析的結果,明顯呈現制造型經濟特征的地區有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云南、甘肅等省份。
第四類:外向型經濟
外向型經濟特征主要看出口額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2012年,全國出口額占GDP的比重為24.9%,全國各地區出口額占GDP 的比重見表9,從表9可以看出,全國有5個地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有1個地區接近平均水平,根據聚類分析,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省份明顯呈現外向型經濟特征。
第五類:城市型經濟
我國有四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根據直轄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均超過全國水平并逐年增加,而重慶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呈現下降態勢,北京、天津和上海呈現明顯城市型經濟特征①。經濟特征是:面積不大,以大城市的核心區為經濟中心,人均GDP在全國處于前列,各類資源的集聚力較強,服務業占比較高,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詳見表11。
根據以上按照經濟產業數據對各省的分類,我們將全國所有省份分成農業型經濟、資源型經濟、制造型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城市型經濟五個類別,各省所對應的類別如表12所示②。
(2)指標權數設定。我們對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標體系權重系統確立總體采用“分層構權法”,即首先確定五個一級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權重比例,其次在各一級指標下確定每一個分指標的權重比例。
在確定具體指標權重過程中,我們首先采用“專家打分法”,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系統內從事產業發展、社會發展、能源經濟、生態保護和區域發展等多個專業領域的專家按照“分層構權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賦權,然后通過測算各專家賦值的平均數,得出指標體系中各指標在總體指標中的權重。在此之后,在專家賦權的基礎上,根據本研究以上地區分類中各一級指標“輕重緩急”程度的不同,對專家指標賦權進行調整,調整后的指標權重設定如表13所示。
(3)指標數據選擇。首先,數據選擇時段為2000年以及2007~2011年。“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因此2007年是評價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起始點,同時,為了有效評價1995年以來各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進程,同樣需要在2007年之前找到一個評價的初始點。鑒于1995~1999年個別評價數據的缺失,我們選擇2000年作為評價起始點,并重點對2007~2011年各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進行評價。其次,數據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發布的公開數據。一方面為了數據搜集的方便,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因為數據使用產生的爭議,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和歷年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年鑒等。此外,個別數據采取了相應方法進行了簡單處理。一些指標的數據存在個別年份的缺失,我們運用前后延伸等方法對其進行補齊,比如森林覆蓋率等;一些數據則通過原始數據進行簡單計算得出,比如用地區科技人員總數除以常住人口得出該地區的萬人科技人員數。
(4)指標的無量綱化及其合成。由于設置指標之間存在量綱的差別,必須采用無量綱化(標準化)方法對各指標數據進行處理,從而使各指標易于進行加總以形成最終單一數據的綜合指標。同時,指標體系中各類指標的特征不同,有正指標以及逆指標,必須對不同特征的指標采取有差異的標準化方法進行處理。無量綱化的方法有標準化轉換方法、規格化轉換方法、功效系數轉換方法和指數化轉換方法,本課題采用指數化轉換方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
對于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我們采取不同的無量鋼化方法進行處理。正指標指那些數值增加則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指標,比如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服務業增加值占比、R&D/GDP和城市化率等等,其標準化處理的公式為:
Zi=(xi/xil)×100%
其中,Zi為指標的標準化值,xi為指標的實際值,xil為指標的目標值(或稱最大值)。逆指標指那些數值減少則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評價指標,比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和恩格爾系數等,其標準化處理的公式為:
Zi=(xil/xi)×100%
其中,Zi為指標的標準化值,xi為指標的實際值,xil為指標的目標值(或稱最小值)。
對于目標值的選取(最大值或最小值),可以采取三種方法:一是設定各類型省份指標需要達到的數值標準,并以此作為目標值;二是設定所有省份各指標共同要達到的目標,以此作為目標值;三是在各省歷年指標數據中選取最大或最小值作為共同目標值。第一種方法在各省份目標值設定上容易產生分歧,隨機性較強;第二種方法在數值設定高低間難以權衡,主觀性較強;第三種方法雖然不能體現轉變的長期目標,但以此作為無量鋼化的目標值可以減少前兩種方法的隨機性和主觀性。因此,本研究采取第三種方法設定最大值和最小值。
此外,各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指標由單指標綜合計算而成,我們采用線性加權綜合法合成各地區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評價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x)= ∑wizi
其中,zi為指標xi的標準化指數,wi為指標xi的權數(各省指標權數參見表8)。
通過以上方法我們得到我國地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標準化指標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評價指數。其中,各項標準化指標的增長率代表地方經濟發展方式各層面轉變的進度;而綜合評價指數的增長率則代表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總體轉變的進度,稱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進展)指數。
[注 釋]
① 城市型經濟特征主要以四個直轄市為遴選樣本,因此沒有必要進行聚類分析。
② 由于有些?。ㄊ校┚哂卸鄠€類別的特征,因此在分類中有所交叉,在評價比較中這些省份將在不同經濟特征類型類別中同時進行比較。
【參考文獻】
[1] Acemoglu Daron, Johnson Simon and Robinson James A. Institu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Long-Run Growth[J]. 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4:4458.
[2] Aghion Philippe, Alesina Alberto, and Francesco Trebbi. Democracy, Technology, and Growth[Z].mimeo Harvard, 2007.
[3] Aghion Philippe and Peter Howitt. Appropriate Growth Policy. Sch-umpeter Lecture[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06.
[4] Barro Robert . Democracy an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6(1):1-27.
[5] Barro Robert and Xavier 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M].MIT Press,2005.
[6] Basu K. Analytical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Less Developed Economy Revisited[M].Camb., Mass.: MIT Press, 1996.
[7] Carolina Castaldi and Giovanni Dosi.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Some Lessons from Secular Patterns and Some Conjectures on the Current Impact of ICT Technology[Z].LEM Papers Series 2008/01, Laborat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EM), Sant'Anna School of Advanced Studies, Pisa, Italy, 2008.
[8] Dixit A. Models of dual economies, In: Mirrless, J./Stern, N.H., ed.,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A].Proceedings of a Cference Held by the International Eonomic Association at Jerusalem[C]. London etc.: Macmillan,1973.
[9] Easterly, William. National Policies and Economic Growth: A Reappraisal[A].in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C].Edited by P. Aghion and S. Durlauf,2005.
[10] Fishlow, A. Review of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1,29:1728-1737.
[11] Gerschenkron Alexander.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2] 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1994).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8: 23-44;
[13] Hayami Y. and Kikuchi M. Asian Village Economy at the Crossroads, Baltimore, MD[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14] Hirschman A. 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F. Carlos, G. R. Diaz-Alejandro, R. R. Mark and G. Mark (eds)[A].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Essays in Honor of Sir W. Arthur Lewi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2.
[15] Jones, Charles. 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03, 759-784.
[16] Kuznets 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M].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
[17] 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Z]. Manchester School, 1954,22 (May): 139-191.
[18] Lucas Robert.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
[19] Rodrik, Dani. Growth Strategies, in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M].edited by P. Aghion and S. Durlauf, 2005.
[20] Rosenstein-Rodan P. N.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A].Economic Journal, 1943,53:202-211. Reprinted in A. N. Agarwala and S. P. Singh (eds)[C].The Economics of Underdevelopment, Bomb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21] Rosenzweig, M. Labor Markets in Low Income Countries, in H. Chenery and T. N. Srinivasan(eds)[S].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 1,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88.
[22] Scott, J. C.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New Haven, CT[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23] Sen, A. K. Peasants and Dualism with and without Surplus Lab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425-450.
[24] Sen,A. K. Surplus Labor in India:A Critique of Schultz's Sta-tistical Test[J]. Economic Journal,1967,77:154-161.
[25] Solow, Robert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65-94.
[2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2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面向2020的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R].內部報告,2012.
[28]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 “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與實施路徑研究[R].內部報告,2011.
[29] 周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0] 鄭新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1] 沈坤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理與路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2] 白雪飛.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階段測度研究[M]. 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2.
[33] 汪同三,齊建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4] 林民書,徐向陽.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
[35] 廖勝,李成.浙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取向與途徑[J].經濟論壇,2009.6.
[36] 杜兩省,陳太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農業經濟風險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
[37] 孫祖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人力資源因素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8]常修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三點新情況和三條出路[J].中國經貿導刊,2007.
[39] 曾培炎.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07.
[40] 張卓元.深化改革,推進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05(11).
[41] 張卓元,路遙.深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 人民論壇,2005(10).
[42] 吳敬璉.政府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唯一出路[J].江南論壇,2004(12).
[43] 張卓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靠改革[N].北京日報,2005-09-05.
[44] 張偉.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J].青海社會科學,2009(2).
[45] 劉世錦,侯永志,石耀東.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就、挑戰與戰略[N].大連日報,2009-01-19.
[46] 陳佳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47] 顧海兵.近十年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定性與量化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6(12).
[48] 蔡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可持續性源泉[J].宏觀經濟研究,2005(12).
[49] 林兆木.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N].人民日報,2010-02-03.
[50] 仲平.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N].人民日報,2010-04-07.
[51] 徐秀梅.寧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定量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8(1).
[52] 盧中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抉擇[J].發展研究,2008(12).
[53] 唐龍.發展觀的歷史演進述評[J].財經科學,2005(6).
[54] 吳志軍,黃曉全.江西資源、環境問題及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1).
[55] 張立群.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程分析[J].學習與研究,2006(2).
[56] 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N].北京日報, 2007-07.
[57] [比]熱若爾·羅蘭. 轉型與經濟學[M].張帆, 潘佐紅,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58] 張蘊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探索與現實對策[J].山東社會科學,2009(11).
[59] 權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體系[J].科學發展,2009(3).
[60] 李志平,劉世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測算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0(11).
[61] 沈露瑩.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指標體系與階段評估[J].上海經濟研究,2010(6).
A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Zeng Zheng,An Shuxin
(Institute of Economics,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Evalu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should take five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namely the demand for structure optimization,the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factors,the level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iness,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daptability assessment and advanced assessment should be simultaneous. Among them,the adaptability assessment should be mainly classified and empowered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of different provinces,the advanced assessment should mainly focus on the setting of the minimum and the maximum volume during the dimensionless index process. The study designed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cluding 5 first-degree indicators and 14 second-degree indicators.
Key words: local area;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assessment;Index System
(責任編輯:張丹郁)
[2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2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面向2020的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R].內部報告,2012.
[28]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 “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與實施路徑研究[R].內部報告,2011.
[29] 周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0] 鄭新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1] 沈坤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理與路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2] 白雪飛.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階段測度研究[M]. 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2.
[33] 汪同三,齊建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4] 林民書,徐向陽.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
[35] 廖勝,李成.浙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取向與途徑[J].經濟論壇,2009.6.
[36] 杜兩省,陳太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農業經濟風險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
[37] 孫祖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人力資源因素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8]常修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三點新情況和三條出路[J].中國經貿導刊,2007.
[39] 曾培炎.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07.
[40] 張卓元.深化改革,推進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05(11).
[41] 張卓元,路遙.深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 人民論壇,2005(10).
[42] 吳敬璉.政府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唯一出路[J].江南論壇,2004(12).
[43] 張卓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靠改革[N].北京日報,2005-09-05.
[44] 張偉.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J].青海社會科學,2009(2).
[45] 劉世錦,侯永志,石耀東.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就、挑戰與戰略[N].大連日報,2009-01-19.
[46] 陳佳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47] 顧海兵.近十年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定性與量化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6(12).
[48] 蔡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可持續性源泉[J].宏觀經濟研究,2005(12).
[49] 林兆木.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N].人民日報,2010-02-03.
[50] 仲平.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N].人民日報,2010-04-07.
[51] 徐秀梅.寧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定量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8(1).
[52] 盧中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抉擇[J].發展研究,2008(12).
[53] 唐龍.發展觀的歷史演進述評[J].財經科學,2005(6).
[54] 吳志軍,黃曉全.江西資源、環境問題及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1).
[55] 張立群.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程分析[J].學習與研究,2006(2).
[56] 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N].北京日報, 2007-07.
[57] [比]熱若爾·羅蘭. 轉型與經濟學[M].張帆, 潘佐紅,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58] 張蘊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探索與現實對策[J].山東社會科學,2009(11).
[59] 權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體系[J].科學發展,2009(3).
[60] 李志平,劉世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測算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0(11).
[61] 沈露瑩.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指標體系與階段評估[J].上海經濟研究,2010(6).
A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Zeng Zheng,An Shuxin
(Institute of Economics,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Evalu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should take five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namely the demand for structure optimization,the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factors,the level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iness,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daptability assessment and advanced assessment should be simultaneous. Among them,the adaptability assessment should be mainly classified and empowered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of different provinces,the advanced assessment should mainly focus on the setting of the minimum and the maximum volume during the dimensionless index process. The study designed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cluding 5 first-degree indicators and 14 second-degree indicators.
Key words: local area;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assessment;Index System
(責任編輯:張丹郁)
[26]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2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面向2020的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R].內部報告,2012.
[28]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 “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與實施路徑研究[R].內部報告,2011.
[29] 周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0] 鄭新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1] 沈坤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理與路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2] 白雪飛.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階段測度研究[M]. 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2.
[33] 汪同三,齊建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輪[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4] 林民書,徐向陽.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
[35] 廖勝,李成.浙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取向與途徑[J].經濟論壇,2009.6.
[36] 杜兩省,陳太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農業經濟風險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
[37] 孫祖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人力資源因素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8]常修澤.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三點新情況和三條出路[J].中國經貿導刊,2007.
[39] 曾培炎.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07.
[40] 張卓元.深化改革,推進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05(11).
[41] 張卓元,路遙.深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 人民論壇,2005(10).
[42] 吳敬璉.政府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唯一出路[J].江南論壇,2004(12).
[43] 張卓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靠改革[N].北京日報,2005-09-05.
[44] 張偉.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J].青海社會科學,2009(2).
[45] 劉世錦,侯永志,石耀東.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就、挑戰與戰略[N].大連日報,2009-01-19.
[46] 陳佳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47] 顧海兵.近十年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定性與量化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6(12).
[48] 蔡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可持續性源泉[J].宏觀經濟研究,2005(12).
[49] 林兆木.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N].人民日報,2010-02-03.
[50] 仲平.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N].人民日報,2010-04-07.
[51] 徐秀梅.寧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定量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8(1).
[52] 盧中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抉擇[J].發展研究,2008(12).
[53] 唐龍.發展觀的歷史演進述評[J].財經科學,2005(6).
[54] 吳志軍,黃曉全.江西資源、環境問題及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1).
[55] 張立群.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程分析[J].學習與研究,2006(2).
[56] 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N].北京日報, 2007-07.
[57] [比]熱若爾·羅蘭. 轉型與經濟學[M].張帆, 潘佐紅,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58] 張蘊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探索與現實對策[J].山東社會科學,2009(11).
[59] 權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體系[J].科學發展,2009(3).
[60] 李志平,劉世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測算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0(11).
[61] 沈露瑩.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評價指標體系與階段評估[J].上海經濟研究,2010(6).
A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Zeng Zheng,An Shuxin
(Institute of Economics,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Evalu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should take five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namely the demand for structure optimization,the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factors,the level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iness,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adaptability assessment and advanced assessment should be simultaneous. Among them,the adaptability assessment should be mainly classified and empowered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of different provinces,the advanced assessment should mainly focus on the setting of the minimum and the maximum volume during the dimensionless index process. The study designed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cluding 5 first-degree indicators and 14 second-degree indicators.
Key words: local area;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assessment;Index System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