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潛在經濟增長率對應于經濟中不存在產出缺口的自然增長情況。由于潛在經濟增長率可以為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政策制定提供現實依據,日益受到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的重視,中國眾多研究機構和學者也利用不同方法測算本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文章作者在大量文獻搜集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和評述國內有關研究,將測算方法歸納為時間序列分析法、生產函數法、宏觀經濟增長模型法、投入產出法、國際比較外推法,并分別展開論述。
[關鍵詞]潛在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研究評述
[中圖分類號]F0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12-0020-05
收稿日期:2014-06-23
網絡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12.003.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10-30 16:32:5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計算研究》(12AZD096)。
作者簡介:田野(1987-),男,北京人,博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產業經濟。
潛在經濟增長率的研究和測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宏觀經濟領域的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潛在經濟增長率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判斷當前經濟運行所處的周期階段,為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然而,在實際運用中,潛在經濟增長率并不像實際經濟增長率那樣可以通過統計方法直接獲取,而是需要用規范的方法進行測算,不過目前的測算方法眾多,這就需要對相關研究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以便為不同研究者選取適宜的測算方法提供參考。因此,本文在大量文獻搜集工作的基礎上,對國內有關潛在經濟增長率測算的研究情況加以論述。
對于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測算,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①時間序列分析法;②生產函數法;③宏觀經濟增長模型法;④投入產出法;⑤國際比較外推法。
一、時間序列分析法
時間序列分析法主要包括消除趨勢法、增長率遞推法、HP濾波法、單變量卡爾曼濾波法、狀態空間—卡爾曼濾波法等。在時間序列分析法中,采用HP濾波方法計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學者較多。劉斌和張懷清(2001)的測算結果為8.6%[1];劉樹成、張曉晶和張平(2005)得出以9% 為中線的適度經濟增長區間8%~10%[2];張曉晶(2007)使用HP濾波法得出中國的潛在經濟生產率為9%~10%[3];張連城和韓蓓(2009)測算出1978~2007年中國平均潛在經濟增長率為9.6%,適度增長區間為9%~10%[4];沈坤榮和李猛(2010)也使用HP濾波法(消除趨勢法)測算中國的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5]。此外,部分研究在使用HP濾波的基礎上,同時利用其他方法進行預測。高鐵梅和梁云芳(2005)利用HP濾波估計中國產出的潛在均衡增長趨勢,同時利用ARIMA模型、限界時間序列模型、增長率模型等預測實際GDP增長率和潛在均衡增長趨勢,給出經濟的適度增長區間[6];陳樂一(2007)使用HP濾波法估算中國改革以來的潛在產出,并用回歸分析預測法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變動趨勢[7]。在國際比較的研究中,陳亮、陳霞和吳慧(2012)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經濟體日本、韓國,以及金磚國家的巴西、印度、俄羅斯為比較研究的對象,利用HP濾波法獲得的典型國家潛在增長率變動的歷史軌跡,深入分析我國及上述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潛在經濟增長率變動的總體特征,及其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和需求結構變動的顯著特征,由此為中國經濟實現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和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提供經驗借鑒[8]。
此外,郭慶旺和賈俊雪(2004)利用消除趨勢法(DT)和增長率遞推法(GRE)進行估算,并認為后者的估算結果不太理想[9];沈坤榮和李猛(2010)使用增長率推算法測算中國的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5];劉斌和張懷清(2001)采用線性趨勢方法得到潛在產出年均增長率為9.1%[1]。通過運用單變量卡爾曼濾波法,劉斌和張懷清(2001) [1]、王艾青和安立仁(2008)[10]得出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4%和9.1%。在眾多研究的基礎上,曾輝和尹小兵(2009)對潛在GDP的多種時間序列估計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并嘗試使用移動平均法、增長率推算法、HP濾波方法、BP濾波方法、BN分解方法等對年度潛在GDP進行估計,使用HP濾波方法和BP濾波方法對季度潛在GDP進行估計。在此基礎上得出各種估計方法在方向性上保持一致的結論[11]。
總體而言,時間序列分析法建立在統計原理的基礎上,數據的擬合程度較好,并且多數方法在應用上普遍較為簡便。不過,它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在使用中應該加以注意。首先,隨著計量經濟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利用計量模型來分析增長中的不同問題,但是很多建模忽視了對模型假設條件的檢驗。其次,每個經濟實體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探討經濟增長的內在普遍規律性的同時,也應該加強中國經濟特殊性的分析[12]。此外,借助計量分析工具對現實產出的時間序列性質直接進行處理,從而給出潛在產出的估算值的方法(如消除趨勢法和增長率推算法)過程簡便,考慮的因素較少,其主要缺點是沒有體現潛在產出的供給面特征[9]。
對不同方法具體而言,消除趨勢法和增長率推算法更容易找到數據的趨勢變化,能夠更好地擬合數據,但是其應用主要偏重于統計方法的改進,經濟學理論底蘊稍顯不足[5]。濾波法雖然簡便有效,但使用的信息量較小,只考慮實際產出這一個指標[13],且不能處理非平穩過程,越接近樣本末端,估計結果精度就越差[11]。此外,濾波方法需要假設實際經濟增長率圍繞著潛在經濟增長率上下波動,只有符合這一假設,才能應用濾波或是其他時間序列的處理方法來測算,而且實際運用中需要一定條件,如市場經濟應該比較完善,社會結構是一元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制度相對穩定[14]等,這就影響到測算結果的準確性。
針對時間序列分析法缺乏經濟理論基礎的缺點,一些研究通過納入經濟理論或經濟結構信息(目前使用到的經濟理論或經濟結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生產函數法、宏觀經濟增長模型法、菲利普斯曲線法和奧肯定律法),把一些分解方法(時間序列分析法)推廣到多變量情形[15]。混合型方法目前最廣泛的應用就是狀態性分解方法(如多變量狀態空間—卡爾曼濾波法)。劉斌和張懷清(2001)[1]、許召元(2005)[13]以及袁富華(2010)[16]均采用多變量狀態空間—卡爾曼濾波方法估計潛在產出年均增長率,他們得到的結果分別為8.3%、8.8%和9.5%;石柱鮮、武征、劉俊生和黃紅梅(2004)采用基于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定律的狀態空間模型估計我國的潛在GDP和失業偏移率,借此對宏觀經濟形勢進行分析[17];張洪武(2005)采取單變量時間序列(實際GDP)分解的方法對我國潛在產出、產出缺口和潛在經濟增長率進行分析,在借助未察成分法的基礎上,利用狀態空間—卡爾曼濾波法進行估計[18];劉金全、金春雨和鄭挺國(2006)采用狀態空間—卡爾曼濾波法,并做出兩點改進:一是將Hamilton的Markov區制轉移引人到模型估算中;二是改變傳統的單變量分析方法,結合中國經濟增長率和實際通貨膨脹率,在菲利普斯曲線的理論模型下估算潛在經濟增長率[19]。
總體而言,混合型分解方法試圖將狀態性分解方法和結構性方法的優點結合起來,建立既有經濟學理論基礎、又有較好精度的方法。從發展趨勢看,隨著宏觀經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經濟計量技術的不斷發展,混合型分解方法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15]。
二、生產函數法
潛在經濟增長率測算的另一類方法是以生產函數作為理論基礎的生產函數法。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率函數,朱運法(l997)從勞動力、資本產出比、生產率等因素研究產出水平[20];高鐵梅和梁云芳(2005)利用生產函數模型估計了我國產出的潛在均衡增長趨勢,進而計算出相應的產出缺口,分析近年來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的狀態[6];王志剛、龔六堂、陳玉宇(2006)則選取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的隨機前沿模型,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區間生產效率演進進行了研究[21];沈坤榮和李猛(2010)使用生產函數法進行測算,利用現實數據估算出總量生產函數,得到全要素生產率,再利用消除趨勢法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解,從而得到趨勢全要素生產率,最后將其帶入總量生產函數得到潛在產出[5]。此外,郭慶旺和賈俊雪(2004)[9]、何新華(2004)[22]的測算中也都使用到生產函數法。
盡管生產函數法在研究中出現的頻次不及時間序列分析法,但是生產函數法的不少優點也正是一些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所欠缺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生產函數法的背后有經濟學理論作為支撐,更具有解釋意義[5]。另外,生產函數法較為全面地考慮了生產要素利用率和技術進步的影響[9],充分體現了潛在產出的供給面特征,從而更具有說服力[4]。同時,由于生產函數法的經濟含義較為明確,還具有較強的預測能力,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結構分析及較長時期的預測,還能夠根據某種要素的變動靈活地進行調整[11]。此外,對于經歷過自然條件沖擊和技術革新的國家來說,生產函數法優于直接HP趨勢法[23]等時間序列分析方法。
利用生產函數法在中長期預測上的優勢,沈利生(1999)參照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因教授的生產函數方法,根據中國的情況進行修改后,對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進行測算,認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為10%,21世紀前10年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至9%[24]。鄒至莊(2005)運用經濟增長的新古典模型中使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在當時預測21世紀前十年中國GDP的指數增長率大約為0.075,認為其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勞動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的下降;再到2020年,7.5%的增長率只能是上限,如果按照或許更為合理的6%計算,2020年有可能與美國持平[25]。
不過,生產函數法在具體應用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首先,盡管生產函數法被國外官方組織普遍認同,但是在中國面臨著數據不完整的問題,如在計算不變價的資本投入時,我國缺少1992年以前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這部分數值需要由其他數據替代,這就會造成計算的偏差(胡乃武、劉睿,2004)[26]。劉樹成、張曉晶和張平(2005)也贊同這一觀點,如資本存量、就業人口、人力資本等數據都需要估算,由于對這些變量的估算本身就存在很大爭議,最終測算結果也就容易出現差異。例如,同樣使用生產函數法對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進行分析與預測,林毅夫等(林毅夫、郭國棟、李莉、孫希芳、王海琛,2003:《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展望》,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的估計結果是2004~2014年為8.56%,2014~2024年為7.08%;而王小魯等(王小魯、樊綱主編,2000:《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經濟科學出版社)的估計結果是2001~2010年為6.58%,2011~2020年為6.21%,兩者之間相差很大[2]。此外,生產函數推算法要估算出經濟的加總生產函數,然后代入實際的資本存量水平、估算的潛在就業水平以及趨勢的全要素生產率,但是這里的前提是生產函數需要保持穩定,但這對于轉型經濟國家來說不太合理[13]。另外,我國的失業率數據很難真實反映就業情況,準確測算勞動力投入水平較為困難。
三、宏觀經濟增長模型法
出了上述兩種方法,許多研究基于各類宏觀經濟增長模型,測算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在這其中,大量文獻都以菲利普斯曲線或奧肯定律為主要基礎。劉樹成、張曉晶和張平(2005)通過菲利普斯曲線法得出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為8.9%[2];張曉晶(2007)在假定可接受通貨膨脹率為5%的情況下,使用菲利普斯曲線法得出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為9.3%[3]。此外,有部分學者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分析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法則,如黎德福(2005)[27]以及楊旭、李雋和王哲昊(2007)[14],后者得出中國1986~2004年間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以95%的概率被包含在10.54%~11.56%之間。
此外,姚愉芳、賀菊煌等(1998)對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進行改進,改進之處在于儲蓄率的內生化和技術進步的部分內生化。前者通過納入生命周期消費函數得以實現,后者通過技術進步率與投資率的關系而實現。結果表明,2000~2010年中國GDP平均每年增長7.9%,2010~2020年平均每年增長5.5%[28]。邱曉華、鄭京平、萬東華、馮春平、巴威和嚴于龍(2006)通過建立中國經濟增長的綜合因素模型,得出資本投入增加是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源泉,未來16年,中國經濟仍可望繼續保持適度較快增長,但要達到目前的高速度,將面臨投資率繼續增高,能源約束加大等矛盾[29]。張延群和婁峰(2009)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Solow增長模型實證分析1970~2007年全要素勞動生產率、資本和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對未來影響經濟增長各個因素的趨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進行了分段預測和情景分析[30]。王小魯、樊綱和劉鵬(2009)在盧卡斯增長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對一系列影響生產率的制度、結構以及技術進步方面的變量進行了檢驗,分析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及其變動趨勢,得到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根據增長核算的結果和對各貢獻因素變動趨勢的分析,他們還對2008~2020年的經濟增長率進行了預測[31]。李平、江飛濤、王宏偉和鞏書心(2011)建立了一個宏觀經濟的結構聯立方程模型對中國未來20年(2011~2030年)的經濟社會狀況進行分析預測,并以此模型為基礎分析三種不同情境假設下(粗放增長情景、集約發展情景以及科技進步主導增長情景),中國經濟發展、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的發展趨勢[32]。
上述方法均能夠從經濟學理論出發,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和預測,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和經濟解釋意義,可以將更多因素引入到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測算和預測中,有利于分析方法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不過,在使用菲利普斯曲線法或者奧肯定律法時,許多文獻在測算中都只是簡單照搬西方教材的公式,而沒有考慮通常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線或者奧肯定律是否在中國成立[14]。因此,在使用上述方法前,都應該考慮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是否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匹配,以避免做出錯誤的分析結果。
四、投入產出法
早在20世紀80年代,李京文和鄭友敬(1989)就采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觀點,在模型體系中使用到投入產出分析,除此以外,還綜合使用大道定理的理論和模型、線性規劃、回歸分析、居民消費擴展線性支出系統等數量經濟學方法,建立了真實反映國民經濟運行機制的各種數學模型,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進行模擬預測[33]。此后,李京文(1998a)使用一種將投入產出學、系統動量學和計量經濟學相結合的模型體系,分析中國的經濟增長問題,認為影響中國經濟系統未來增長速度的外生因素主要有四個,即技術進步、經濟體制的改革、外資、環境保護[34]。姚愉芳、賀菊煌等(1998)將投入產出關系納入長期預測模型中,認為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既包括最終需求,也包括中間需求。決定模型可靠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技術進步、投入產出系數的變動、消費結構的變動、就業結構的變動、進出口結構的變動、國內儲蓄以及外資流入[28]。此外,劉瑞翔和安同良(2011)利用國家統計局的投入產出數據,使用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對1987~2007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因進行了系統分析[35]。上述研究借助投入產出的分析方法,更多地從經濟結構角度探究了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建立在投入產出分析的基礎上,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使用為分析中國經濟增長趨勢提供了新的工具。李善同、侯永志和翟凡(2001)在對一些基本因素做出不同假設的基礎上,運用動態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擬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可能情景,分基準情景和低增長前景進行預測[36]。此后,李善同(2010)采用情景分析法對“十二五”至2030年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進行模擬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模型是中國經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這一模型是遞推動態的,通過求解一系列的靜態均衡來模擬經濟發展的動態特性,包括了42個生產部門、12組居民和5種生產要素[37]。
總體而言,投入產出法能夠在更為深入的層面同時考慮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多方面問題,較生產函數法具有更強的經濟解釋能力,其對經濟發展的預測也更為全面和細致,在細分生產要素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分解生產部門和需求部門。但是,投入產出法更容易受到統計數據的限制,其計算方法也變得更為復雜,這也是制約該方法發展的重要原因。
五、國際比較外推法
與上述各種方法有所不同,國際比較外推法更加側重歷史和經驗研究,盡管對這種方法的使用較少,但是也為日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李京文(1998b)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與判斷的基礎上,參考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軌跡和可預見的技術變化,綜合考慮中國未來資源供給、人口變動、生態環境影響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長期經濟預測模型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對中國1996~2050年的經濟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預測[38]。許憲春(2002)在分析國內外歷史資料和經濟增長因素的基礎上,對中國和當時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前五位國家的未來經濟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行了預測,認為205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2000年的水平[39]。劉世錦(2011)借鑒不同類型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的歷史經驗,采用三種方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歷史進程和前景進行了分析,預計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有很大可能在2015年前后下一個臺階,一旦增長速度常態性而非短期性地回落,增長模式或發展方式的轉變將勢在必行。第一種方法是直接用我國國民經濟的總體數據,參照日本、韓國和德國等成功追趕型經濟體的經驗進行分析;第二種方法是,考慮到我國大部分省級行政區從人口規模上看與國際上一個大國或中等規模國家相近,把我國每個省級行政區作為一個單獨經濟體,根據不同的省情選定國際上不同經濟體的歷史經驗和規律相比照,預測各省級行政區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之后再進行加總,推算出全國經濟增長速度;第三種方法是通過大宗商品的消費量(或產量)和人均GDP水平之間的關系,預測我國經濟增長率下臺階的時間點,以便與前兩種方法的結果相互印證[40]。
國際比較外推法能夠很好地借鑒別國的發展經驗,對中國經濟發展所處階段進行分析和判斷。但是,即便是在一些文化、體制相近的經濟發達國家,不同國家的發展歷程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因此,在對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進行分析時,不能完全參照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還應該考慮中國自身的特殊情況,全面分析中國經濟的增長問題。
六、結 語
對于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不同測算方法,本文分別進行了總結和評述,這些方法包括:①時間序列分析法;②生產函數法;③宏觀經濟增長模型法;④投入產出法;⑤國際比較外推法??傮w而言,各種方法均存在著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對潛在經濟增長的分析與預測也都有自己的優勢所在,研究者需要結合研究的具體需要對不同方法進行取舍。此外,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不同測算方法之間開始出現一定的融合趨勢,如將狀態性分解方法和結構性方法相結合的混合型分解方法。這些新方法有助于發揮不同測算方法的優勢,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同時,在方法使用中,尤其要注意不同方法的假設條件,結合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與運用,這是保證測算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前提。最后,未來研究還需要更加注重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征,將更多經濟因素引入測算,以求更加準確地測算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為未來預測和經濟政策制定奠定扎實、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斌,張懷清. 我國產出缺口的估計[J].金融研究,2001(10).
[2] 劉樹成,張曉晶,張平.實現經濟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J].經濟研究,2005(11).
[3] 張曉晶. 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路徑、效率與潛在增長水平[M]//張平,劉霞輝. 中國經濟增長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 張連城,韓蓓.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分析——HP濾波平滑參數的選擇及應用[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3).
[5] 沈坤榮,李猛.中國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的測算:1952-2008[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5).
[6] 高鐵梅,梁云芳.論中國增長型經濟周期波動及適度增長區間[J].經濟學動態,2005(8).
[7] 陳樂一.再論中國經濟周期的階段[J].財經問題研究,2007(3).
[8] 陳亮,陳霞,吳慧.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變動分析——基于日韓及金磚四國等典型國家1961~2020年的經驗比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6).
[9] 郭慶旺,賈俊雪.中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估算[J].經濟研究,2004(5).
[10] 王艾青,安立仁.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估計[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7).
[11] 曾輝,尹小兵.中國潛在GDP估計的比較研究——基于1952~2008年度和季度數據[J].南方金融,2009(6).
[12] 鄒衛星,房林.中國經濟增長的特征、可持續性與潛在增長率估算:一個綜述[J].經濟學家,2007(4).
[13] 許召元.中國的潛在產出、產出缺口及產量——通貨膨脹交替關系——基于“Kalman濾波”方法的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12).
[14] 楊旭,李雋,王哲昊.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測算——基于二元結構奧肯定律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0).
[15] 呂光明.潛在產出和產出缺口估計方法的比較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5).
[16] 袁富華.低碳經濟約束下的中國潛在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0(8).
[17] 石柱鮮,武征,劉俊生,黃紅梅.2004年我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的變動趨勢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7).
[18] 張洪武.我國產出缺口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的估計[J].經濟學動態,2005(8).
[19] 劉金全,金春雨,鄭挺國.中國菲利普斯曲線的動態性與通貨膨脹率預期的軌跡:基于狀態空間區制轉移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6(6).
[20] 朱運法.生產率、投資及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關系[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l997(8).
[21] 王志剛,龔六堂,陳玉宇.地區間生產效率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分解(1978-2003)[J].中國社會科學,2006(2).
[22] 何新華.以生產函數法測算我國經濟潛在發展速度[J].世界經濟統計研究,2004(1).
[23] 黃梅波,呂朝鳳.中國潛在產出的估計與“自然率假說”的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7).
[24] 沈利生.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變動趨勢估計[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
[25] 鄒至莊.中國經濟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6] 胡乃武,劉睿.潛在產出估計的文獻綜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27] 黎德福.二元經濟條件下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法則[J].世界經濟,2005(8).
[28] 姚愉芳,賀菊煌,等.中國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模型與應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29] 邱曉華,鄭京平,萬東華,馮春平,巴威,嚴于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前景分析[J].經濟研究,2006(5).
[30] 張延群,婁峰.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分析與預測:2008-2020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2).
[31] 王小魯,樊綱,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09(1).
[32] 李平,江飛濤,王宏偉,鞏書心.2030年中國社會經濟情景預測——兼論未來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前景[J].宏觀經濟研究,2011(6).
[33] 李京文,鄭友敬.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模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
[34] 李京文. 21世紀中國經濟大趨勢[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35] 劉瑞翔,安同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與轉換展望——基于最終需求角度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1(7).
[36] 李善同.快速增長沒有終結——中外專家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37] 李善同.“十二五”時期至2030年我國經濟增長前景展望[J].經濟研究參考,2010(43).
[38] 李京文.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穩定發展的預測與分析[M].//李京文,汪同三.中國經濟增長的理論與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9] 許憲春.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及其國際經濟地位展望[J].經濟研究,2002(3).
[40] 劉世錦.增長速度下臺階與發展方式轉變[J].經濟學動態,2011(5).
A Review of Calculation Methods of China's Potential GDP Growth Rate
Tian Ye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 Potential GDP growth rate corresponds to natural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ppens without output gap. Due to its supportive role in economic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olicy-making,potential GDP growth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s well as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Reviewing extensive literature on the calculation of China's potential GDP growth rate,summary and comment have been illustrated in this artile. Specifically,various methods are categorized and reviewed as follows: Time-series analysis methods,The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s;Macroeconomic growth model methods;The input-output methods;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methods.
Key words: potential GDP growth rate;economic growth;literature review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