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權
摘 要:通過總結筆者多年來在農業科技報道中的一些實際做法,探討了媒體在農業科技報道中如何取得最佳的宣傳效果,針對以往農業科技報道浮于表層,向深度和廣度報道開掘不夠的問題,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一是在農業科技報道中,記者要注意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通過典型報道吸引農民使用農業科技成果;二是記者在科技報道中要善于發現農業科技推廣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公開報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以便更好地進行推廣。
關鍵詞:農業;科技;報道;典型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4
Abstract:Through summarizing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actual practice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s, discussed how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of publicity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s. Aimed at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epth and breadth, two views were presented: (1)report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ypical guide i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the typical report to attract farmers' attention to u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2) journalists should be good at discovering the problem of technologies popularizing in the technical reports, through the public report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order to sprea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rods: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 typical example
作為聯系政府和農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記者在“三農”報道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三農報道”中,農業科技報道又是核心和重點。記者除了進行相關政策宣傳、農業科技成果報道之外,還應該從宣傳的實際效果出發,注意典型引路。通過典型報道讓農民從身邊的成功者身上感知、相信并使用農業科技成果。農業科技報道還要注意對問題的挖掘,涉及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實施中遇到的資金、政策、配套等諸多問題,通過公開報道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以便更快更好地破解這些難題,讓更多科技成果惠農。
1 要注意典型引路啟發農民學科技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跟其他行業一樣,農業科技報道要注意報道典型,讓其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要想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科技在其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但很多農民一聽農業科技就感到頭痛,原因就是他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理解能力較差,而農業科技又相對深奧和復雜,所以兩者的對接往往存在縫隙乃至漏洞。另外,很多農民不太相信農業科技,只相信自己的所謂經驗,對掌握現代農業科技有心理抵觸。這就需要記者抓住使用農業科技獲得成功的典型人物,報道他們的具體做法和經驗等,引領普通農戶學習、使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
近來來,生態農業成為現代都市農業的一個發展方向。水稻種植實行稻蟹混養不僅能省去打農藥環節,種出綠色有機稻,螃蟹在稻田里生長還可以肥田,減少化肥使用,一水兩養,增收致富,亟需向廣大稻農進行推廣。但一些稻農有顧慮,擔心不但螃蟹養不成還連累了水稻生產,遲遲邁不開腳步,農業科技推廣遭遇瓶頸。在有關專家的幫助下,筆者先后多次到寶坻區黃莊、八門城,寧河縣東棘坨鎮種稻大戶進行實地尋找采訪成功典型,發現寶坻種稻大戶李永軍和寧河種稻大戶安振北采用稻蟹混養后,他們所種植的130 多hm2和200 多hm2 水稻田增收效果明顯。為了具體詳實地報道這兩位種稻大戶的典型經驗,方便其他稻農學習,記者曾多次深入稻田實地參觀,總結出了他們的種植經驗。報道見報后打消了不少稻農心中的疑慮,近兩年稻蟹混養不但在寶坻區、寧河縣得到大面積推廣,2014年在很少種植水稻的武清區馬臺鎮也建立了近670 hm2的稻蟹混養示范區。
集中報道典型經驗,不僅要報道他們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報道其具體生產過程,尤其是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具體做法,這樣的報道農民才感到真實可信,才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由于沒有任何現成的文字材料可提供,要獲得上述信息,需要記者進行深入采訪。采訪結束后,還要將他們的個體經驗與農業科技專家的分析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既有實踐又有理論的示范樣本,畢竟每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不同,不能簡單讓農戶模仿照搬。前幾年,水產部門開展了水生蔬菜種植示范項目,通過在魚塘水面上種植空心菜等,消耗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從而凈化養殖水體,增加漁農的經濟收入。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很多養殖戶不太感興趣,一是認為太麻煩,二是擔心影響魚蝦養殖。為此,筆者在天津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專家的帶領下,來到種水生蔬菜獲得成功的養殖大戶進行實地采訪。了解到他在130多hm2的水面所種植的空心菜、天葵等和所養殖的魚蝦都獲得了高品質。他們一開始也經歷過失敗,后來在水產專家的幫助下,規范了竹筏的生產工藝技術,并跟其他蔬菜合作社開展合作,建立水生蔬菜育苗基地,破解了困擾他們發展水生蔬菜的難題。之后,記者又將他們的經驗與水產專家的科學理論結合在一起,提出了普通農戶在魚塘水面種蔬菜的具體做法,文章見報后受到了農戶們的歡迎,西青區、北辰區、寶坻區等農戶都開始種植水生蔬菜,效果較好。
2 注意問題報道破除科技推廣障礙
秸稈,在一些鄉村不但已經成為廢物,還污染環境。為變廢為寶,幾年前,天津市農業環保站試驗推廣了秸稈反應堆技術,通過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以提高蔬菜產量和質量。冬天在蔬菜溫室大棚進行秸稈反應堆還可以提高地溫2~3 ℃,抵御溫室嚴寒,使蔬菜上市時間提前10 d以上。但是這項利國利民的農業科技新成果沒有得到推廣。經過筆者多方面走訪、了解,認為很有必要報道出去,撰寫并刊發了一篇800字的短文。文中把秸稈反應堆技術的諸多作用,推廣過程中存在的挖溝機缺乏、生物菌價格貴、農民不掌握技術等問題進行了報道,引起了市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市農業主管部門進行專題研究,財政給予支持。最后在天津市農業主管部門的統一安排下,把秸稈反應堆推廣列為了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取得了100萬元的項目經費支持,決定由三家農業科研部門來共同完成這個課題:天津市農業科學院進行生物菌劑研發,天津市農機局進行挖溝機設計生產、天津市農業局進行具體技術指導。經過2年多的努力,這3項技術都獲得了成功,為在天津市大面積推廣溫室大棚秸稈反應堆打下了良好基礎,受到了廣大菜農們的熱烈歡迎。
導致一些農業科技成果在推廣過程中遇到障礙的原因有多種,包括政策方面、資金方面等,這都需要記者在采訪中要用心感受、發現、挖掘。其途徑可分為多種:一是可以與農業科技專家座談獲取相關信息。農業科技專家是成果的擁有者和實際推廣者,需要記者與這些專家多溝通、多探尋,讓上級主管部門及早知曉,進行幫助。第二是要跟農民做朋友,讓他們說出有些農業科技成果不增產、不增收只增加麻煩的事情和原因,以共同尋求破解之路。前幾年,有關部門大力推廣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免費為菜農提供無公害標簽并提供成套的檢測技術設備。但記者在實際采訪中發現,有一些蔬菜基地根本不愿意使用這些科技手段,免費的標簽不張貼,機器設備不使用,讓蔬菜可追溯陷于被動和停滯狀態。記者先后多次和多個蔬菜基地的菜農交談,了解他們不愿意張貼的原因是,這些貼標的農產品跟市場不對接,賣不上高價;張貼標識需支付雇人的費用;檢測設備開啟要耗費試劑等。記者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和有關部門進行了匯報,并刊發了多篇文章,呼吁貼標農產品要建立專賣店,實現優質優價。文章發表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并積極研究破解方法。盡管這一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解決,但卻得到了較好的改善。天津市商務部門給一些無公害蔬菜龍頭企業資金補貼,幫助他們在中心城區開專賣店,把當地產的優質蔬菜直接賣給有需求的市民;天津市農業主管部門還將建立蔬菜社區銷售直通車,把貼標的優質蔬菜直接送到市民家門口,從中獲得優質優價。
筆者發現,要做到能夠及時發現問題,還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不人云亦云。近年來,蔬菜洋種已經進入了全國范圍的溫室大棚,尤其是一些高檔名優特蔬菜種子更是被國外種業公司所壟斷。這些洋蔬菜種子價格是國內種子售價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但這些洋種子在國內種植有些水土不服,不增產更不增收,出現問題還不好解決,菜農們迫切需要國產優質蔬菜種子。為此,記者先后多次走訪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蔬菜專家,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相關文章刊發后,先后被多家網站和媒體轉載,并且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加大了對天津市蔬菜育種的扶持力度。目前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蔬菜育種專家正在全力以赴,選育更多更好的蔬菜品種,盡快搶占蔬菜育種的制高點,擴大優質蔬菜的覆蓋面,跟國外蔬菜種子一比高下。
參考文獻:
[1] 楊小蘭,譚英.不同時期涉農報刊農業科技新聞報道對比研究——以《農民日報》為例[J]. 新聞界,2008(1):92-94.
[2] 范偉,可可. 走出農業科技報道的誤區[J].記者搖籃,2002(12):44.
[3] 王靜,黃毅.遼西旱農區秸稈還田保水效果及對玉米生長的影響[J]. 山西農業科學, 2012,40(2):113-116.
[4] 李志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 河南農業科學, 2006(1):9-12.
[5] 袁萬茂,雷莉云. 涉農科技報新農村報道的切入點[J]. 中國記者, 2006(7):67-68.
[6] 劉曉漢.農村科技推廣報道四要點[J].新聞前哨, 2006(11):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