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摘 要 目的:觀察鹽酸氨溴索對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3月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試驗組30例。對照組給予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等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每次30 mg,每日2次,5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6.75%,對照組為76.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鹽酸氨溴索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 慢性支氣管炎 急性發作 鹽酸氨溴索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6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2-0039-02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慢支)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1],治療主要以抗感染、鎮咳、化痰為主。本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對急性發作期患者給予鹽酸氨溴索治療,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3月在我中心進行治療的慢支急性發作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53~82歲,平均(67.6±8.3)歲,病程6個月~20年,平均(8.5±1.3)年。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等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內科學》中對于慢支急性發作的診斷標準[2],患者反復咳嗽、咳痰并加重,部分伴有喘息;②每年發病時間超過3個月,并連續發病2年以上。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②合并有嚴重呼吸衰竭、肺性腦病或心力衰竭;③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及肝腎功能不全。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確診后均給予吸氧、抗感染、解痙止喘等常規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再給予靜脈滴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每次30 mg,每日2次,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衛生部制訂的《祛痰止咳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療效評價:①顯效:患者咳、痰、喘癥狀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復查胸部平片示炎性病變消失,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在正常范圍內。②有效:患者咳、痰、喘癥狀明顯好轉,肺部啰音由滿布或散在轉為偶聞,復查X線胸部平片示炎性病變部分消失,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在正常范圍內。③無效:患者咳、痰、喘癥狀無好轉或加重,肺部啰音增多,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無改善,甚至升高。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
試驗組30例患者中,顯效21例,有效8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30例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7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6.7%,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良反應
試驗組中出現胃腸道反應1例,癥狀輕微,不影響臨床用藥。
討論
慢支多見于老年人,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長期反復發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的慢性過程為特征[3]。慢支的發生與空氣污染、吸煙、感染、過敏等因素密切相關。慢支急性發作患者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痰液黏稠,易堵塞氣道,導致感染遷延不愈,并加劇通氣障礙,甚至誘發肺性腦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對于慢支急性發作期患者,除積極控制感染、解痙平喘、吸氧外,還需有效祛痰,尤其對年老體弱及咳嗽無力者,更要以祛痰為主。鹽酸氨溴索具有黏液排除促進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可促進呼吸道內部黏稠分泌物的排除及減少黏液滯留,因而可顯著促進排痰,改善呼吸狀況[4]。鹽酸氨溴索的半衰期較長,為7~12 h,主要由肝臟代謝,不良反應輕微[5]。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7%,試驗組總有效率達96.7%,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臨床療效可靠,且不良反應輕微。
綜上所述,對于慢支急性發作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陳灝珠, 林果為. 實用內科學(上冊)[M]. 13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1517-1518.
何金曉. 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J]. 醫藥前沿, 2012, 2(13): 195-196.
王玲玲. 鹽酸氨溴索輔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4): 156-157.
李振國, 賀金云. 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佐治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分析[J]. 亞太傳統醫藥, 201l, 7(10): 99-100.
王尤洪, 戴建明, 譚美娟, 等. 氨溴索緩釋膠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療效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08, 7(1): 111-112.
(收稿日期: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