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葳
摘 要 目的:分析社區老年人常見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方法:病例對照;肺癌、胃、結直腸癌、乳腺癌發病危險單因素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肺癌、胃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共同危險因素有性子急、負性生活事件、平時心情不愉快。有吃夜宵習慣、吸煙、腦力活動為主的職業會增加患腫瘤的風險。以葷菜為主的飲食方式、進食速度快、和消化系統疾病史為胃癌、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對胃、結直腸癌具有保護作用,平均每周體力活動天數≥2 d為腫瘤的保護因素。結論:飲食、行為等因素是目前老年人常見惡性腫瘤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 惡性腫瘤 老年人 危險因素 病例對照 Logistic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0-0041-05
有資料顯示,惡性腫瘤是60~79歲年齡段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在>80歲者中僅次于心臟疾病而居第二位。為做好老年人惡性腫瘤的防治工作,我們調查了本社區老年人群腫瘤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
病例組:2008年10月-2013年10月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預防保健科登記并生存的65歲以上的惡性腫瘤患者,共500例。對照組:年齡、性別等與病例組分布相近的非腫瘤和心腦血管等疾病患者,共530例。
研究方法
病例對照研究;回顧性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
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包括:①一般情況;②飲食情況,包括飲茶及飲食習慣等;③行為及生活方式,包括吸煙、飲酒、體力活動史及心理特征等;④疾病史,包括所患疾病和首次確診時間等;⑤家族腫瘤史;⑥婦女生理生育史,包括初潮年齡、月經史、懷孕史(懷孕次數、時間和結局)、生育、哺乳等。
資料收集和質量控制
制訂調查手冊,培訓考核調查員。以訪問調查形式收集資料。復核資料。不合格的調查表予以補齊或剔除。調查結束后,隨機抽取5%調查表復核,糾正問題,保證質量。
統計學處理
調查表數據雙重錄入Epidata 3.1 軟件,建立數據庫。Spss14.0軟件單因素及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常見腫瘤的危險因素。
結果
500例腫瘤患者中,資料不全者64例,實際有效資料436例,其中男性238例,女性198例,平均年齡69.9歲。436例腫瘤患者中肺癌86例、結直腸癌69例,胃癌43例、肝癌38例、前列腺癌35例、乳腺癌40例,其他類型腫瘤125例。
對照組共530例中資料不全者30例,實際有效資料者500例,其中男278例,女222例,平均年齡69.4歲。
考慮到腫瘤的發生,除由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造成機體免疫應答下降外,某些不同的危險因素可能是引起不同系統腫瘤的發生。故本研究對本社區發病率最高的肺癌,胃癌、結直腸癌,女性乳腺癌的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肺癌危險因素研究結果
調查肺癌患者86例,平均年齡(75.6±9.6)歲,其中男性57例,占66.3%;女性29例,占33.7%。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年齡、性別因素后,肺癌有關的主要危險因素有家族史、吸煙(每日吸煙支數>20支)、被動吸煙、口味偏重、性子急、平時心情不愉快、負性生活事件、呼吸系統疾病史及多年中心城區居住(≥50年)。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體力活動多為保護因素。將以上分析結果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引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經年齡、性別調整后,家族史、吸煙、性子急、負性生活事件、體力活動較少(≤2小時/d)、平時心情不愉快、呼吸系統疾病史7個為肺癌的危險因素(表1)。
胃、結直腸癌危險因素研究結果
胃及結直腸同屬消化系統,危險因素可能發生相同的作用,本研究調查胃癌患者43例、結直腸癌患者69例,共112例,平均年齡(75.7±10.4)歲,其中男性64例,占58.0%;女性48例,占43.0%。病例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分布上存在統計學差異,在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無差異。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經性別調整后,最終8個指標進入模型。進食速度快、性子急、精神創傷、平時心情不愉快、葷菜為主進食方式,消化系統疾病史6個因素為危險因素,而素食為主的飲食方式和人均年收入高為保護因素(表2)。
乳腺癌危險因素研究結果
本次調查女性乳腺癌患者40例,平均年齡(75.0±9.1)歲。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吃飯速度快、吃夜宵習慣、被動吸煙、腦力活動為主的職業、性子急、負性生活事件、乳腺疾病史、痛經、初婚年齡晚等20個變量為乳腺癌的危險因素。素食為主的飲食、家庭婚姻生活滿意和諧、初潮年齡晚、哺乳孩子個數多、累積哺乳時間長、從事以體力活動為主職業、人均年收入高為保護因素。將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性子急、負性生活事件、乳腺良性疾病史、從事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而哺乳孩子個數多為保護因素(表3)。
討論
本研究分析老年人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結果除年齡因素外與邱惠等[1]調查的普通人群危險因素沒有區別,即惡性腫瘤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吸煙、負性生活事件、腫瘤家族史、水果蔬菜的飲量少、葷菜為主的飲食方式等,提示腫瘤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腫瘤危險因素是增加患者死亡風險的相關因素,可間接反映人類癌癥致病因子暴露的程度及方式[1]。不同國家及地區,患者腫瘤危險因素及暴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普遍認為吸煙、飲酒、病毒感染是引起腫瘤的高危因素[2]。
吸煙
以往研究發現,吸煙與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病均有關。王俊等[3]對一隊列人群隨訪發現,吸煙者惡性腫瘤的相對危險度為2.58,而患肺癌的危險度為8.77,并發現吸煙量與肺癌發病有關,呈現劑量反應關系。此外,還發現被動吸煙則是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危險因素。
飲食與飲食習慣
據報道,當前人類30%~50%腫瘤發生與飲食有關。有研究[4]指出,體重指數高的患者由于脂肪積聚容易引起機體出現各種慢性浸潤性炎癥,尤其女性容易引發子宮內膜癌、結腸癌、乳腺癌等癌變。大量攝取脂肪食物容易引起患者肥胖,因此增加癌變風險。本調查中發現,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考慮可能與這部分病人相對收入偏高,飲食結構偏于西化,體力勞動少,造成體重指數相對偏高有關。水果、蔬菜攝取量越大的患者其癌癥風險越小,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維生素C、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效,可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以葷菜為主的飲食方式、進食速度快是胃、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結直腸癌單因素分析還提示每月攝入油炸食品頻率過高會增加發病風險。這都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
精神因素、個性性格
本研究證實平時心情不愉快與肺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發病均有關聯。負性生活事件與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的發病有關聯。已證實心理社會應激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負性生活事件、承受高度的精神壓力、長期精神壓抑可使機體自身免疫調節功能下降,從而促使癌癥的發生。應該考慮到的是,本次研究的心理因素是通過詢問調查得到的,與量表測定的結果是否一致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腫瘤家族史及相關疾病史
約有5%的腫瘤具有家族遺傳性,腫瘤家族史能顯著增加患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腫瘤的危險性,呈明顯的家族聚集性。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家族史為胃癌、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時僅發現腫瘤家族史與肺癌有明顯聯系。考慮此次調查在老年患者中進行,其父輩家族史由于時間久遠或當時診斷水平有限導,致疾病史不能完整提供的因素也有可能。
一些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結腸炎、腸息肉等屬于癌前疾病,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相關腫瘤。而像肺結核、乙型肝炎、肝硬化則是與腫瘤有著密切聯系的疾病。本研究發現呼吸系統疾病史與肺癌有顯著性關聯,消化系統疾病史與胃癌、結直腸癌有顯著性關聯,乳腺良性疾病史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
環境因素
應該注意到的是,本調查單因素分析顯示50年以上的中心城區居住史是肺癌的危險因素。本社區老年居民一部分是由上海其他中心城區遷入,而另一部分是多年前浦東地區開發前的農村居民。上海中心城區工業發達、交通擁擠,廢氣、尾氣排放增多,空氣污染加重。環境中致癌物質的累積效應越大,而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上升。生活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是老年惡性腫瘤的發生因素。
女性生育年齡、哺乳經歷
目前許多研究證實,月經初潮年齡越小,行經年數越長,絕經期后進行雌激素治療或者口服避孕藥以及晚育均會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5-6],本研究也獲得這一結果。而哺乳次數多是乳腺癌的保護因素。因此,不易盲目提倡晚育,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
要定期進行癌癥篩查,尤其是有癌癥家族病史者,將癌癥阻斷在早期,降低腫瘤進展及死亡的風險。合理飲食可減少致癌物質攝取,從而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有效控制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老年人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進行體力活動,保持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新陳代謝,降低腫瘤的發生。
參考文獻
邱惠, 張艷. 惡性腫瘤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J]. 2012, 37(3): 251-255.
萬永慧, 周煒. 老年惡性腫瘤患者生活取向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11, 28(2): 345-347.
王俊, 高玉堂, 王學勵, 等.上海市區男性吸煙與惡性腫瘤死亡的前瞻性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4, 25(10): 837-840.
Larsson SC, Wolk A. Excess body fatnes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st cancers[J]. Lancet, 2008, 371(9612): 536-537.
Kyle RG, Nicoll A, Forbat L. Adolescents' awareness of cancer risk facto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related behaviours[J]. Health Educ Res, 2013, 28(5): 816-827.
Park NJ, Kang DH. Inflammatory cytokine level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racial differences of healthy Caucasian and African American women[J]. Oncol Nurs Forum, 2013, 40(5): 490-500.
(收稿日期:2014-06-20)
吸煙
以往研究發現,吸煙與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病均有關。王俊等[3]對一隊列人群隨訪發現,吸煙者惡性腫瘤的相對危險度為2.58,而患肺癌的危險度為8.77,并發現吸煙量與肺癌發病有關,呈現劑量反應關系。此外,還發現被動吸煙則是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危險因素。
飲食與飲食習慣
據報道,當前人類30%~50%腫瘤發生與飲食有關。有研究[4]指出,體重指數高的患者由于脂肪積聚容易引起機體出現各種慢性浸潤性炎癥,尤其女性容易引發子宮內膜癌、結腸癌、乳腺癌等癌變。大量攝取脂肪食物容易引起患者肥胖,因此增加癌變風險。本調查中發現,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考慮可能與這部分病人相對收入偏高,飲食結構偏于西化,體力勞動少,造成體重指數相對偏高有關。水果、蔬菜攝取量越大的患者其癌癥風險越小,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維生素C、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效,可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以葷菜為主的飲食方式、進食速度快是胃、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結直腸癌單因素分析還提示每月攝入油炸食品頻率過高會增加發病風險。這都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
精神因素、個性性格
本研究證實平時心情不愉快與肺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發病均有關聯。負性生活事件與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的發病有關聯。已證實心理社會應激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負性生活事件、承受高度的精神壓力、長期精神壓抑可使機體自身免疫調節功能下降,從而促使癌癥的發生。應該考慮到的是,本次研究的心理因素是通過詢問調查得到的,與量表測定的結果是否一致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腫瘤家族史及相關疾病史
約有5%的腫瘤具有家族遺傳性,腫瘤家族史能顯著增加患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腫瘤的危險性,呈明顯的家族聚集性。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家族史為胃癌、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時僅發現腫瘤家族史與肺癌有明顯聯系。考慮此次調查在老年患者中進行,其父輩家族史由于時間久遠或當時診斷水平有限導,致疾病史不能完整提供的因素也有可能。
一些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結腸炎、腸息肉等屬于癌前疾病,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相關腫瘤。而像肺結核、乙型肝炎、肝硬化則是與腫瘤有著密切聯系的疾病。本研究發現呼吸系統疾病史與肺癌有顯著性關聯,消化系統疾病史與胃癌、結直腸癌有顯著性關聯,乳腺良性疾病史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
環境因素
應該注意到的是,本調查單因素分析顯示50年以上的中心城區居住史是肺癌的危險因素。本社區老年居民一部分是由上海其他中心城區遷入,而另一部分是多年前浦東地區開發前的農村居民。上海中心城區工業發達、交通擁擠,廢氣、尾氣排放增多,空氣污染加重。環境中致癌物質的累積效應越大,而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上升。生活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是老年惡性腫瘤的發生因素。
女性生育年齡、哺乳經歷
目前許多研究證實,月經初潮年齡越小,行經年數越長,絕經期后進行雌激素治療或者口服避孕藥以及晚育均會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5-6],本研究也獲得這一結果。而哺乳次數多是乳腺癌的保護因素。因此,不易盲目提倡晚育,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
要定期進行癌癥篩查,尤其是有癌癥家族病史者,將癌癥阻斷在早期,降低腫瘤進展及死亡的風險。合理飲食可減少致癌物質攝取,從而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有效控制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老年人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進行體力活動,保持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新陳代謝,降低腫瘤的發生。
參考文獻
邱惠, 張艷. 惡性腫瘤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J]. 2012, 37(3): 251-255.
萬永慧, 周煒. 老年惡性腫瘤患者生活取向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11, 28(2): 345-347.
王俊, 高玉堂, 王學勵, 等.上海市區男性吸煙與惡性腫瘤死亡的前瞻性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4, 25(10): 837-840.
Larsson SC, Wolk A. Excess body fatnes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st cancers[J]. Lancet, 2008, 371(9612): 536-537.
Kyle RG, Nicoll A, Forbat L. Adolescents' awareness of cancer risk facto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related behaviours[J]. Health Educ Res, 2013, 28(5): 816-827.
Park NJ, Kang DH. Inflammatory cytokine level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racial differences of healthy Caucasian and African American women[J]. Oncol Nurs Forum, 2013, 40(5): 490-500.
(收稿日期:2014-06-20)
吸煙
以往研究發現,吸煙與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病均有關。王俊等[3]對一隊列人群隨訪發現,吸煙者惡性腫瘤的相對危險度為2.58,而患肺癌的危險度為8.77,并發現吸煙量與肺癌發病有關,呈現劑量反應關系。此外,還發現被動吸煙則是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危險因素。
飲食與飲食習慣
據報道,當前人類30%~50%腫瘤發生與飲食有關。有研究[4]指出,體重指數高的患者由于脂肪積聚容易引起機體出現各種慢性浸潤性炎癥,尤其女性容易引發子宮內膜癌、結腸癌、乳腺癌等癌變。大量攝取脂肪食物容易引起患者肥胖,因此增加癌變風險。本調查中發現,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考慮可能與這部分病人相對收入偏高,飲食結構偏于西化,體力勞動少,造成體重指數相對偏高有關。水果、蔬菜攝取量越大的患者其癌癥風險越小,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維生素C、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效,可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以葷菜為主的飲食方式、進食速度快是胃、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結直腸癌單因素分析還提示每月攝入油炸食品頻率過高會增加發病風險。這都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
精神因素、個性性格
本研究證實平時心情不愉快與肺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發病均有關聯。負性生活事件與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的發病有關聯。已證實心理社會應激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負性生活事件、承受高度的精神壓力、長期精神壓抑可使機體自身免疫調節功能下降,從而促使癌癥的發生。應該考慮到的是,本次研究的心理因素是通過詢問調查得到的,與量表測定的結果是否一致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腫瘤家族史及相關疾病史
約有5%的腫瘤具有家族遺傳性,腫瘤家族史能顯著增加患肺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腫瘤的危險性,呈明顯的家族聚集性。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家族史為胃癌、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而多因素分析時僅發現腫瘤家族史與肺癌有明顯聯系。考慮此次調查在老年患者中進行,其父輩家族史由于時間久遠或當時診斷水平有限導,致疾病史不能完整提供的因素也有可能。
一些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結腸炎、腸息肉等屬于癌前疾病,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相關腫瘤。而像肺結核、乙型肝炎、肝硬化則是與腫瘤有著密切聯系的疾病。本研究發現呼吸系統疾病史與肺癌有顯著性關聯,消化系統疾病史與胃癌、結直腸癌有顯著性關聯,乳腺良性疾病史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
環境因素
應該注意到的是,本調查單因素分析顯示50年以上的中心城區居住史是肺癌的危險因素。本社區老年居民一部分是由上海其他中心城區遷入,而另一部分是多年前浦東地區開發前的農村居民。上海中心城區工業發達、交通擁擠,廢氣、尾氣排放增多,空氣污染加重。環境中致癌物質的累積效應越大,而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上升。生活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是老年惡性腫瘤的發生因素。
女性生育年齡、哺乳經歷
目前許多研究證實,月經初潮年齡越小,行經年數越長,絕經期后進行雌激素治療或者口服避孕藥以及晚育均會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5-6],本研究也獲得這一結果。而哺乳次數多是乳腺癌的保護因素。因此,不易盲目提倡晚育,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
要定期進行癌癥篩查,尤其是有癌癥家族病史者,將癌癥阻斷在早期,降低腫瘤進展及死亡的風險。合理飲食可減少致癌物質攝取,從而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有效控制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老年人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進行體力活動,保持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新陳代謝,降低腫瘤的發生。
參考文獻
邱惠, 張艷. 惡性腫瘤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J]. 2012, 37(3): 251-255.
萬永慧, 周煒. 老年惡性腫瘤患者生活取向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11, 28(2): 345-347.
王俊, 高玉堂, 王學勵, 等.上海市區男性吸煙與惡性腫瘤死亡的前瞻性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4, 25(10): 837-840.
Larsson SC, Wolk A. Excess body fatnes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st cancers[J]. Lancet, 2008, 371(9612): 536-537.
Kyle RG, Nicoll A, Forbat L. Adolescents' awareness of cancer risk factors and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related behaviours[J]. Health Educ Res, 2013, 28(5): 816-827.
Park NJ, Kang DH. Inflammatory cytokine level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racial differences of healthy Caucasian and African American women[J]. Oncol Nurs Forum, 2013, 40(5): 490-500.
(收稿日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