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慧
摘 要:職業指導是高職類院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做好職業指導對高職類院校的學生,尤其是工程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本文詳細論述了如何建立高職工程類專業的職業發展指導體系,對提高就業率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字:職業指導;高職院校
溫家寶總理在 2010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加強職業教育。以就業為目標,整合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闡明了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和當前的主要任務。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指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就業的技能和本領。”充分顯示了職業指導在就業服務中的作用發揮。
在此國情下,各職業院校也以就業為中心,日益重視職業指導工作。幾年來的高就業率促進高職在校學生規模穩步擴大,然而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也給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在長期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職業院校對職業指導重視程度不夠,方法及途徑過于單一,因此,有必要在高職畢業生就業適逢“三峰匯聚”時期,全面加強職業指導,努力構建適合當前形勢的職業發展指導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職業指導,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1908年,“職業指導之父”美國的帕森斯教授首創世界上最早的職業指導機構——波士頓地方職業局,并第一次運用了“職業指導”這一名詞。美國是最早產生職業指導的國家之一。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功能齊全的、從社會到學校的職業指導體系。美國學校系統里每個階段的職業指導內容都極其豐富,各具特色,對學生的職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之后,世界各國都開始了這項工作的研究和實踐,針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都采取了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并得出相應有價值性的結論,促進職業指導在大學教育的成熟。
我國的職業指導產生于民國初期,劉湛恩、顧樹森、楊衛玉、廖世承、鄒恩潤(鄒韜奮)、潘文安、鐘道贊等一批職業指導理論專家,在職業陶冶、就業指導、改業指導、升學指導等很多方面多有探討。1915年,黃炎培先生指出職業指導對于人們就業的重要性。1939年,何清儒的《職業指導學》出版,標志著職業指導理論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2005年以來,我國關于職業指導的課題研究越來越多,《職業院校開展職業指導現狀及改進方法》提出了學校管理者應當將職業指導工作納入系統的教學計劃中,在現有的各種教育活動中強化學校教育的職業指導功能。《試論高校職業指導服務體系構建》則從觀念、職能、組織、內容、形式、對象、隊伍、態度、研究等方面進行轉變,以建立相對完備的職業服務體系。這些文獻說明對職業指導已經有了深刻認識并逐步應用于職業教育,但鮮有成功的系統的實踐。
二、職業指導的意義
第一,是職業教育功能的需要。通過研究,構建以人為本的職業指導體系,創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增進學生對自身、對職業的了解,發展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樹立健全的職業角色形象,具備良好的職業決策能力。第二,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通過研究,使學生找準定位,有效地開發人力資源,挖掘人才,使用人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形成“人—職最佳匹配”,使學生勞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充分發揮,滿足成長成才的需要。第三,是師資發展的需要。此工作對很多高職院校來說尚屬新鮮事物,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師資嚴重不足,目前主要是從事就業工作人員和學生工作隊伍成員。通過研究,有利于把握師資發展方向,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能得到認可,主要從學生就業率得到體現。畢業生是學校的“產品”,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調整著“產品”生產,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就業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學校生存和發展。通過構建職業發展指導體系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職業、認識社會,自覺地按職業要求、社會需求來完善自己,必將促進就業,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和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職業指導的內容
使學生了解自己與職業要求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的興趣,提高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和職業觀。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切實可用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和實施靈活多樣的促進高職畢業生就業的職業發展指導體系。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通過開展系列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和研究興趣,對職業能力測評結果正確評價,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職業精神。改革傳統職業發展指導模式,集中職業指導專業教師開展研究、實施本環節改革,正確有效的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 引導學生提早規劃職業發展路徑。
四、職業指導的研究方法
整合教育資源、改進人才培養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將貫穿于高職職業發展指導體系構建對學生就業影響研究的全過程。研究過程中,認真分析比較國內外促進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煉職業發展指導的價值,注重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課題研究與推動工作相結合,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指導性、應用性。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調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職業發展指導開展的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并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了解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現狀及發展趨勢。(2)文獻研究法:根據課題研究方向,通過查閱報刊、雜志、著作、網絡等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職業發展指導對學生就業影響。(3)經驗總結法:通過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并上升為經驗。(4)個案研究法:通過個人調查,對某同學的職業意識及就業愿望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團體調查,對學生群體工作適應及合作度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問題調查,對與職業相關的現象或問題的認識狀況進行分析研究。(5)信息研究方法:通過對職業發展指導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得出研究的不足,探索出新的可行的發展體系,并應用于實踐。(6)模擬法:模擬社會實際職業環境,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對結論進行研究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信息。
五、職業指導的目的和任務
職業指導最終要使學生了解自己與職業要求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的興趣,提高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和職業觀。
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切實可用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和實施靈活多樣的促進高職畢業生就業的職業發展指導體系。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通過開展系列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和研究興趣,對職業能力測評結果正確評價,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職業精神。改革傳統職業發展指導模式,集中職業指導專業教師開展研究、實施本環節改革,正確有效的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 引導學生提早規劃職業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周紅,周燕. 歐美高校職業指導對我國高校職業指導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8(3):28-30.
[2]黃路明. 高校職業指導的探索與創新[J],湖北社會科學,2012(8):181-183.
[3]馬征杰. 加強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對策思考[J],理論導刊,2008(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