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專業課教學觀念的影響,德育課堂教學把以傳播和學習前人積累的道德文明成果與知識為主要任務,忽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道德實踐性,以至教學效果不佳,這就意味著德育教學工作者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德育教學;提質增效;品德內化
一、樹立規范約束性與價值引導性相統一的教學觀
德育教學和專業課教學有所不同,它不僅有理論和知識的傳授,更強調要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低效的德育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如何將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課堂中教授給學生的是概念、規章制度、紀律等知識,而缺乏價值引導。雖然也講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但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導致學生缺乏接受所教道德原則的強烈要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樹立規范約束性和價值引導性相統一的教學觀,就是既要進行規范知識教育,訓練行為,又要進行價值教育,啟發自覺,更多地尊重主體的選擇和情感體驗,讓受教育者在實際活動中逐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把社會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的道德信念,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就是要改變以書本知識的傳授為出發點到書本知識的掌握為歸宿的專業教學觀,樹立從問題出發到問題解決為歸宿新的教學觀。
二、樹立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相統一的教學觀
在教學過程中,誰是教學的主體,目前有“雙主體說”、“雙主體間說”和“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說”等觀點,但無論是哪種說法,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這就要求我們廣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轉變過去“教師主體”的教育理念,注重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緊緊圍繞育人這個根本,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成為教育、教學活動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樹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觀,就是要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要從以“教”為出發點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做到教是為學服務,教是為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的學。為此,在開展德育教學時一定要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設民主氛圍,開展多樣的活動,變“滿堂灌式”的教學為雙向交流式教學,為學生健康成才服務,使德育課堂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豐富理論、陶冶情操、發展智力、獲取知識、訓練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場所。真正做到師生之間平等交流,首先要摒棄無視學生主體意識的陳舊觀念,革除由師道尊嚴帶來的師生人格上的不平等,由以教師唱主角的外在育人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民主型的互動式的教學。就是要以真誠的態度和學生共同討論問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接受知識、理解消化的積極性。
三、樹立說服教育與雙向互動相統一的教學觀
長期以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受到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只看到在整個教育過程,教育者處于領導、控制和執教的地位,而受教育者則處于被領導、受控制和被教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采取灌輸、壓制、甚至是霸道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其教學過程本身就缺乏道德性。樹立說服教育與雙向互動相統一的教學觀,就是要在教的過程中,施教者要向受教者講清教學內容,調動受教者的理性能力,鼓勵他們在所得證據的基礎上堅持他們的信念,并在生活實踐中檢驗,允許教學他們隨時根據新的認識修正信念。就是要使受教者被“教”之后,在道德行為中,能體會得到“之所以需要這樣做”或“為什么這樣做”,而不是因為前人是這樣做,所以我這樣做,或別人要我這樣做所以我這樣做。低效的德育教學方法是灌輸,教師習慣于單純地傳授思想道德的概念、要求和規范,不大考慮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就其教學效果來看,只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以及行為準則,是遠遠不夠的,重要是要使之內化為他們的思想和信念,讓他們知,更要讓他們行。
四、國外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帶來的啟示
第一,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爾伯格認為,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要富有成效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并且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國建構德育模式也應該注重實現理論和實踐的良性循環,符合科學探討的一般規律,即根據事實提出假設或理論,在實踐中檢驗這些理論,根據檢驗的結果修正、完善理論,然后把修正過的理論運用于實踐。
第二,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反對灌輸。在德育實踐中應樹立道德教育并非道德知識教育的現代道德教育觀,改變道德教育即是道德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的傾向,把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上。應大膽引進科爾伯格的道德討論法,讓學生在思考和自動探究中提高道德水平,堅持在選擇健康的道德內容的同時注重能力的發展,特別是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第三,道德認知發展模式重視利用隱性課程創設道德情境。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教育課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科課程,把道德教育融合到各門課程中去;二是學校環境、師生之間的互動即隱性課程。他認為,學生所獲得的大量價值觀通常并非來自學校正式的道德課程,而是來自隱性課程。我國德育模式的建構也要學習利用隱性課程創設道德教育情境,在創設道德情境時要注意道德行為發生時的情感狀態、社會風氣與社會法制情境、道德行為產生的安全性等因素。
最后,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我們在借鑒時應當注意到這種模式對于教師資源有相當高的要求,要加強德育工作者理論的培訓,改變我國教師德育理論薄弱的弊端,因為現代德育實踐不能只建立在熱情與經驗之上。
參考文獻:
[1] 陳秉公,等.論思想品德教學和特殊“雙主體結構”與教學規律[J].教學研究.
[2] 佘雙好.現代德育課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46-248.
[3] 柳禮泉,等.關于“兩課”學習成績評價體系若干問題的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5).
[4] 楊韶剛. 什么是有道德的人———當代心理學向科爾伯格提出的挑戰[ J ].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3, (4) 48 - 51.
作者簡介:袁金星,男,延邊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