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生
摘要:音樂既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又能向人傳遞情感,潛移默化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相互協(xié)調(diào),對構建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家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具體的教學事例闡述了中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及音樂活動中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通過音樂的聆聽、演唱和各種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把“德育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
關鍵詞:音樂;德育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81-01
說起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很多老師會認為這是近幾年課改中提出的“新名詞”,其實不然,我國歷來就推崇禮樂并重,古語有云:“禮樂教化系天下之根本”,“禮樂云者,其關天下之興衰”。在西方也是同樣如此,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有著詩一般的魔力,能夠“浸潤心靈”,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伍德則說音樂的功能在于“改進德行”。因此,音樂既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又能向人傳遞思想情感,潛移默化地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協(xié)調(diào),對構建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家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呢?筆者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首先要挖掘教學內(nèi)容中的德育要素,然后根據(jù)音樂學科的特點,通過各種有效的音樂實踐活動把德育的內(nèi)容“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之中。
一、鉆研教材,挖掘德育要素
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應以課堂為陣地、教材為內(nèi)容,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捕捉每堂課中的德育重點。例如:在《國歌》、《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等革命歌曲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用鏗鏘有力的聲音朗讀歌詞,用激情澎湃的歌聲表現(xiàn)心中的那份涌動,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在五年級上冊第一課《朝夕》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演唱歌曲《清晨》、聆聽古箏曲《漁舟唱晚》,讓學生從音樂的美妙情緒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滿載而歸的喜悅,并從中領悟“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深刻道理。又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表達了貝多芬頑強的意志和對生命的不屈,告訴我們我們要勇于追求理想,勇于挑戰(zhàn)命運的長征,不管生活中遇到任何的挫折,都應該勇敢面對。然而,這些深刻的哲理和豐富的德育要素都需要我們教師在分析教材時去努力挖掘和發(fā)現(xiàn),然后動之以情,曉知以理,通過音樂的橋梁傳遞給學生,不斷培育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在音樂的演唱和聆聽中滲透德育
音樂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歌唱和欣賞能力,還要讓學生通過演唱和聆聽這兩座橋梁來獲得人生的啟迪,養(yǎng)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尚的審美情操。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的表現(xiàn)要素,通過歌曲的演唱、表演、創(chuàng)編等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成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理解寬容、共同合作的意識。例如:歌曲《勞動最光榮》的教學,教師應該抓住熱愛勞動這一德育滲透點,讓學生從歌曲的演唱中體會到勞動的光榮和快樂,從小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而《義勇軍進行曲》則表現(xiàn)了那些為了民族存亡,拋頭顱、灑熱血的有志青年,在黑暗的牢籠中里去找尋找一片光明的崇高理想。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重溫那個時代的水深火熱,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設置天安門廣場升國旗時的情境,這時再來聆聽歌曲,學生會立刻感受到了中華人民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那種大無畏的精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起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再如一些中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們對我們國家傳統(tǒng)音樂的認識,然后,要積極地向?qū)W生介紹優(yōu)秀民族音樂的璀璨文化和光榮歷程。要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從無知到有之,從知之不多到甚多,在介紹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去欣賞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先讓學生通過聆聽和演唱,激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三、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思想教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唐代詩人杜甫著名的詩句。而我們所說的“德育滲透”,并不是蒼白的說教,也不是刻意的灌輸,而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去滲透,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當中陶醉,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被熏陶。音樂是實踐的藝術,音樂活動能滿足學生求樂、好動、愛美的需求,他們對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表現(xiàn)欲望。如鼓號隊、腰鼓隊、班級學生的合唱隊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群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就拿班級合唱訓練來說,教師要時常啟發(fā)學生去尋找各聲部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要引導他們體會多聲部音樂所帶來的美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感受到群體合作的魅力。因而必須服從群體。如此這樣不斷刻苦的訓練,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又統(tǒng)一了音色,調(diào)節(jié)了音準,最終達到聲音的和諧,獲得了美妙的歌聲。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我們?nèi)粘5慕虒W中,要始終讓學生明白: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獲得天籟般的歌聲,從而培養(yǎng)他們刻苦鉆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zhì)和和諧精神。
總而言之,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應該把握住音樂學科的特點,不斷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和德育重點,才有利于培養(yǎng)出具有審美能力、愛美愿望和創(chuàng)造美的追求的高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正如賀綠汀說的:“音樂是培養(yǎng)人民高尚道德品質(zhì)、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我們要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xiàn),并從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上受到啟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達到“潤物細無聲”。
(作者單位:安徽省南陵縣教育局)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