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紅
摘要:在中職的德育課堂,借助班級“易班”平臺實施情境教學方法,對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語言表達、人際交往、自我展現、信心培養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通過三年多的實踐,借助“易班”平臺摸索出一些中職德育情境教學方法,希望通過分享“易班”經驗,能讓更多的教師借助“易班”平臺開展德育情境教學,從而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中職生;德育教學;情境教學;“易班”平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24-0045-04
情境學習的理論淵源
情境學習可以追溯到我國戰國晚期樂正克所著的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專著《學記》,古希臘的柏拉圖在培養學生時也提出,“重視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然而,直到凱瑟琳·漢斯曼發表了《基于情景的成人學習》一文,情景學習理論才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情境教學法最早是由美國人約翰·杜威于20世紀80年代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的,時至今日,它仍然是當代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
丹麥成人教育學者克努茲·伊列雷斯在《我們如何學習》一書中創造性地解釋了情景學習理論,并建立了一種互動情境的三角模型,動態地展示了情境學習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如右圖)。
情境學習強調“在情境中求知”“在情境中反省”,與《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等指導思想相一致。因此,德育課程需要學生在一定情境或環境下,利用各種豐富的情境資源,與情境產生互動,通過行動的實踐、反思來建構知識與解決具體問題,通過群體間的相互交流、討論、反思,去獨立思考,獲得知識。
德育教學的不足
傳統的德育教學模式在中職學校中開展的效果不佳,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發展需要,具體表現如下。
1.對德育課的認識有偏差,學生厭煩說教
大多數中職學生認為德育是副科,不能給自己帶來實際的技能、證書和本領,沒有多少用處,而且在家常聽家長講道理,在學校也常聽教師們講一些鼓勵、鞭策的話,聽得多了,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有些學生認為,德育課就是休息課、開小差課、混考勤課等。
2.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效果低效
德育課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在課堂上單純地講,學生被動地聽,這種灌輸式的講解很難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對于思想政治課,學生往往因不能深切地感受教師所講的內容而無法與其產生共鳴,更別提對德育課產生興趣了。
3.教學內容脫離實際,難與學生產生共鳴
教材上很多案例都貼上了成功的標簽,要么是通過努力后取得好的成果,要么是先不學無術后因某個事件迷途知返,最后大獲成功,要么是一直糊里糊涂,最后人生沒有了方向。學生讀了這些案例很難與其產生共鳴,因為很多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距離,甚至與其平時的所見所聞相矛盾,學生普遍感覺這是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無關,離自己還很遠。
4.考核評價單一,難以促進教學改革
傳統德育課程的學習評價主要是教師依據期末考試的分數,兼顧課堂紀律和出勤情況來評定。這樣的考核很難真正反映出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而產生的思想動態變化情況,也無法帶動學生參與學習與評價,分享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缺乏教學改革的動力和抓手。
中職“易班”平臺在德育教學中的優勢
在“互聯網+”時代下,“易班”平臺融合了博客、微博、論壇、社交網絡、郵箱、網盤、手機應用等功能,為學生交流、評價提供了平臺,借助該平臺改革德育教學模式和評價方法,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舉措。
通過“易班”平臺能實現學習資源共享。任課教師可以通過“易班”平臺上傳課程學習資料,發布德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然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和知識目標,上傳搜集的反映現實社會好人好事和不良現象的多媒體資源,自拍、自編、自演的視頻以及整理后的PPT資料。任課教師還可以發布作業、問卷等,讓學生及時跟進學習。
通過“易班”平臺能實現“翻轉課堂”。學生們在課下瀏覽、學習“易班”網絡學習資源;課上在教師的組織下,認真聽取同學對自己所上傳資源的創意講解、內容分析和感受分享,然后全班分組討論、匯報,最后教師歸納、總結和提煉。這樣真正實現了課下、課上相結合,教師指導、學生表演良性互動的學習環境。
通過“易班”平臺能實現過程評價。針對教師布置的主題,學生根據上傳資料的完成質量在平臺上“點贊”或發表評論,然后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平時在“易班”平臺上的活動情況給予評價。
通過“易班”平臺能實現個性指導。由于大多數中職生是未成年人,受到自信心、自尊心、膽量等因素的影響,他們不愿意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也不愿意面對面地向教師傾訴,所以傳統的面對面的談話交流方式無法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狀況。教師可以通過“易班”平臺訪問學生的空間、日志等,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反應、心理狀態和思想變化,從多方面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尤其是對消極、偏激的學生及時進行引導、疏導和糾偏,能達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情境教學在“易班”平臺的實踐
在中職德育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個體特點,創設、引入和培養與學生世界相適應的情境,引導他們體驗,激發他們思維,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度與認同感。為了提升中職德育課的教學效率,教師應如何借助“易班”平臺開展情境教學呢?
1.思想動員,班級建構
(1)思想上接受“易班”。入學之初,每位學生都按照班級號、自己的真實姓名和電話號碼注冊了“易班”賬號,在注冊時教師對“易班”的功能也逐一做了解釋,以便學生更好地運用。在上課時,教師再次對這個有利于學生交流學習、評價提升的平臺做系統的闡述,并強調要多關注中職課堂、班級活動、資料庫、視頻、分享等板塊。
(2)行動上實踐“易班”。教師讓每位學生做好適應新的教學方式的思想準備,并按照教學大綱和課程要求設計情境主題。每位學生都是主題的實踐者,要帶著主題去現實生活中找素材,這樣設計的情境才真實貼切,才能產生共鳴。在課前經過課代表收集作業、教師篩選、提前通知被選作品的作者、相關的溝通和交流等幾個環節后,教師從備選作品中隨機抽取三位學生上臺講解,采用課件、視頻、錄音、動畫、照片、文字、情景劇、小品等形式在課堂上呈現主題,全班學生參與評分,評分結果作為期末成績的依據之一;同時,全程錄制過程,教師在課后對錄制的材料進行精選,借助“易班”平臺展示課堂上學生的各種風采,學生們跟帖回應,形成你爭我趕的學習局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信心以及對身邊事情的關注度。
2.意見調查,確定主題
(1)主題設計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通過“易班”平臺在課前調研學生需求,以教學目標、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為核心,以社會真實為起點,以學生需求為基礎,將課程相關內容在“易班”上發布,征詢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想法,梳理調查結果,從而確定主題。主題要本著知識性、啟發性、實踐性、相關性、有趣性的原則,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傳播正能量。
(2)設計的主題必須貼近學生實際,考慮學生的能力和認知。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搜集情境素材,學生自行或分組采集,采集方式和情境的呈現方式由學生自行決定,這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和選擇性。
3.組織實踐
整個情境教學的過程包括課前準備、實施、評價、課后反饋。在組織實踐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準備。教師的準備,包括對被選作品爛熟于胸,對呈現的現場和結果有一定的預見性、導向性和把控性,對呈現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要有預案等;設備的準備,包括要確保多媒體正常運行等;學生的準備,包括心理準備、演講的課件、資料、道具等。
(2)任務與角色。在情境呈現時,教師是教練、指揮官和配角。在學生不熟悉規則時,教師應充當教練,告知學生規則,并督促和鼓勵學生實踐;在學生講述主題時,有可能會發生突發事件,如冷場、笑場、起哄、惡作劇等,教師應有應急措施,及時制止、引導和控制班級,以確保正常的教學秩序,指揮和控制現場;在學生演示時,教師應充當配角,以學生為主導,輔助學生順利完成演示。
(3)課后工作。教師在各班選擇成員代表成立德育小組,然后組織德育小組在課后收集課件、視頻資料等,并對其進行挑選、修改、剪輯、優化和整合,上傳成熟的作品;學生觀看課件、視頻后做出評價,進行點贊或發布想法,然后教師及時給出回應和指點;“準備—設計—收集—演示—整合—上傳—評價—回饋—再修正”,整個過程反復進行,不斷完善,最終目的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需求更科學地設計主題,更深切地了解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因材施教。
結語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利用“易班”平臺不僅能幫助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走近學生,而且有利于發揮網絡德育在課程學習和班級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雖然情境教學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如何科學、系統地進行情境設計,如何在情境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及時、動態地統計多方評價等,但是這些問題通過努力可以逐步得到解決,基于“易班”的德育情境教學平臺依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