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萍
摘 要:句子成分分析法是出現較早而且在我國影響較大的一種析句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局限性顯露無遺。為了更好地分析漢語句子,學者們把從西方引進的語法分析理論與漢語實際相結合,開創了句法分析的新局面。本文試從歧義分化的角度看漢語析句方法的拓展演變。
關鍵詞:句子結構;析句方法;歧義分化;
句子是非常重要的語法單位,人們表情達意、與他人交際絕大部分是以句子為載體的。句子可分為形式和意義兩部分,要準確理解一個句子的意義,必須先分析清楚句子的結構形式,即我們常說的析句方法。對于常規的句子,一般的析句方法已經能夠分析清楚,但是對于漢語中大量存在的歧義句,有些析句方法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這就需要不斷探尋新的析句方法,以便分化某些歧義句,幫助人們正確理解這些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意義的句子。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在我國,使用較早、影響最大的析句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法,這種析句方法遵循語言的線性原理,認為句子是在一個平面上線性展開、各句子成分簡單相加而成的,在分析時,先找出句子的中心成分,抓住句子主干,再找出其它修飾附加成分,理清各成分之間的關系,最后確定句子的基本句型。這種分析法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適用于普及性強的語法教學中,但是這種析句方法存在兩個缺陷:一是有些句子所提取的主干與原意不符,甚至完全不知所云。如:
1.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所提取的主干為:天是天。
2.周樸園的妻子是魯四鳳的娘。
所提取的主干為:妻子是娘。
這些主干意義不通。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法教學生分析這些簡單的句子,那么學生可能會完全被這種成分分析法搞糊涂。
第二,這種析句方法認為句子是同一平面各成分的簡單相加,忽視了句子的結構層次和隱性結構意義,因此無法解釋一些因結構層次不同而存在歧義的句子,如:
3.小明和小剛的父親去旅游
所提取的主干為:父親去旅游。
如果按句子成分分析法,只能得出一種意思:父親是小明和小剛共同的父親,父親一人去旅游。但實際上,這個句子還存在另一個意思:父親只是小剛的父親,小明和小剛的父親兩人一起去旅游。由此可見,句子成分分析法對這類句子的分析是無能為力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層次分析法來解決。
二、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最早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提出,這種方法首先注重結構關系的層次性,認為句子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系列,而是有層次的,通過對句子進行逐層順次的分析,并對直接成分之間的語法關系進行說明,能清楚反映語法的結構層次,尤其能分化由于結構層次不同而造成歧義的歧義句式。我國最早運用這一理論進行歧義研究的是朱德熙,他運用這種方法成功分化了歧義句“咬死獵人的狗”,解決了語法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把這個句子分為兩層,如果第一層是“獵人的狗”,定中結構,第二層是“咬死”,與第一層“獵人的狗”組成謂賓結構,那么分析出來的意義應該是“獵人的狗被咬死了”;如果第一層是“咬死獵人”, 謂賓結構,與第二層“狗”組成定中結構,那么分析出來的意義應該是“獵人被狗咬死了”。由此可見,層次劃分的不同可能導致意義的完全不同。
但是,層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因結構層次不同造成的歧義句式,而對那些結構層次相同但隱性語義關系不同的句子又無能為力了。而且,層次分析法只注重揭示直接成分之間的關系,卻無法處理非直接成分間的關系。有時對句子還會進行一些不必要的窮盡式的分析。因此,層次分析法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陷,對它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有尋求更好的析句方法了。
三、語義指向分析法
語義指向分析法通過分析句法結構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揭示并說明某些語法現象。在一個句子中,某一語法成分在語義上可能只指向一個成分,也可能同時指向幾個成分。當它同時指向幾個語義成分時就存在歧義現象,語義指向分析法就能很好地分化這種歧義。例如:
他有個女兒很驕傲。
這是個歧義句,當“驕傲”的語義指向“他”時,說明他為有這個女兒而驕傲;當“驕傲”的語義指向“女兒”時,說明是女兒驕傲。對于層次分析法不能區分的那些同形同構的句子,語義指向分析法可以清楚地揭示出它們的語義差異。
四、配價語法分析法
法國學者特思尼耶爾從化學的配價理論得到啟示,引入“價”的概念。他主張應該創立從屬關系語法學。60年代初,德國學者把特思尼耶爾的從屬關系語法引如德語研究,并稱之為“配價語法”。1978年,朱德熙最早引入配價語法理論研究漢語,并在《中國語文》中最早采用“向”這個概念,他把只能和一個成分發生聯系的動詞叫做“單向動詞”, 例如:“我來了”。“來”只能和我發生聯系。把能和兩個成分發生聯系的動詞稱為“雙向動詞”,依次類推,有三向動詞、四向動詞。如“他送我禮物”。“送”可以和“我”、“他”、“禮物”發生聯系,為三向動詞。再如“這些花他用水澆了三桶”。“澆”可以與“他”、“花”、“水”、“三桶”發生聯系,是四向動詞。用這種方法可以解決“喝酒的很多”、“對校長的意見”等歧義句。
通過以上幾種析句方法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各有自己的優缺點。每一種析句方法各有所長,但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在分析一些歧義結構時,往往需要幾種析句方法綜合運用,才能準確分化歧義,揭示造成歧義的原因。因此,我們應該持辨證的觀點來看待這些析句方法,而不能以偏概全或者一棒自打死。各種析句方法在句法分析的歷史中都有過或多或少的作用,新的析句方法的出現并不是取代舊的析句方法,而只是在舊的析句方法基礎上的深化和拓展,隨著語法研究的深入,必將還會有新的析句方法出現。
參考文獻:
[1]駱小所主編,現代漢語引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
[2]王興中、王渝光主編,語言學概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3.
[3]朱德熙,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J],中國語文,19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