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康艷
聽力即聽的能力,指學生吸收和理解語言材料所載信息的交際能力。它是一種主動型、隱 性的技能。學生通過聽可大量吸收新的語言材料,加深對所學語言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不斷 促進說、讀、寫各項技能的發展。因此,教學計劃中明確規定,通過兩年的教學,在“聽”的方 面要求學生:“1.能聽懂簡單課堂用語和敘述課文的內容;2.能聽懂用已學過的語言材料看圖 敘述和講述的語篇。”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聽力訓練呢?這在英語教學中就成了一大難題,尤其是農村中學中,這一難題又尤為突出。現就如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聽力水平,淺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 ,盡可能的為學生營造語言環境。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英語會話的語言環境, 盡量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此外,學生應利用平時瑣碎的時間,自覺增設語言環境。變有意學習為無意學習,無意學習 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創新型學習。開發學生的無意學習資源,充分重視無意注意, 無意記憶、無意想象等動力功能,把有意學習和無意學習結合起來,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1.利用早上20 分鐘。學生可以一邊干其它事,一邊聽英語。如果學生能充分利用每天早 晨的時間,一起床就打開錄音機,如此無意識地聽,無意識地接收語言信息,在平時生活中創造 了英語語言環境,使學生在無意識中接觸英文環境、接受英語知識。學生聽輕松自由,沒有負 擔,也就不會反感。久而久之,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這樣很容易加深學生對課本 內容的了解,大大地縮短了教師的授課時間。
2.利用中午時間。在中午學生用餐時,可以選一些英語小故事錄音磁帶,讓學生聽聽。它的好處是為學生創設盡可能多的語言環境。在無意識狀態下接受語言知識的學習方法能營造良好的 語言環境,使學生取得不錯的學習效果。
二、重視常規教學,強化語言基礎訓練
1.課堂的潛移默化。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提高學生英語能力首先要堅 持課堂教學主渠道,創造 良好的課堂英語語言環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采用多種課 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精心設計,嚴密組織,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創造課堂英語氛 圍,切實落實語言基礎知識。單詞、詞組、動詞不定式等正確使用的發音,教會學生有關語音 知識,如:連續、重讀、失去爆破等句子朗讀技巧,使他們達到切實掌握和熟練應用的程度。
2.擴大詞匯量。在聽力訓練中,生詞太多,就很難聽懂文章的大意,因此,要盡力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3.課外環境的熏陶。英語是一種語言實踐課,需要不斷地實踐。
①課余的交際。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之間在課外隨時隨地講英語,形成濃厚的課外英語氛 圍。比如:飯后、課間、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盡量用學過的交際英語進行交談,訓練聽說能力。
②第二課堂的實踐。第二課堂是一個極有效的輔助手段,教師可以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有目 的地指導學生實踐。如:利用多媒體看英語原版節目、收聽英語廣播等幫助學生早日獲得 語感,提高聽說效率。
三、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激發學生聽力的興趣。心理學家說人在聽音時的情感因素,與聽力理解有著直接的聯系,當人的情緒處于緊張或焦慮時,就容易產生恐懼和畏難情緒,以至于能聽懂的也出現了問題。所以,在日常的聽力教學中,要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聽前介紹背景,或者出示畫面,幫助學生熟悉材料,降低難度,還可設置懸念,以激發學 生聽的興趣和動機。
2.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和適當的檢測方式,減少“威脅感”。所選材料應注意知識性和語 言的地道性、內容的難度、說的速度等要適宜,以學生能聽懂基本內容為前提。檢測方式也要 追求靈活多樣、難易結合。
3.寬容地對待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多引導、多鼓勵、少批評,決不可挖苦、嘲 諷,要使學生“輕裝上陣”。
4.合理地把握聽的時間,因為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持續時間短,易疲勞。所以聽的時間不 宜過長,而且應動口、動手、動眼相結合,以減輕疲勞。
5.創設舒適、優雅、輕松的學習環境。聽力練習中如果能加入一些輕柔的背景音樂,加上 教師柔美真誠的鼓勵話語,這樣學生能不發揮最佳水平嗎?
總之,英語聽力理解能力不是單項能力,是一種由多項能力共同參與的復雜活動,由 辨音能力,確定背景、預測信息范圍的能力,認定各信息之間語法和邏輯關系的能力,概括、歸 納、綜合分析的能力構成。聽力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中應十分注 意多種方法的協同效應,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基礎,輔以聽 力技巧、技能及豐富的背景知識,再根據判斷理解過程,才能有效地完成聽力理解的過程。只 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多加強練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的聽力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