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熱斯拜克·哈西哈爾巴依
現行的初中物理教材內容少,教材設置問題簡單,特別是教師在課堂上對規律概念含義的講述,不夠深入透徹;不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對實驗不夠重視;課后不總結,一味的死記硬背。所以,很多學生覺得物理難學,如果我們教給學生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幫助初中生學好物理。
一、深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物理基礎知識有:基本概念(定義)、基本規律(定律)、基本方法。初中物理概念多,概念是課堂學習的重點,是學好物理的首要因素。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研究和思考這個概念是怎樣引入的?是如何定義的?有什么物理含義?學到什么程度才能稱為真正理解呢?很多學生認為能背出來就是理解,所以變成死記硬背。理解的標準應該是:達到你對所學過的每個概念和規律能回答出它們“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對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識,要能說出它們的聯系和區別;能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如,學生在學習《重力》時,很多學生把重力與壓力相混淆,誤認為壓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方向豎直向下;而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作用點在物體上,方向垂直物體的表面。由此可見,只有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相等。兩個力的區別是:壓力是效果力,重力是性質力。
在理解好物理概念后,用科學的方法,把學過的大量物理概念、規律、公式、條件、影響因素等記憶下來,成為自己知識信息庫中的信息,再通過練習對知識進行鞏固。通過記憶、練習掌握好知識,到考試時就能從大腦信息庫中將信息提取出來。有人以為,理解了就一定能記住,這是對人的思維和記憶規律的誤解。一個人的一生見過、理解過無數的事物,但只有那極少數經常反復
作用在我們頭腦中,而且反復應用的事物,我們才能記住。如電話號碼,經常打的號碼,人的大腦是記得住的。所以,要鞏固已經記憶的知識點,學生就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課后的復習、練習,再通過單元測試、期未測試不斷提高和加強記憶。
二、著力于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興趣是學習和求知的最大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培養鉆研精神,開發創造能力,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物理教學更是要求教師不斷地推陳出新,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實效。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方法很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人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提出一種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四階段三環節”教學法(學習山東杜埌口中學有效課堂教學方法),四階段指:個人自學、檢測基礎知識、突破重難點、總結鞏固;三環節指:合用探究、成果展示、質疑創新。這種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為目標,以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簡要的講述,學生分組實驗和討論,學生展示:我的實驗結論是“原來運動的物體……,請問同學們有什么意見和建議嗎?謝謝!”一節課下來,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課本知識。實踐證明,我校開展的有效課堂教學,實現了教師由“演員”轉變為“導演”,學生從“觀眾”變為課堂“主角”,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學生都參與了學習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從此他們不再因為厭學而提不起學習興趣。
三、強調通過實驗進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物理實驗是培養觀察能力、創新能力的主陣地,物理概念、規律的發現,源于實驗。在物理教材中,設置的實驗為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其中學生實驗是要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做的實驗,實驗后得出物理概念或規律。所以,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要重視通過實驗進行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何理解大氣壓的存在,舊的物理教材設計為教師演示實驗,新的物理教材設計為科學世界,雖然設計不同,但目的都是通過實驗來理解大氣壓的存在。學生通過教師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用兩個橡皮半球,用力將它們擠壓而合在一起,分別請兩個小組進行操作,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能把兩個半球拉開?結果兩個小組的同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有拉開,這是為什么?其實,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德國馬德堡市長、科學家格里克就當眾做了一個精彩的實驗。他所用的黃銅半球直徑約20厘米,抽氣以后兩邊共用了十六匹馬才把兩個半球拉開。這就是轟動世界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剛才的實驗,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拉開(演示)。誰知道我是怎樣把它拉開的?——放氣(學生笑了)。為什么抽氣以后就拉不開呢?球的外部有什么?空氣,而球的內部是真空。顯然是空氣對球施加了壓力。這些實驗生動地告訴我們,我們的周圍存在大氣壓強。
四、加強課后章節總結
課堂總結,是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整理,使學生抓住內容的重點,將知識系統化、簡單化,還可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掌握方法。因此,本人在學生學習完一章或一個單元后,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在總結的基礎上再寫出學習小結,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在班上交流學習方法。常見的總結方法有以下幾種。
總結歸納法。總結歸納法即是學習完一課或某一單元后,利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文字、表格或圖示將一堂課或包括前幾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知識結構進行總結歸納。如八年級下冊物理《功和能》一章,可分別總結為兩個層次的知識點:功(包括功的定義、單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及能量轉化)。
比較識記法。是將一節課或一章內容的不同概念、規律,以及對新舊知識采用敘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對比,以此幫助學生加快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開拓思路,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
設疑伏筆法。在一章或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提出一定難度的問題供學生課后自行探討,或誘發一個或幾個與以后學習內容有關的懸念,讓其找出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從而起到鞏固知識、帶動新知識的作用,通過討論,便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進而推動全班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時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
當然,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們還要親近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從而知己知彼,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養成物理學習的基本習慣,掌握學習初中物理的基本方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