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夢琳 王桂
摘 要:會計假設于1922年由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最先提出,它作為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受到國內會計理論界和職業界的高度重視。財務會計的四項基本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隨著21世紀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發展,對會計假設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對財務會計基本假設進行重新思考和分析。
關鍵詞:四項基本假設;內涵;挑戰;創新
一、會計基本假設的內涵
會計基本假設是一種對會計活動進行時、空、量限定的理論,是會計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目前國際會計界普遍認可的基本假設有四個,即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
1.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又稱會計實體,是會計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和組織,或者說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采取的立場及空間活動的范圍的界定。一般情況下,一個經濟單位就是一個會計主體,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是一個企業的某一特定部分(分廠、分公司等),也可以是由若干企業通過控股關系組成的集團公司。確定會計主體,就要明確會計為誰核算,核算誰的經濟業務。會計核算的內容要區分自身的經濟活動與其他單位的經濟活動,同時區分企業的經濟活動與投資者的經濟活動。
2.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都是對會計主體經營時間長度的描述,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種假設。持續經營是指會計或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無限期的延續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破產,能繼續完成其現有的各項經營目標。在持續經營下,會計主體持有的資產將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轉讓,而其所承擔的債務也將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清償。
3.貨幣計量假設。貨幣作為會計計量的尺度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基本含義是: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記錄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采用貨幣計量單位基于兩種假設:一是假定在諸多計量單位中貨幣是經濟活動最好的計量單位;二是假定貨幣價值保持不變,貨幣作為一種計量單位,其價值應當是穩定不變的,這樣才能使不同時點的資產價值具有可比性,不同時間的收入和費用才能進行比較,以計算其經營成果。
二、知識經濟對會計假設提出挑戰
1.對會計主體假設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會計主體不僅突破了地域空間以經濟交往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導致企業組織之間的界限不再那樣清晰。會計主體不僅僅局限于現實生活中“實”的物理空間。還應包含網絡中的“虛”的媒體空間。鑒于此,應對會計主體進行再認識,并予以發展。
2.對持續經營假設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經營風險日益加大,企業隨時都有被并購、清算、終止的可能。會計主體的多變性將更加顯現,使得人們更加難以控制或辨別一個主體是否能持續經營。持續經營假設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3.對會計分期假設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的充分及時利用成為決策制勝的關鍵。現行的會計分期假設已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利用會計信息及時做出決策的需要。此外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內部管理會計以至戰略管理會計的推行,企業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將朝著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同管理主體對會計信息有不同的時間要求。
4.對貨幣計量假設的挑戰。有不少難以用貨幣計量,但卻對使用者的決策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如人力資源、企業發展動力、創新能力及綜合競爭力、企業外部環境、地理環境等,如果單純用貨幣計量這些都只能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因此必須改進計量手段、擴大財務報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貨幣化信息,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會計信息。在知識經濟時代,貨幣的形式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電子貨幣的出現引發了貨幣革命與支付革命,使貨幣真正成為觀念上的產物,同時也加速了企業資金的周轉速度、節約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率。
三、知識經濟要求會計假設創新
1.會計主體假設創新。可將會計主體假設定義為“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以適應形勢的不斷變化。這一定義是經濟利益高于法律形式的一種表現,其中包含有兩種含義:其一,作為不與外界發生聯盟關系而獨立運作的企業,即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依照一定的協議而相互協作的企業,由于企業內部各部門都明顯地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可直接視作會計主體。其二,對于存在著共同經濟利益而相互協作的企業聯盟體,如網絡公司,其企業之間也會有不同的職能分工,但也為著相同的利益目標而協調、高效地運作,因而也可將其視為一個會計主體。這一定義對“虛”的空間實體的“網絡公司”或“實”的企業或企業間的兼并、破產及母子集團公司均可加以界定。
2.持續經營假設創新。知識經濟時代持續經營假設的含義應有所拓展,可以重新表述為“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從開始組建到實現其經營目標止為其存續期”,在存續期內,企業是持續經營的。這種表述有以下兩個優點:(1)針對原有的傳統類型的企業來說,該存續期間的表述仍符合持續經營的定義。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由于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假設,即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企業會沿著股東時它最大化這個思路,永無止境的追求下去,因而也就會持續經營下去。(2)由于將持續經營描述為有一定含義的存續期間,表明了對于某些經濟組織而言存在存續期較短的現象,從而能夠反映那些風險大、變動頻繁以及具有臨時性特點的企業的不確定性,克服了原有假設的局限。
3.會計分期設的創新對策。筆者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可以將會計期間假設定義為“適度分期”假設。適度分期指的是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采用不同的分期:對人數少在規模小的傳統意義的一般類型企業,可按傳統的分期假設;對于規模大、股東多、會計信息相對多樣的具有臨時性的組織,可以將項目合作期作為一個期間。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商務、網上交易、電子憑證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會計信息處理手段也日趨現代化,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技術,隨時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成果,隨時編制報表的披露瞬息。
4.貨幣計量假設的創新。針對貨幣計量的局限性,傳統的貨幣計量假設應有所創新,應重新定義為“多重計量”假設。具體來說: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而不是全部;不能以貨幣計量的要素但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采用非貨幣計量的形式,如實物計量、勞動計量、混合計量等;對于不能量化或暫時量化有困難的要素信息,采用文字記述方式分別向信息使用者進行披露。此外我們可以采用適時報告制度來減小幣值不穩定對會計的影響。電于貨幣被用于網絡交易中成為交易的媒介。電于貨幣具有交易快、成本低等諸多優點,它將有可能成為未來各企業記賬的統一計量手段,使網上所有的交易活動都可以采用這種貨幣單位。另外為了提供更為完整的會計信息,我們可以增加一個種能反映企業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信息價值等方面的現行價值,真正跳出貨幣單一的局限,實現貨幣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孫鴻杰,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假設的發展思路[J],中國鄉鎮企業,2010(06).
[2]馮月平、楊向榮、王曙光,會計假設的歷史演變及未來構想[J],財會通訊, 2010(02).
[3]康秀峰,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假設受到的沖擊[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