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冰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加快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大縣,是踐行群眾路線、全面建成小康鹽池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鹽池縣;群眾文化事業;文化大縣
一、鹽池縣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
鹽池縣地處陜、甘、寧、蒙四?。▍^)交界地帶,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漢初設煦衍縣,公元553年改為鹽州郡,北宋時期為西夏國22州之一,1443年署花馬池營,1913年署鹽池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形成了鹽池獨特多元的文化,既有中原農耕文化,又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既有邊塞文化,又有大漠文化,既有邊區紅色文化,又有鹽池民間民俗文化,由此而形成和發展了鹽池獨具特色的文化。
一是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產業正在挖掘整理,并逐步打造成優勢文化產業。如《王貴和李香香》《鹽池1936》,民間藝人創作的有《紅軍打屈縣長》、《勞動英雄王科》,邊區大生產運動所涌現出來的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眾多的革命故事,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二是以“灘羊和甘草”為代表的邊外邊內草原文化。鹽池利用灘羊資源和甘草資源加工形成各類加工產品,具有豐厚的草原文化印記,手工地毯、二毛裘皮、甘草茶、原野蜂蜜等。
三是以“古長城墩候、古城堡、古遺址”等為代表的邊塞文化。鹽池境內隋明長城有234公里,各類遺址、墩候達到181個,民間故事、傳說眾多,古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這一類文化正在進一步的挖掘和研討中。
四是以融匯與黃土高原、河套平原為基本內容的民間民俗婚喪家娶文化,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這是比較有特色的文化之一,也正在挖掘整理當中。
二、加快發展鹽池縣群眾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大縣的優勢和基礎
1.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建設文化大縣的基礎和優勢
鹽池縣歷史悠久,有著2000多年的建縣史。秦漢時期,各民族雜居。唐宋時期五胡十六國多民族融合,元明時期邊塞屯居守防重鎮。清朝則為寧夏后衛前哨陣地、邊關險要之地。1913年設鹽池縣至今。千百年來,鹽池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鹽池歷史文化。鹽池縣文物古跡資源豐富,現有各個歷史時期的館藏文物5000余件。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一為張家場古城,一為明長城古跡遺址。鹽池縣歷史上文化名人世代相出,歷史上往來的文人名家踏遍鹽州大地,加之駐城守邊的文韜武略的將士更彰顯了鹽的歷史文化風采。鹽池縣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歌舞、音樂、戲曲等,一直延續至今。春牛舞、信天游、鹽池小調、鹽池道情等在民間廣為流傳。
2.獨特的自然資源是建設文化大縣的有利條件
鹽池縣富有邊塞風情,游牧野趣,風景優美,生態良好,600萬畝的鹽州大草原橫貫鹽池南北。別具一格的大漠風光,展現出了獨特的鹽池魅力。南部的黃土高原地貌,北部風情獨特的原生態草原。鹽池縣自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靈應山、長城、哈巴湖等景點歷史底蘊深厚、極具開發價值。廣闊的大草原,孕育了中國馳名品牌一鹽池灘羊,被稱為“中國灘羊之鄉”。一望無垠的原野上生長著100種藥材,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野生甘草,被稱為“中國甘草之鄉”。
3.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建設文化大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積極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建成;開展農家書屋建設,全縣已建成農家書屋101家;群文培訓輔導全面開展,積極舉辦各類文藝培訓班,培養了一批鄉村業余文藝骨干。二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結合節假日和重大紀念日,認真組織開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等文化工程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并認真開展“三下鄉”活動,組織開展“鹽池風采”、“靚麗鹽池”、“紅色鹽池”、“喜迎十八大、和諧新鹽池”、“文明縣城,美麗鹽池”等大型系列廣場群眾文化活動。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有序開展。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積極向國家、區、市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涵蓋了鹽池民間音樂、美術、手工技藝、消費習俗、民間諺語等各個方面,手工地毯、皮影等被列為自治區級傳承保護名錄。鐵柱泉武術、鹽池剪紙、刺繡、蕎面飴鉻等被吳忠市列為市級傳承保護名錄。
三、加快發展鹽池縣群眾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大縣的舉措
近年來,鹽池縣積極發展群眾文化事業,打造文化縣,有力地提升了花馬古城文化品位,增強了老區人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凝聚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加快發展鹽池縣群眾文化事業,建好建強文化大縣,還需要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來謀劃、來部署,開辟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同步推進的工作格局。
1.以人為本,大力弘揚和培育鹽池精神
建設文化大縣,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大力提高全縣人民的綜合素質,大力弘揚和培育新時期的鹽池精神,增強全縣人民的凝聚力,激發全縣人民干事創業、富民興縣的時代精神,凝聚全縣人民力量,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要把弘揚偉大民族精神,與鹽池改革和發展的生動實踐結合起來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貫穿于文化縣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要在全縣廣泛開展“科學發展、跨越崛起”主題教育活動,培育和弘揚具有時代特點的鹽池精神,使全縣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2.增加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鹽池縣城鄉文化設施比較陳舊落后的現狀,要加大投入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一方面整合現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另一方面,借助鹽池縣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按照高水平設計、多渠道投入、產業化動作、分階段實施的要求,建設一批品位高雅、風格鮮明的文化基礎設施。著重建設一批能夠體現邊塞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特色、代表鹽池縣形象和發展水平的標志性文化設施,使之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對外開放和宣傳鹽池的窗口,用優美的文化環境樹立鹽池縣社會發展的新形象。建設符合鹽池小康社會布局的中心文化廣場和與之配套的實用性、便民性的若干社區文化廣場,配置相應的文化活動設施。加快建設反映鹽池縣歷史文化的窗口---張家場博物館、鹽池縣文化館建設,加快建設圖書館、長城關等大型文化場,開發建設長城旅游觀光帶。同時,健全和完善縣、鄉(鎮)、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等三級文化設施網絡,完善城市社區現有文化、體育設施功能,新規劃的社區都應該有配套的文化、體育設施。
3.突出特色,全力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精品代表著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水平,對于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激勵、引導和推動作用。編排反映原生態沙漠綠洲的劇目,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爭取把鹽池獨具特色的中原農耕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邊塞文化、大漠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推出寧夏,走向全國。要建立健全包括組織協調機制、創作激勵機制、經費保障機制、市場營銷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在內的文化精品生產保障體系,打造一批具有鹽池特色的品牌作品。重點抓好戲劇、舞蹈、美術、書法、攝影、音樂、民間工藝等藝術門類的創新與發展,推出一批展示時代風貌、體現時代特色、具有較高水平的文藝精品。
4.豐富形式,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以文化活動為觸角,以影響大、群眾參與廣的大型文化活動為載體,把生態文化旅游節目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形成品牌。在電視臺開設《百姓舞臺》欄目,讓更多的普通群眾走上電視,展示才藝,提高水平。充分發揮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服務中心等基層文化陣地的作用,全方位地為城鄉人民提供豐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服務。要積極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和文體、科教、法律、衛生進社區活動。認真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評比競賽,努力創建文化型行業、部門、家庭,倡導文明新風,推動基層文化活動蓬勃發展。
5.整合資源,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鹽池縣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區優勢的文化產業品牌。要大膽創新,不斷為傳統民間藝術注入時代精神,盡快形成地域優勢和文化優勢相結合的以旅游、演出、餐飲娛樂、文物展覽與流通等項目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體系以及具有鹽池特色和大眾化與精品化統一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加強羊文化、草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遺存和自然風光等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把促進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體現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精品項目,使文化旅游業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要加大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力度,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搞好文化產業的招商引資,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6.挖掘文化遺產,實現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
要充分開發、利用傳統特色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有生命力的內容和形式繼承下來,并進行深入研究和挖掘,重新進行再創造,力爭在幾年內打造出幾個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軟件方面,要圍繞花馬古城文化、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和新聞報道,舉辦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邊塞特色的各種文化學術性會議和文化旅游節,邀請各地有影響的名人及朋友參與文化大縣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