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富元
摘 要:本文通過對親熱的歷史發展及秦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內涵的概述與分析,指出了秦文化的特質及其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指出了秦文化對我們的啟示和當下文化建設的積極意,以及我們對秦文化應持的態度。
關鍵詞:秦文化;歷史淵源及內涵;秦文化特質;秦文化啟示
秦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內涵。歷史上,關隴地區是秦人的主要活動區域,是秦文化的發祥發展之地。秦文化可分為秦統一前和秦統一后兩個時期。秦統一前,秦人主要活動于今天天水為中心的隴右及寶雞西部的河谷地帶。這一時期的秦文化,可稱之為秦早期文化。秦統一后,形成了統一的秦文化。秦早期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區域特色文化。西戎的稱謂最早出自于周代,周人自稱華夏,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西戎是古代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秦統一前,西戎主要活動于隴濟及涇洛一帶,后逐漸向東向南,其生產生活以游牧為主。關隴地區特別是寶雞和天水一帶處于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匯地。有研究認為,秦人屬于東夷,即從關隴以東逐漸遷徙到了關隴地區,主要是寶雞和天水一帶。這種文化的融合、吸納和創新所蘊含和展示的就是一個名族堅韌不拔、銳意進取的精神力量。這就是秦早期文化的特質所在。
隨著六國的滅亡和統一的秦帝國的建立,秦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建。秦朝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又吸納了六國文化當中的因素,形成 了大一統的秦文化。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不師古、不崇經”可以說是繼承了秦早期文化的精神特質。但是這些政策實行的極致是實行“焚書坑儒”,是對文化的一次大摧殘。“以法為治,以吏為師”的發展,則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酷吏政治的濫觴。秦統一后的文化既有吸納、創新的一面,同時,也有走向極端,產生負面影響的一面,也有對文化摧殘的一面。統一后的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的國家形態的大一統的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奠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
總之,對于秦文化,既有兼容并蓄,吸納,創新。積極進取的一面,同時,也有因某些政策實行的極致而產生的負面影響,有對文化的摧殘。歷史以來,經常有人注意并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見仁見智,褒貶不一。褒中有貶,貶中寓褒。早在戰國以至于秦漢時期的倫家就有描述。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西漢賈誼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并行于今取”。雖然“功成求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姓之言,以愚黔首”,最后把秦朝推向滅亡?!痘茨献?要略》:“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利”,司馬遷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司馬遷這里說的“俗”近似于我們今天說的“文化”。這些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秦文化的這些特性,可以說是秦人的優秀文化。是秦文化的性質所在。秦國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對于統一的秦帝國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秦文化的啟示
從秦國發展壯大直到統一六國,建立大秦統一的帝國的歷史來看,秦人創造了輝煌的大秦文化,這一文化豐富和發展了浩大而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它不但影響了秦國的歷史,也影響了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秦人的優秀文化精神被后人們多有忽略甚至有遺忘。自西學東漸以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更多的是批判和撻伐,這種批判和撻伐,主要針對的是“焚書坑儒”和專制政治方面。其實,“焚書坑儒”是為專制政治服務的,只要是不利于專制政治的書籍和儒生一律消滅,這是秦統一后政治文化政策發展的極致而導致的。由于秦文化對后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它的政治文化和體制文化,所以,人們對于秦文化當中的優秀成份多有忽略。
1.傳承和發揚秦人優秀文化精神,秦文化作為中華傳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就秦早期文化而言,它是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華夏文化之長而形成的一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它是一種復合型的文化。其文化的基因和中原華夏文化的基因是一致的,是一脈相承的。中原華夏文化的基因就是兼容并蓄。秦人帶著這樣一種文化基因到了特殊的地域,遇到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為原有的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產生了一種適應生活,適應時代的新的文化——秦文化。
2.對于秦統一后的文化,應該主要是繼承其“不師古、不崇經”的精神。對于大一統的思想觀念,重點應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個維護國家的統一。
3.既然我們就該有一種文化的自覺對秦文化有了一個較為明晰的認識,我們就應該樹立起文化的自信,以文化的自信提升民族的自信,把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統一起來,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堅持獨立自主的文化發展之路。這就是我們對秦文化的態度和秦文化對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