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環宇
摘 要:1991年12月25日,曾在國際上享有較高地位的超級社會主義大國——蘇聯解體。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復雜的,關于它解散的原因,學界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我國學者從各個角度分析了蘇聯解體的原因,筆者對此進行簡要綜述。
關鍵詞:解體;經濟;民族主義;黨的建設
1991年,蘇聯作為當時唯一可與美國競爭的超級社會主義大國,轟然解體,震撼世界。七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卻以悲劇收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到空前的挫折,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深刻思考其中原因,以史為鏡。
一、 蘇聯的經濟問題
1.宏觀經濟問題
經濟問題是導致蘇聯解體事件出現的導火索之一,從經濟的宏觀方面來看,蘇聯的經濟建設沒搞好是蘇聯解體的最根本的原因。我國著名學者李靖宇通過對蘇聯經濟的各個方面分析論證指出:蘇聯長期以來就把經濟建設重點放在軍事工業之上,片面強調工業增長速度,提高積累,重視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致使重、輕、農的經濟結構比例出現失衡的情況;斯大林時代強調以階級斗爭為主,以后的30多年里,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斗爭還是不分家,這一系列因素終導致全國經濟走向崩盤,進而在黨內產生并且進一步發展了這種自我否定;此外,蘇聯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沒有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致使國民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商品缺乏,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在這種脆弱的經濟局面下,就容易釀成政治性災難。
2.從經濟具體方面分析各種經濟因素與蘇聯劇變的關系
余培源認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無法發展經濟,滿足人民的要求,這是深層次的經濟原因”。 王金存認為,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蘇聯經濟陷入深刻危機,經濟危機直接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為西方和平演變、戈爾巴喬夫推行反馬列義路線提供了條件,是蘇聯社會劇變的重要因之一。
詹真榮認為,“在蘇共執政的74年里,在處理第一產業的問題上,也就是農業和農民的問題上,出現一系列的失誤,打擊了生產積極性,造成了農業落后,致使農民問題成為蘇共劇變與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李振城認為,“蘇聯經濟嚴重下滑主要只是在1988—1991年這短短幾年時間。更深度的原因,是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改革造成的”。
二、蘇聯的民族問題
民族問題也是蘇聯解體額的誘因之一。我國知名學者劉玉芬等人認為:長期以來,蘇聯大俄羅斯主義嚴重,在經濟、學校、文化、語言等問題上歧視少數民族,導致地方出現民族分離主義。而穆立立和陳本紅都認為蘇聯領導人在民族問題的理論上、政策上犯的一系列錯誤,激化了民族矛盾,留下了隱患。因此,蘇聯民族問題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改革前的民族問題不是蘇解體的主要原因。李振城認為:改革前確實有民族問題,相對而言還比較嚴重,但絕對沒有到走向崩潰的地步。
三、蘇聯的黨的建設
從意識層面角度,陳偉紅指出:“自蘇聯建國以來,思想上就固守這樣一個是非標準,并以此作為劃分敵我的根據,那就是蘇共領導人對馬列主義的理解和解釋以及他們的論斷。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借口,教條化馬克思主義;以堅持社會主義為借口,固化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最終導致蘇共思想固化,教條主義在黨內蔓延,這是是蘇共破產,蘇聯解體的一個根本原因。
另一種理論從民主政治建設角度分析,劉靖北指出:“蘇共長期忽視民主政治建設,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模式并衍生出一個官僚階層,這個階層異常腐敗,使黨嚴重脫離群眾,逐漸去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蘇維埃領袖人物積累以久的腐敗程度。壟斷性的執政黨精英集團內部獨享的特權制度四面擴散,導致他們越來越沒有能力了解連連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提出解決辦法。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蘇共指導思想失誤是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原因。趙志敏認為蘇共高層在指導思想上出現過三次大的失誤,這三次大的失誤造成了蘇聯劇變的慘烈結果,使生產關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實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最終導致了蘇聯經濟的全面崩潰。劉克明則認為蘇共曾提出過的兩個口號——“向共產主義過渡,建設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總危機”與現實及其不相符,誤導人民群眾,使之產生對建設前景產生懷疑和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產生動搖。
四、蘇聯的對外政策
張盛發的觀點是從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各個時期的對外政策都惡化了蘇聯的國際環境,最重要的是使蘇聯開始了與美國的冷戰,進行軍備競賽,給蘇聯背上了的巨大包袱,使蘇聯早已軟弱的經濟力量進一步削弱,進而拖累了自己的國際地位。
伏廣存認為,冷戰導致蘇聯經濟的最后崩潰,積累了社會各種矛盾,使蘇聯日衰落,并在導致蘇聯的解體。
馮特君認為,爭奪世界霸權的對外政策嚴重削弱了蘇聯經濟,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敗壞社會主義聲譽,使蘇聯處與孤立無援的地步,是造成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五、戈爾巴喬夫的作用
蘇聯解體事件的出現,與當時蘇聯的第一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有種觀點認為,戈爾巴喬夫實行言論自由、自由選舉,使蘇聯人民思想西化,他們起來反抗專制主義,導致了共產黨制度的垮臺。
張玉良認為,“造成最后的這種局面絕對不是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的初衷”。馬閃龍也論述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有他自身原因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從斯大林時代開始累積下來的各種問題也對最后蘇聯的解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六、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蘇聯解體是二十世紀人類社會及歷史社會一次重大的事件之一,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當今世界格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認為,我們國家必須充分認識到其中的一系列經驗、教訓,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來以史為鑒,更加有力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靖宇.前蘇聯社會逆變經濟根源探析[J].東歐中亞研究.1997,(6).
[2] 余培源.對蘇聯興亡的歷史理性思考[J].社會主義論壇.2000,(2).
[3] 王金存.蘇聯劇變的經濟體制因素[J].東歐中亞研究.1997,(6).
[4] 詹真榮.前蘇聯共產黨處理農業和農民問題的教訓[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3).
[5] 李振城.蘇聯興亡的沉思[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6] 劉玉芬.蘇聯解體歷史原因[J].理論視野.1999,(5).
[7] 穆立立.關于蘇聯民族問題的再思考[J].東歐中亞研究.2000,(2).
[8] 李振城.蘇聯興亡的沉思[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