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泉
摘 要:刑事回避制度有助于防止司法機關辦案人員先入為主、主觀臆斷,確保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受到公正的對待,體現刑事訴訟的公平民主性。我國刑事訴訟法已對刑事回避制度做出了較為全面的規定,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分析了我國刑事回避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刑事訴訟;刑事回避;回避主體;單位回避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3-0061-02
刑事回避,是指與案件或案件的當事人具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特殊關系的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以及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等,不得參與該案訴訟活動的一項訴訟制度[1]。實行回避制度,可以防止有關人員因同案件具有特定的關系而先入為主、主觀臆斷,確保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受到公正的對待,依法對有關辦案人員和某些訴訟參與人進行有條件的選擇,體現刑事訴訟制度的民主性。
一、刑事回避制度的價值
刑事回避制度是現代刑事訴訟中一項很重要的制度,在古羅馬,“自然正義”中就有了“任何人不得在涉及自己的案件中擔任法官”的理念,這既是裁判者應該遵守的一條道德戒律,也是人們在構建這一法律程序時所應考慮的因素。刑事訴訟中的回避制度不僅僅是衡量程序爭議的標準,其存在更具有一系列重要價值,其不僅僅符合訴訟機制本身的要求,也是訴訟雙方趨利避害心理所做的理性分析與妥協的結果,由于每個人都存在人格缺陷,刑事訴訟中回避制度的設置在維護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中立的同時也是為他們規避價值沖突提供了合理的路徑,最后也是更重要的是;回避制度不僅是為了實現刑事訴訟中各方當事人的真正平等,更是維護司法公正的需要[2]。
二、我國刑事回避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單位回避沒有做出明確規定
我國刑事訴訟回避制度中的回避主體包括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以及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等,這些回避主體都是自然人,屬于自然人回避。根據我國民事法律的規定,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屬于法人,具有行為能力和權利能力,有明確的利益訴求。因此,公、檢、法等機關作為法人可能與當事人出現有利害關系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這些機關的公正性、中立性,應對這些機關做出單位回避的規定。但我國刑事訴訟法未對公、檢、法等機關的單位回避做出明確規定,只在刑事管轄的規定里涉及個別案件不適合法院審判時可以由其他法院管轄。
(二)回避主體的范圍規定過于狹窄
刑事訴訟法第28條1、2款規定,如果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的,或者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屬于回避的范圍。刑事訴訟法第28條所指的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從現實生活來看,這個范圍不能涵蓋和當事有親密關系的其他血親關系以及姻親關系,而這些血親以及姻親關系比如祖父母、外祖父母、連襟關系等完全可能成為回避的理由。雖然刑事訴訟法第28條4項又做了“其他”性的規定,但這個規定模糊不清,司法實踐中具體操作難度較大,應不應當回避要靠公、檢、法單位負責人自行認定,造成各地執行標準不一,造成法律執行的差異化[3]。
(三)申請回避證明責任方式單一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9條申請回避的,應當提供證明材料。”根據解釋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回避自行承擔證明責任。但在有些情況下當事人很難舉證甚至不能舉證。如刑事訴訟法第29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請客送禮,不得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對這些情形,當事人很難進行舉證。如果當事人無法舉證,此項法律規定就形同虛設,在司法實踐中無法有效運用。
(四)關于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內部調動后應否回避未做出規定
近年來,司法機關之間工作人員交流日益頻繁,司法機關人員調動后應否對某一案件回避,刑事訴訟法未做出明確規定。例如,原來是檢察機關的公訴人員,在其交流到法院任職后,能不能再擔任他原來承辦過的案件的審判人員;檢察院偵查人員能不能擔任同一案件的公訴人員;承擔案件偵查工作的偵查人員,在調至檢察機關工作后,能不能擔任同一案件的公訴人員等。為防止這些調動人員先入為主,刑事訴訟法或相關司法解釋應對這些人員的回避做出明確規定。
三、完善我國刑事回避制度的建議
(一)規定單位回避制度
我國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了個人回避制度,對單位回避制度未做規定,以至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提出司法機關單位回避時,該司法機關往往以沒有法律規定為由駁回。為了確保案件辦理的公平公正性,對下列案件法律應做出單位回避的規定:一是司法機關負責人和案件有利害關系的。因為在這種情形下,雖然該負責人可能對案件進行了回避,但其下屬工作人員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可能無形中會受到該司法機關負責人權力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案件辦理的客觀公正性。二是職務侵權案件。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職務侵權案件賠償義務機關是實施了侵權行為的國家機關。該機關為了逃避賠償責任,在辦理職務侵權案件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處理結果,所以,為了保證職務侵權案件辦理的公正性,應對此類案件做出單位回避的規定[4]。
(二)擴大刑事訴訟法第28條中近親屬的范圍
在刑事訴訟中,除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外,其他近親屬對案件辦理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基于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判人員嚴格執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規定》對于審判人員的回避范圍和刑事訴訟法相比較做出了擴張性解釋,規定“近親屬包括與當事人有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關系”。但是,這一規定僅僅對審判人員有效,對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辦案人員缺乏約束力。為保證案件辦理的客觀公正性,應擴大刑事訴訟法第28條關于近親屬范圍的規定,將近親屬的范圍擴大到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姻親關系。
(三)對證明責任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擴大證明責任的范圍
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回避包括六種情形:(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2)本人或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4)與本案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5)接受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請客送禮的;(6)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這六種情形中,應針對不同的情形規定不同的證明責任。其中第一、第三兩種情形,證明責任應由管轄此案件的司法機關承擔;對最后兩種情形的證明,如果當事人能證明,則由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如當事人不能證明,則由相關司法機關承擔證明責任[5]。除此之外,還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人員任職回避和公務回避暫行辦法》第16條第1款、第3款的規定,對審判機關的工作人員及偵查機關的工作人員的自行回避做出強行規定,明知自己具有應當回避的情形而不提出的,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四)增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內部調動后對案件回避的規定
為防止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先入為主,刑事訴訟法應當增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內部調動后對案件回避的規定。具體規定應為:一是案件偵查人員調入檢察院、人民法院工作后,不能再承擔同一案件的檢察工作及審判工作;二是檢察院職務犯罪偵查人員內部調整后不能承擔同一案件的其他檢察工作;三是檢察機關工作人員調入審判機關工作后,不能承擔同一案件的審判工作[6]。
四、結論
此外,如果一項司法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流于形式,法律規定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在我國刑事訴訟中要真正貫徹刑事回避制度,更要依賴于司法人員執法觀念的轉變和素質的提高。因此,轉變執法理念、提高司法人員素質,有條件地實現司法獨立,對實現公正司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祝銘山.中國刑事訴訟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67.
[2]賀衛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34.
[3]陳衛東.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15.
[4]王敏遠.違反刑事訴訟法的程序性后果[J].中國法學,1994,(5).
[5]侯文宇.建立我國刑罰執行中的回避制度[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
[6]倪壽明.嚴格執行回避制度,切實做到裁判公正[N].人民法院報,2000-05-19.
The Problem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Criminal Challenge System
ZHANG Wen-quan
(Deparment of Politics-Law,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China)
Abstract: Criminal challenge system helps to prevent judicial authority investigators preconceived ideas keep a strong hold, arbitrary, ensure the parties in the criminal lawsuit were treated fairly, embody the fair democracy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Although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on the criminal challenge system has made a omprehensive regul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criminal challenge system of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 criminal challenge; Subject to challenge; Unit to avoid
(責任編輯:石 銀)